僧人便將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善靜和尚微笑著說:“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雲飛。”
是啊,不管人生遭遇了怎樣的困境,即使群山環繞,隻要有決心,依然能夠將座座高山踏在腳下。
聖嚴法師說,人生本是苦海。若煩惱纏身太久,又不曾嚐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那麼總有一天,我們心中會生起一股濃得化不開的厭倦:難道生命就是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像機械一般運轉?被苦惱和病痛、死亡所全麵控製和擺布?
心中豎起的一座又一座高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也擋住了我們本來清明的視野。怎樣才能飛越這疊嶂層巒呢?唯有自己拄杖上路,翻越所有阻擋去路的山峰,才能夠獲得最開闊的視野,就像是在雨中,唯有自己撐開一把傘,才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晴空。
一個佛教信徒去寺廟中拜佛求願,路上突然下雨,他沒有帶傘,隻能在一個屋簷下等待天晴,遠遠地看到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把我送回家吧!”
禪師也遠遠地回答:“我在雨裏,你在簷下;簷下無雨,你不要我度。”
這人立刻走出屋簷,站在雨中,說道:“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
禪師走到他麵前,說道:“我們都在雨中,我不被淋濕,因為有傘;你被淋濕,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對吧?”
這人覺得很有道理,點了點頭。
禪師接著說:“所以,你要被度,不必找我,應該自己去找傘。”
說完,他便扔下這個人獨自走了。
麵對禪師離去的背影,這個在雨中等待的人有些氣憤,無奈隻能等待天晴。天晴之後,他來到廟中,剛剛跪在觀音像前,便看見一個長相和觀音極為相似的人也在拱手躬腰相拜,便忍不住好奇問道:“你就是觀音嗎?”
那人回答:“是的。”
他又問:“既是觀音,為何還要拜自己的塑身?”
觀音認真地回答說:“你來求願是因為有難事,我也會遇到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電光火石般,這人想到了雨中邂逅的那位禪師的話,頓時大悟。
佛就是如此,可以助人修行,卻不能幫你成佛,唯有自性自度。所以佛常常說的“沒有一個眾生是需要我度的”並非自謙,而是實話。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要自求解脫,自性自度,除了自我得救,誰都救不了你。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隻要下定決心,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關鍵在於你是否準備好了,做自己生命的救世主!
順境舒展身心,逆境安頓自己
何處才是一個人生命當中最不堪忍受的低穀?
對於這個問題,聖嚴法師舉過一個例子:在我們麵前擺放著一盆精美的插花,一般人都會以非常愉悅的心情來欣賞它。但是,一旦另一位插花師帶來一盆更漂亮的花,我們就會發現之前的那盆花其實並不夠好。所以,聖嚴法師說:“世間的事,往往你認為最差的,在過去某一個時間,它也曾是最好的;而你認為最好的,可能轉眼間就變成最壞的了。”
從聖嚴法師的這番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人生態度:人生如潮,潮起潮落的自然規律也是每個人不可逃避的人生軌跡,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浪頭打翻在地,隻要能爬起來,生命就會多出另一份精彩。
對待生命中的低潮,聖嚴法師推崇這樣的態度:首先要麵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其次,對待挫折,要把危機當做轉機。如此一來,每個自認為置身苦海的人,都應做正麵的思考。所謂“正麵思考”,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去相信人生隻有陽光,沒有陰暗,陰晴圓缺是必然的,但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在陽光處盡情舒展身心,碰到陰暗時懂得安頓自己”。
聖嚴法師暮年,身體每況愈下,走路也不像以前那麼輕快了。
一天,聖嚴法師在他人的攙扶下慢慢行走著,他的一位弟子施炳煌看見後緊走進步,來到聖嚴法師身邊。
施炳煌關切地問候法師:“師父,您還好嗎?”
聖嚴法師停下來微微一笑,說道:“好重哦!腳好重,似乎快走不動了!”
一瞬間,施炳煌不由得心生感慨,神色間也有些黯然。
到了禪房裏,聖嚴法師一坐下來就對施炳煌說:“施炳煌啊,你看看我們的法鼓山像不像極樂世界!”施炳煌一愣,但刹那間隻覺得心中一片澄明,跟隨聖嚴法師十多年來的感觸瞬間湧上心頭。
施炳煌在回憶起這件事時寫道:“雖然師父走路走得很累,但是他看到了一種很大很廣的平靜跟祥和,或許是一種法喜,似乎就是我在十幾年前,看到他的那一份自在!當我聽到他講這一句話,我也從某些角度中,看到了我心中的理想。”
施炳煌的回憶中,字字句句都是對聖嚴法師的由衷讚美。這件事之所以會給施炳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一方麵是因為聖嚴法師直麵衰老、死亡,不逃避不隱匿的態度,另一方麵則是法師那一份超然豁達、心無旁騖的境界令人歎服。
“腳好重”,對於自己的衰老和虛弱,聖嚴法師坦然承認。其實,人們所遭遇的挫折、所犯下的錯誤就像蹣跚的腳步、眼角的皺紋一樣,往往越遮掩就越容易暴露。生活中,當一些人深陷困境或犯錯之時,常常下意識地掩飾自己的窘態,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弄巧成拙。既然如此,何不效仿聖嚴法師,承認自己“快走不動了”呢?
然而,即使疾病與衰老折磨著聖嚴法師的身體,他依然隨時隨地感受著一種大而廣闊的“平靜跟祥和”,並將這種寧靜、豁達的力量輻射到他人身上。他確實做到了“在陽光處盡情舒展身心,碰到陰暗時懂得安頓自己”。
在禪宗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和尚挑著扁擔匆匆忙忙地趕路,扁擔一頭的筐裏放著一個精致的香爐。
和尚看上去有些心急,以至於一不小心跌了一跤,香爐落地,瞬間摔得粉碎。和尚停下來,低頭看看地上的香爐碎片略微停頓了一下,便若無其事地繼續向前走。
旁邊一個路人忍不住叫道:“和尚,你的香爐摔碎了!”
“我知道。”和尚不緊不慢地回答道。
路人不解:“那你怎麼也不停下,隻顧著趕路呢?”
和尚一笑,說:“它已經碎了,我停下又能如何?”
和尚所言極是!既然破碎的香爐已無法黏合,又何必為了一堆碎片耽誤前行的腳步呢。
敦倫盡分,人成即佛成
人的一生,走走停停,跌跌撞撞,爭取到多少又錯過了多少,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中,成在一瞬間,敗亦在一瞬間。人總是很難擺脫對名利的追逐和對得失的在意,往往奮鬥一生,也不知道生之為何。有時候,人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一路奔波的意義何在,也不知道自己踮起腳尖努力想觸及的目標究竟是什麼;還有時候,一直抬頭仰望著的本就是一個錯誤的角度,即使注視到脖頸酸疼,又怎麼能能看到刹那間點亮天際的璀璨流星?
在浮躁、焦慮、鬱悶、迷茫之風盛行的現代社會中,青年人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身處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領悟到禪宗智慧的青年們,不能做一隻掙紮的困獸,而要做一隻展翅的大鵬,絕雲氣,負青天,擊水三千,扶搖而上九萬裏。
展翅的大鵬也需要方向,否則飛翔就會淪為一種姿勢而失去了意義。聖嚴法師倡導人間佛教,每一個有佛心的青年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才能夠在這一方人間淨土施展自己的抱負。
良寬禪師終生修行修禪,從來沒有懈怠過一天,他的品行遠近聞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時候,家鄉傳來一則消息,說禪師的外甥不務正業,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快要傾家蕩產了,而且經常危害鄉裏,家鄉父老都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