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煩惱禪2(2 / 3)

首先,要把去惡行善的心提起,把爭名逐利的心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去惡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行善是分內事,止惡也是該主動承擔的責任。善惡的標準不能以個人的價值觀為判斷,而應該以佛法因果為準則。名利的糾纏如毒蛇猛獸,隻要貪心起,必定會招致厄運。古語雲“嚼破虛名無滋味”,真正的智者應該孑然一身,不受虛名牽絆,也不為富貴誘惑。

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敗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別人,隻有充實了自己,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在充實提高的過程中,失敗是難免的,要能夠在成功中積累經驗,在失敗中汲取教訓,而並不隻是沉醉在成功的快樂或者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最後,要把眾人的幸福提起,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與智慧心是所有信徒應該學習的,隻有這樣,才能時刻把世人的幸福掛在心上,而拋卻自我的觀念。

釋迦牟尼成佛後,走在街上,遇見了一個憤怒的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對釋迦牟尼有仇視的態度,他一直仇視佛教,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看到眾生都這麼尊敬試駕模擬釋迦牟尼,心頭更是難受,便生出一個毒計,想害死釋迦牟尼。

他和眾生一樣,跟在釋迦牟尼的身後,在釋迦牟尼沒有注意的時候,他躡手躡腳地靠近釋迦牟尼的背後,趁世尊講佛法的時候,便抓了兩大把沙子,向世尊的眼睛仍去。

終究應準了那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在沙子扔出去的那一瞬間,突然來了一陣風向婆羅門吹來,沙子全部都吹到婆羅門的眼中,他疼痛不已,倒在地上。

他氣急敗壞地在地上翻滾,整個臉都漲得通紅。

眾生看到這一幕,都嘲笑他。麵對這麼多銳利的目光,那個狠毒的婆羅門不得不向世尊跪下。

這時,釋迦牟尼平靜而洪亮的聲音響起:“如果想玷汙或是陷害善良的東西,最終會傷害了自己,眾生切記!婆羅門,你也起來吧。”

婆羅門聽後感慨萬千,也終於大徹大悟。

覺悟之前的婆羅門,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應該在乎的,什麼是應該放下的,所以才會被自己的心魔所困,以至誤入歧途。釋迦牟尼麵對提放已經自如自在,所以才能夠平靜麵對心懷不軌的婆羅門,並誠懇地教誨他,使婆羅門得以開悟。

聖嚴法師提醒我們要放下散亂的心,提起專注的心;放下專注的心,提起統一的心;放下統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這樣,才能放鬆身心,提起正念,徹底放下,從頭提起。

懸崖深穀處,撒手得重生

聖嚴法師將“必須放下”歸因於因緣的聚散無常。人的聚散離合,都是基於種種因緣關係,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還有不可抗拒的“無常”,事情的發展不會總是按照我們的主觀想象進行,溝溝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數時候,萬事如意隻是一個美好的心願罷了。

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為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位過路的僧人得知這個情況,就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書生正疑惑間,畫麵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裏,就問僧人。

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聽後,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

書生之所以會病倒,是因為他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也無法坦然地放下曾經的感情,但是前世的因造就今生的果,前世隻有以衣遮身的恩情,今生也就隻有短暫相戀的回報。書生放下了,也就解脫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適時的放開不僅是治病的良藥,有時甚至會成為救命的法寶。

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了深穀裏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地說。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你的話呢?隨你說什麼?我全都聽你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隻好離去。

懸崖深穀得重生看似一種悖論,實際上卻蘊含著深刻的禪理。佛法中有言:懸崖撒手,自肯承擔。“懸崖撒手”是一種姿態,美麗而輕盈。放手之後,心靈將獲得一片自由飛翔的廣袤天空,在瞬間釋放與舒展。在英雄傳奇與武俠故事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主角被逼到了懸崖邊上,下麵是湍急的流水,身後是凶悍的追兵,主角仰天一歎,回眸一笑,縱身一躍,與飛流激湍融為一體,令眾人不由得扼腕歎息。但是,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沒有擺脫這樣的後續:崖壁上的一顆怪鬆,或崖下的一斛深潭,總會像母親溫暖的手掌一樣,穩穩地將其托起,備受青睞的勇士們還往往能夠在這常人到達不了的奇異之地意外發現千年寶藏或曠世秘籍。

這樣的故事無意中契合了禪宗的某些觀點,禪修者必須有所舍得,才能有所收獲。聖嚴法師說唯有能放下,才能真提起。放得下的人,不僅要放下自己,還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並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對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隨時隨地對任何事物沒有絲毫的牽掛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談得上是自在,是解脫。

《菜根譚》有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這樣的境界才是將一切放下之後能夠感受到的。敢於放下,果斷放下,心裏真正地放下,放下的一刹那,你會感到天地原來如此廣闊,你會發現你的腳步是如此輕盈平穩,你的心房是如此安穩溫馨。

所謂回頭是岸,岸貌似遠在天涯。天涯遠不遠?不遠。放下的時候,天涯就在麵前。

得到未必幸福,失去未必痛苦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欲望太多,又怎麼能活得快樂?聖嚴法師說:“與欲望相伴的常常是痛苦,不論是追求的時候、得到的時候或者失去的時候,都是苦惱。”

雖然幾乎人人有過這種經驗,但仍然很難覺悟,總是在貪欲之中轉個不停。

有一隻木車輪因為被砍下了一角而傷心鬱悶,它下決心要尋找一塊合適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來,於是離開家開始了長途跋涉。

不完整的木車輪走得很慢,一路上,陽光柔和,它認識了各種美麗的花朵,並與草葉間的小蟲攀談;當然也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適。

終於有一天,車輪發現了一塊大小形狀都非常合適的木片,於是馬上將自己修補得完好如初。可是欣喜若狂的輪子忽然發現,眼前的世界變了,自己跑得那麼快,根本看不清花兒美麗的笑臉,也聽不到小蟲善意的鳴叫。

車輪停下來想了想,又把木片留在了路邊,自個兒走了。

失去了一角,卻飽覽了世間的美景;得到想要的圓滿,步履匆匆,卻錯失了怡然的心境,所以有時候失也是得,得即是失。也許當生活有所缺陷時,我們才會深刻地感悟到生活的真實,這時候,失落反而成全了完整。

從上麵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盡善盡美未必是幸福生活的終點站,有時反而會成為快樂的終結者。得與失的界限,你又如何準確地劃定呢?當你因為有所缺失而執著追求完美時,也許會適得其反,在強烈的得失心的籠罩下失去頭上那一片晴朗的天空。

據說,因紐特人捕獵狼的辦法世代相傳,非常特別,也極甚有效。嚴冬季節,他們在鋒利的刀刃上塗上一層新鮮的動物血,等血凍住後,他們再往上塗第二層血;再讓血凍住,然後再塗……

就這樣,很快刀刃就被凍血掩藏得嚴嚴實實了。

然後,因紐特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結實地紮在地上,刀尖朝上。當狼順著血腥味找到這樣的尖刀時,它們會興奮地舔食刀上新鮮的凍血。融化的血液散發出強烈的氣味,在血腥的刺激下,它們會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不知不覺所有的血被舔幹淨,鋒利的刀刃暴露出來。

但此時,狼已經嗜血如狂,它們猛舔刀鋒,在血腥味的誘惑下,根本感覺不到舌頭被刀鋒劃開的疼痛。

在北極寒冷的夜晚裏,狼完全不知道它舔食的其實是自己的鮮血。它隻是變得更加貪婪,舌頭抽動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後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生活中很多人都如故事中上的狼,在欲望的旋渦中越陷越深,又像漂泊於海上不得不飲海水的人,越喝越渴。

可見,得與失的界限,你永遠也無法準確定位,自認為得到越多,可能失去也會越多。所以,與其把生命置於貪婪的懸崖峭壁邊,不如隨性一些,灑脫一些,不患得患失,做到寵辱不驚,保持一份難得的理智。

坦然地麵對所有,享受人生的一切,世事無絕對,得到未必幸福,失去也不一定痛苦。得到時要淡定,要克製;失去時要堅強,要理智。兜兜轉轉,尋尋覓覓,浮浮沉沉,似夢似真,一路行走一路歌唱。像聖嚴法師所言,“做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可以不拜佛不敬神,永遠地感恩生活的賜予,便會獲得最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