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煩惱禪3(3 / 3)

去除抱怨,把天地裝在心間

“抱怨”存在於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就好像美麗也總是在不經意間闖入我們的視野一樣。抱怨會帶來煩惱,痛苦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越來越沉重。

如何擺脫抱怨的情緒?聖嚴法師開示:不要抱怨別人,傾聽別人的抱怨,接受別人的抱怨。有一顆不抱怨的心,美麗便會盡收眼底。

佛陀經過了多次輪回才終得正果,他想知道世間其他生命如何看待自己這一世的修行,便詢問眾生,假如可以重新選擇,將會怎樣選擇今生的生活。

眾生的回答令佛陀大吃一驚。

貓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鼠。我偷吃主人一條魚,會被主人打個半死。而老鼠呢,可以在廚房翻箱倒櫃,大吃大喝,人們對它也無可奈何。”

鼠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貓。吃皇糧,拿官餉,從生到死由主人供養,時不時還有我們的同類給它送魚送蝦,很自在。”

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當一頭牛。生活雖然苦點,但名聲好。我們似乎是傻瓜懶蛋的象征,連罵人也都要說蠢豬。”

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願做一頭豬。我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幹的是力氣活,有誰給我評過功,發過獎?做豬多快活,吃罷睡,睡罷吃,肥頭大耳,生活賽過神仙。”

鷹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願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住有房,還受主人保護。我們呢,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風吹雨淋,還要時刻提防冷槍暗箭,活得多累呀!”

雞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願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雞。而我們除了生蛋、報曉外,每天還膽戰心驚,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終日。”

最有意思的是人的答卷。

不少男人一律填寫:“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個女人,可以撒嬌、可以邀寵、可以當妃子、可以當公主、可以當太太、可以當妻妾……最重要的是可以支配男人,讓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

不少女人的答卷一律填寫:“假如讓我再活一次,一定要做個男人,可以蠻橫、可以冒險、可以當皇帝、可以當王子、可以當老爺、可以當父親……最重要是可以驅使女人。”

佛陀看完,重重地歎了一口氣:“為何人人隻懂抱怨?若是如此,又怎會有更加豐富充實的來世?”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抱怨的事情,似乎每個人都理直氣壯,卻忽略了幸福源自珍惜,生活不是攀比。當這些牢騷與抱怨化作心靈天窗上厚厚的塵埃時,燦爛的陽光又怎能照進心田?那漫天的花雨你又能看見幾許?

有個寺院的方丈,曾立下一個奇怪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方丈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方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方丈又問他心裏最想說什麼,他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沒等方丈提問,這個和尚就說道:“告辭。”

望著他的背影,方丈自言自語:“心中有魔,難成正果。”

“魔”就是新和尚心裏沒完沒了的抱怨。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他們總是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他們的,社會欠他們的,從來感覺不到別人和社會為他們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這種人隻會心裏抱怨,不會有所成就。

一位哲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許多人都抱怨過處境艱難,毫無疑問,抱怨是無濟於事的,反而是樂觀曠達的心態能解開心靈的枷鎖。抱怨相當於赤腳在石子路上行走,而樂觀是一雙結結實實的靴子。

你還在抱怨你生活的世界沒有給你美嗎?美到處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不抱怨,把天地裝在心中,就能看見自然的美。

度己:人世苦海自己蹚

大千世界氣象萬千,人人都在苦海中沉浮。別人遞過來的一根稻草並不能承載起每個人的重量,裁衣尚需量體,我們又怎麼能夠奢望萬丈紅塵之中,總有人救自己於危難之中呢?

“以自己為島嶼、為舟航、為明燈。”這是釋迦牟尼在涅槃之前留下的醒世之言。自性自度,苦海需要每個人自己蹚過,才能成佛,如果你還在等著別人來度你,那就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一個人隻有自己來承擔自己,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路。你別無選擇,隻有向自己求救,將自己變成脫離苦海的一葉方舟。這也正是聖嚴法師對眾生的勸誡:回到自身,反求諸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肯定自己、提升自己、消融自己。

世間煩惱,皆由“我”起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之後,受梁武帝之邀來到了南京。

武帝:“請問大師,什麼是佛教的最高真理?”

菩提:“世間空空的,並沒有什麼最高真理。”

武帝:“那麼,你是誰呢?”

菩提:“不認識。”

菩提達摩口中的“不認識”,一方麵可能是謙恭之說,不肯承認自己是聖人;另一方麵,則可能是真的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還未達到“聖”的境界。

世間一切煩惱,皆由有我而起。若能夠體驗到菩提達摩話中的“無我”境界,無論憂愁還是喜悅,一切自然會隨風消散。常人達不到佛法中“無我”的至高境界,卻也懂得買醉來求得一時的忘憂。常言說借酒消愁愁更愁,醉酒之時的“忘我”也自然不能等同於佛家的“無我”,但是那一刻對自我的遺忘卻是相似的,就像平時我們安慰一個失意之人,總是說“睡一覺就好了”,事實上睡醒後煩惱照舊,而睡夢中卻曾獲得暫時的解脫。忘我,是一種刻意而為之的無奈;無我,則是水到渠成的自在。

什麼是“我”?四念處中以對身、受、心、法的四種觀想來擺脫對淨、樂、常、我這四種顛倒的錯認和執著。人常常認為我以己身體疼痛,我以己受覺苦樂,我以己心悟他心,所以身受心通通都是我。然而,隻要換一個時空,一切卻都發生了變化,這一秒的我早已不是上一秒的我。

從古至今,對“我”的認識與探索一直未曾間斷,古希臘先賢蘇格拉底的名言之一就是認識你自己。聖嚴法師將這個“自己”分為了兩個層次,一是個人自私的小我;二是仁愛、博愛的大我。從另一個角度,又可視為物質上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心靈的結合。身體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而且注定會死亡;精神同樣在外力與內因的作用下變化著,而且每一刻的念頭也總會消失。因此,“我”隻是一種虛幻的妄念,因我生執,因執而苦。

古代有一個衙役就曾經因為對“我”的過於執著而苦惱不休。

從前有一個和尚犯了法,由一名差役負責押送他到流放地。

一路上,差役十分謹慎,生怕犯煩人會從自己的手裏逃脫。他心思縝密,每次打尖休息不僅對犯人寸步不離,而且常常清點隨身物品,每次清點都會自言自語:“和尚還在,公文還在,佩刀還在,枷鎖還在,包袱還在,雨傘還在,我也在。”和尚每每聽到他反複念叨都忍俊不禁,同時暗暗尋找著逃跑的機會。

終於快到目的地了,和尚對差役一路勞頓頗感不安,於是要出錢請他好好吃一頓,以表示自己的感激和歉意,並起誓絕對不會逃跑。快到駐地,差役也放鬆了警惕,在和尚不斷地勸說與奉承下很快酩酊大醉。

和尚摸來差役的鑰匙,打開了枷鎖,臨逃走之前想起了差役每次的念叨,不由興起,想跟差役開個玩笑,於是用佩刀剃光了他的頭發,又把枷鎖戴在了他的身上。

差役大醉醒來,吃驚不小。他猛一拍自己的頭,然後又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枷鎖:“和尚還在!”他頓時釋然,繼而習慣性得清點:“公文還在,佩刀還在,枷鎖還在,包袱還在,雨傘還在,我還……我呢?”

差役不知所措,見人就問:“你看見我了嗎?”

差役執著於事物的表象以至於丟失了自己,他的“無我”是滑稽的,既令自己苦惱,又引得旁人發笑。真正的“無我”雖同樣難以求得,甚至讓人心生抗拒,但一旦體會到了將“我”放下的通透,就能夠達到一種澄明之境。由聖嚴法師對“我”的兩層定義,同樣可以將“無我”分為兩種:一種是人無我,即針對個人而言,沒有一個恒定不變的主體;另一種是法無我,即諸法無我,任何法都由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個永恒的主宰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忘我以至無我,又在無我中做好我該做的一切,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中遊魚,忘卻水是生命。“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對於佛門之外的人,這種無我也許十分荒唐,而在這一刻悟了的人,卻體驗到了其他人看不穿望不斷的紅塵之外的快樂。一切現象因緣所生,變化無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環境忘記,把無常當做常態,自在與快樂將會緊隨身後。

正所謂“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人若無我,則天地澄明,花香鳥語間蘊涵的禪機都會擁至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