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大能小,亦可淨可濁
佛教傳說中,佛陀出生即能行走,每走一步,腳下便湧現出朵朵金蓮。蓮花在佛教中有其特殊的意義,“佛祖慈悲懷,蓮花朵朵開”,蓮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深受文人雅客的喜愛,同時也因其清淨聖潔的形象為佛教信徒所尊崇。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朵聖潔的蓮花,因此,每個人也都有佛心。隻待有心人自己除去雜草,播下慈悲與智慧的種子,把握住佛緣,就有機會開悟,從而永遠脫離世間的痛苦,得到永恒的快樂。
聖嚴法師非常重視“心淨”,常說“心淨則國土淨”,他認為佛教的淨土不隻在“他方的佛國”、“婆娑世界的天國淨土”、“理想的北俱蘆洲”,更在於“我們內心的淨土”。法師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風雪中跋涉,就必須麵對俗世的無窮紛擾‘但沐風浴雪的法師,卻總是保持著內心的坦然與清淨,像那皚皚白雪,不染纖塵。由此可見“心淨”的力量,境由心生,福由心造。
有位信徒問無德禪師說:“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並未直接作答,告訴信徒說:“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徒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說:“城垣造完了。”
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說:“毫毛造完了。”
禪師問:“當你造城垣時,是否隻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隻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問:“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隻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徒開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隻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其實人的心何止能大能小,亦可淨可濁,由此既能生快樂,又能生煩惱。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是來源於自己的心。一個人心中若太過執著,自然會迷失在欲望的從林中,分辨不出正確的方向;隻有心如水般清澈,如月光般輕盈,如蓮花般純淨,才能擁有快樂的心境,擁有單純的幸福。
既然人生的痛苦大多來自於人的內心,那麼,為何人的心總是不能保持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而注定要為塵事所擾呢?聖嚴法師認為,人的不自量力的追求和抗拒、不知滿足的伸展和征服、傲慢、怨尤以及疑懼,是造成內心失衡的主要原因。心中有太多這般外物的負累而不能主動將其放下,自然步履維艱。很多時候,環境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就像是人不能與自然規律相抗衡,但是內心的法則卻由自己規定。
不因環境所困,紅塵鬧市中也能安放自己的一張書桌;不為外物所動,亂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衣。擁有快樂的心情,就會遠離痛苦、悲哀,保持內心的清淨,就會擺脫欲望煩惱的糾纏。隻要將心的容量放大,點滴的痛苦與之相比,就如肉眼看不到的塵埃,內心的力量都可以將之淨化。
一位禪學大師有一個老是愛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師派這個弟子去集市買了一袋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然後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師問道。
“鹹得發苦。”弟子皺著眉頭答道。
隨後,大師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裏,然後說道:“再嚐嚐湖水。”
弟子彎腰捧起湖水嚐了嚐。
大師問道:“什麼味道?”
“純淨甜美。”弟子答道。
“嚐到鹹味了嗎?”大師又問。
“沒有。”弟子答道。
大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
這真是一則智慧故事,感悟了其中妙處的眾生,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有人說,人生像是一個苦瓜,即使在聖水中浸泡,在聖殿中供養,放入口中,苦味依然不減,這是人生苦的本質;其實人生更像是一杯白水,放入蜂蜜就是甜的,放入鹽粒就是鹹的,放入茶葉有些苦澀,放入咖啡就有醇香。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無邊;心是甜的,人生處處都是曼妙風景。
紛亂的俗世,總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有權的將權力為己所用,有錢的花天酒地縱情揮霍,有色的賣弄青春不知老之將至。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內心掘一座蓮池,青蓮開則淨土在;亦可造一座花園,滿園玫瑰芬芳之時,於己賞心悅目,送人則手有餘香。
不計功德乃是至高道德
有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住在大山裏的禪師,與他討論關於美德的問題。
這時候,一個強盜也找到了禪師,他跪在禪師麵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以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心魔的困擾,所以我才來找你,請你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找我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過的壞事肯定比你做的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隻要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也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去想那些我以前做過的沒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麼說,便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禪師一眼,說:“既然你是這麼一個人,為什麼還在這裏自稱為禪師,還在這裏騙人呢!”
於是他起身,一臉輕鬆地下山去了。
年輕人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等到那個強盜離去以後,他滿臉疑惑地向禪師問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說?我了解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過生。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你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對你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道:“他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讓他棄惡從善更好的呢?”
年輕人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什麼叫做美德了!”
禪師並未對這個強盜做任何道德上的規勸,隻是潤物無聲般地讓強盜卸下了重擔,並且絲毫不曾計較自己的得失。他正是聖嚴法師所褒揚的不計功德之人。
世人放不下的除了財富、地位、欲望,還有對功德名譽的在乎。世上並不乏行善積德之人,但是他們也往往會被功德的大網束縛了腿腳。聖嚴法師曾經對《華嚴經》中的偈子“善分別眾生,而無眾生想;善解一切語,而無言語想”做過注解:菩薩善於了解一切眾生的各有所需,但在菩薩心中,並沒有“我度眾生”的想法;菩薩明了一切言語的語意所指,但在菩薩心中並沒有“我有話說”的想法。
在聖嚴法師眼裏,一個人倘若有服務眾生的想法已經非常難得,倘若功成名就之後能“不居功不念功”,就更加難能可貴了。像前麵故事中的禪師一樣遇事不置身事外,並且勇敢地入世行慈悲事宜,度一切眾生,這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善,是佛的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無論是傳奇故事裏還是現實生活中的高僧或高尼,從來不會自稱“高僧”或“高尼”,這並不單純因為他們為人的謙遜,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心底裏認為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正是這種不在乎功德的人,恰恰更容易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認可。
聖嚴法師有一位隨行秘書,每天跟隨他四處行走。
一天,聖嚴法師對他說:“你應該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要總是跟著我,否則你很容易失望啊!”
秘書不解,問:“怎麼會呢?”
“我並非人們所說的‘高僧’,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當你遠離我時,可能還會覺得聖嚴老和尚有一些名堂。但現在你天天跟隨我左右,你看我,也要吃飯、睡覺、也會打瞌睡、會偷懶,有時候也會嘮叨,不過是一個老人家而已。這樣難道不會讓你覺得失望嗎?”
秘書說:“師父有所不知,正因為我看到了這樣的師父,所以對您更加景仰。”
“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聖嚴法師問他。
他說:“雖然您自認為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老和尚,但是我每天隨您出行,卻看到師父您在任何時候,跟任何人講話,都不是在故意表現自己,也不是要人家來接受自己,而是隨時都在關心著他人,關心對方、尊重對方。師父作為法鼓山的一山之主,幫助、度化了那麼多人,卻從來不自誇,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有那麼多人因為您而消除了煩惱,獲得了幸福。這些,都是我從您身上學到的。”
生活中正是如此,對那些有所奉獻而從不居功的人,人們會毫不吝嗇地給予由衷地讚美。所以,沒有必要把自己所行的每一件善事,所做的每一件功德時刻掛在嘴邊,縱使你沉默不語,依然會有人發現你閃光的靈魂。
去惡:諸善奉行,諸惡莫作
一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一個人,不能約束欲望,欲望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折磨。
生命本是對人的一場磨礪,欲望就是路上叢生的荊棘。欲望包括多種,物欲、名利欲、功德心、嗔怒氣、懈怠心……無一不像利刃一樣刺痛人心。人之所以感覺到痛苦,在於追求著錯誤的東西。“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心”,在貪嗔癡疑慢前束上鎧甲,每個人都可以在刀尖上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