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煩惱禪4
智者向內尋找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求“知”總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夠了解整個外部世界,卻往往忽視了對自己內心的探求。聖嚴法師曾說禪修的觀念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所以無論是做事還是禪修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隻有認識了自己,才能了解我們外部的世界。
禪院裏來了一個小和尚,年紀輕輕,但是人很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地有所覺悟,於是常常去找智閑禪師,誠懇地向禪師請教:“師父,我剛來到禪院,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更快地有所悟,請師父指點一二。”
智閑禪師看到他誠懇的表情,微笑著說:“既然你剛剛來這裏,一定還不熟悉禪院裏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從了禪師的指教,接下來的幾日裏除了日常的勞作以及參禪,都積極地去結識其他的僧人們。幾天之後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禪院裏的其他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認識過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後院菜園裏的了元師兄你見過了嗎?”
小和尚默默地低下了頭。
智閑禪師說:“還是有遺漏啊,再去認識和了解吧!”
又過了幾天,小和尚再次來見智閑禪師,充滿信心地說:“師父,這次我終於把禪院裏的僧人都認識了,請您教我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智閑禪師走到小沙彌身邊,氣定神閑地說:“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來說,特別地重要!”
小沙彌帶有疑惑地走出智閑禪師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去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去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終沒有找到。甚至在深夜裏,他也一個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這個人是誰呢?
過了很久,小沙彌始終找不到對自己很重要的那個人,但是也不敢再去問禪師。打坐完後的一天下午,他正準備燒水做飯,挑水的時候正好有一口井,在水麵上他突然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他頓時明白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原來就是自己!
有個人,離自己很近也很遠,很親也很疏,很容易想起也很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這個小和尚一樣,好奇地打量著外部的世界,積極地探索著這個世界中的未知,但是卻忽視了自己。連自己都沒有真正認識的人如何去了解這個世界呢?
隻有完全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觸世界,但是往往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要困難得多。聖嚴法師說:在認識自己的時候,要把眼睛生在心裏,觀察自己;要把嘴巴長在心上,評論自己。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人唯有如此,生活才不會疏遠,感情和理智也會相得益彰,也不會為自己製造麻煩。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要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優點。聖嚴法師曾經以照鏡子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
一般人對自己的缺點,大都采取隱瞞、掩蓋或不願檢討和承認。這種人,往往是一臉的灰塵、油垢,但不願自我反省和檢查。
他也許曾照過鏡子,但看到又髒又醜的自己,就沒有勇氣再麵對鏡子。這種人不清楚、不了解自我長相,拒絕看清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我膨脹的。
就像火雞看到外敵時,頸部和身上的毛就豎直膨脹,借以誇大實力,希望讓對手以為它體型變大了,但大家都清楚,那是假象。
所以禪修之人,要能夠清醒地認識自我,並不斷通過反思深入地認識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隻有認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什麼缺點需要改正,有什麼優點需要保持,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這樣,才能在由知轉行的過程中走得更穩健;才能在行動過程中增加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從而在知行合一中獲得禪悅。
明心見性,天助自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園,勤懇經營,多彩的花朵、美麗的蝴蝶都會成為園中動人的風景。
在聖嚴法師眼中,這座花園中的異彩就是“明心見性”,由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也見到了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所謂“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發現自己內心的寶藏,肯定自己,別人才能肯定你,信任你。
大珠慧海第一次來拜見馬祖道一禪師時,虔誠禮拜。
馬祖禪師問他:“你來此所為何事?”
大珠慧海說:“我來這裏向您求佛法。”
馬祖禪師:“我這裏什麼也沒有,哪裏有你要求的佛法呢?你都沒有顧好自己家裏的寶藏,甚至沒有發現自己的寶藏,反而東奔西跑向外尋找。”
“什麼是我自家的寶藏呢?”大珠慧海困惑不解。
“現在正在詢問我的就是你自家的寶藏,你所需要的一切就在你的心裏,一樣都不欠缺,你又為何要向外尋找呢?”
大珠慧海頓悟,叩首離去。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座寶藏,又何苦向外尋找?馬祖禪師其實也正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大珠慧海,一個人隻有自己來承當自己,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路。向外尋找也不能帶給你真正的歸宿,隻有求助於自己,打開自己的心門,點燃一盞心燈。
雲岩禪師正在編織草鞋,洞山禪師從他身邊經過,一見麵就說道:“老師,我可以跟您要一件東西嗎?”
雲岩禪師回答道:“你說說看!”
洞山不客氣地說:“我想要你的眼珠。”
雲岩禪師平靜地說:“要我的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沒有眼珠。”
雲岩禪師淡淡一笑,說:“要是你有眼珠,如何處置?”
洞山無言以對。
雲岩禪師此時才非常嚴肅地說:“我想你要的眼珠,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禪師又改變口氣說:“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岩禪師終於忍不住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對洞山禪師大喝一聲道:“你給我出去!”
洞山禪師並不驚訝,仍然非常誠懇地說:“出去可以,隻是我沒有眼珠,看不到出去的路。”
雲岩禪師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說道:“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麼看不到。”
洞山禪師當下醒悟。
洞山禪師向別人要眼珠,這是件很怪異的事情,如雲岩禪師起初隻是告訴他眼睛長在自己額頭上,不必向別人索要。然而雲岩禪師也知道,洞山要的是“心眼”,而非“肉眼”,所以便在他一味執迷時,告訴他即便是“心眼”,也需要自己去發現。
禪宗叢林中,雖然弟子的開悟往往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和牽引,但是像聖嚴法師所言,老師往往隻是那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並不都能點金。他將方向指引給你,剩下的事情,就看你自己了。人生若是,當八月來臨,全世界都沉浸在桂花的芳香中時,如果你隻是一味地詢問別人桂花是什麼味道,而不肯自己張開鼻翼去嗅一下,實在是有些愚蠢。
佛法的寶藏,本來就在人的自性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隻有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富有,凡事求助己身,才不會淪為隻向他人求助的乞丐。
撐傘自度,才有晴空萬裏
什麼是真正的人生?
聖嚴法師說,人生是苦樂憂喜,人生是悲歡離合,人生是成敗得失,人生是生老病死,人生是富貴貧賤,人生是善惡是非。在這樣紛繁複雜的人生中,若想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則需要一顆佛心,雖然我們並未成佛,但是可學其精神,自己將自己從人生的種種困境中解脫出來。
自我求得解脫的人,一念存好心,一念生淨土;一念離煩惱,一念見淨土。
有個僧人要求下山雲遊,元安禪師考問他:“四麵都是山,你要往何處去?”
他參悟不出其中禪機,便愁眉苦臉的轉身而去。路過菜園時,恰巧遇到善靜和尚正在園中勞作。
善靜和尚問他:“師兄,你為何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