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煩惱禪1(3 / 3)

這並非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是讓自己為自己創造的脫離苦痛的契機。

聖嚴法師14歲出家,不久之後母親就過世了。年幼的聖嚴因為沒來得及在母親身邊盡孝深感遺憾。哭了三天之後,他終於明白:母親去世已經是不能改變的事實。所以,他希望用母親給予給與自己的身體為佛教徒、為眾生服務,以將“奉獻自己、利益眾生”的功德回向給母親。

到後來聖嚴法師的父親去世時,他已經可以坦然地告訴自己:“我的父親,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麵對死亡,要有如落葉歸根的自然;麵對死亡,要有如空山圓月的明淨。纏繞心靈的那條生死線,不論纏住的是自己的生死,還是至親的生死,都隻有自己才解得開。

人的一生很短暫,百年也隻是一瞬,在茫茫曆史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當人的生命消逝時,我們常常覺得它比葉子的凋零更加悲涼,花謝了會再開,潮退了會再來,可是人的生命逝去之後,將以怎樣的方式重新回歸呢?

在聖嚴法師眼中,生命的逝去不需要回歸。因為真正懷有一顆佛心的人能夠明白人的一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別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人也該如此,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將生命的光與熱發揮到極致,為更多的人帶來幸福,也給自己的人生,創造出更大的意義。

深秋時分的風,吹在身上總是有些涼。但若慢慢地張開十指,任風從指間穿行,那一刻,你手中可以握住的,或者是一片落葉,或者是一粒塵埃,或者是一束陽光,不管是什麼,你都曾經把握住了那一瞬間。

死在眼前,也可以活得快樂

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生命也誠如這難買的光陰,一旦逝去,無法挽回。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世事無常,生命的消逝似乎總讓人充滿了消極悲觀的情緒,但聖嚴法師告訴我們,那些生活在淺水中的魚,即使水越來越少,它們也快樂,因為,魚和水每一次相逢,都是得其所哉,死在眼前,也可以活得快樂。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總是如此。世事沒有一帆風順的,但人仍然要在這不如意中度過人生的幾十個寒暑。人與人生命的長度大致相同,但寬度卻大相徑庭: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表麵看來沒什麼區別,其實實質大不一樣。

大熱天,禪院裏的花被曬萎了。

“天哪,快澆點水吧!”小和尚喊著,接著去提了桶水來。

“別急!”老和尚說,“現在太陽曬得很,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一點再澆。”

傍晚,那盆花已經成了“黴幹菜”的樣子。

“不早澆……”小和尚見狀,咕咕噥噥地說,“一定已經幹死了,怎麼澆也活不了了。”

“澆吧!”老和尚指示。

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來,而且生機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兒,撐著不死。”

老和尚糾正:“不是撐著不死,是好好活著。”

“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低著頭,十分不解。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低下頭沉思起來。

晚課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麵前問:“怎麼樣?想通了嗎?”

“沒有。”小和尚還低著頭。

老和尚嚴肅地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得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著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成佛的人,絕對成不了佛。”

說到此,老和尚笑笑:“他今生能好好過,卻沒好好過,老天何必給他死後更好的生活?”

對於禪院裏的花來說,“和尚沒澆水”雖然很不如意,但那是和尚的事,“好好生長”才是它自己的事,這盆向前看的花,得一天壽命,便好好過一天,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

哀莫大於心死,撐著活其實就是已經心死。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都沒有領悟何為真生命,那還能指望他在死後獲得全新的生命嗎?

好好活與撐著活是對同一種處境的不同選擇,因為我們的生命必然終結,所以我們應該揣著一顆必死之心,能夠直麵生死才不會在逆境麵前瞬間崩潰,而好好活是一種積極的心態,追求一天比一天精彩的生活,隻要眼睛還有光澤,心靈就永遠不會荒蕪。

當我們感覺到生活的枯燥或者痛苦時,並不是因為山河不夠壯麗,也不是因為世界不夠美麗,更不是人生不夠絢麗,隻是我們的心靈被束縛得不自由了。

好好活著,因為在死亡麵前,我們別無選擇。

禪意無私無我,智慧無相無住

佛用慈悲和智慧救濟眾生,是悲智並用的完人。慈悲和智慧是一體兩麵,不可分離,慈是濁世裏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道路,而智慧則是指南針,把持著正確的航向。

聖嚴法師說:禪是無私無我的智慧,智慧是無相無住的心境。

所謂“無相”,並非明明看到了美麗的景色卻說眼前一片空白,明明聽到了動聽的音樂卻說耳邊靜寂無聲,明明品嚐到了人間美味卻說口中無味。無相,是“即有即空,即有相而知是空相”,也就是在用身體接觸、用心靈感知某一事物或某一現象的同時就已經知道生命無常,我法皆空,一切都是暫時的假相,不是永恒不變的存在。

從前在邊塞外有一位老人,家中養著一匹駿馬,膘肥體壯,鬃毛油亮,老人對這匹馬分外愛惜,。而有一天家中失竊,所有財物均未損失,唯獨這匹馬被賊人偷走了。

鄰居紛紛過來勸慰老人,讓他不要因為這場禍事而過分焦慮,不想老人麵色平靜地說:“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啊!”

果然,過了幾天,被賊人盜走的馬自己又回到了老人家中,不僅如此,它還帶了另一匹好馬回來。鄰人知道這件奇事之後,紛紛前來道賀。而老人不但麵無喜色,反而憂心忡忡地說:“誰能確定這是好事呢?不知背後還潛伏著什麼禍事!”

老人的兒子很英武,善騎射,他見到家中又多了一匹好馬,不禁躍躍欲試,老人勸阻他他卻不肯聽從,有一天偷偷騎著這匹馬出去,結果不慎從馬背上跌落,摔斷了腿。鄰居們前來探望,老人不僅沒有抱怨,反而安慰其他人說:“誰知道這不是福氣呢?”

第二天,邊塞起了戰事,朝廷迅速征兵,每家每戶的成年男丁都要應征入伍。戰爭持續了好幾年,邊塞一帶的人家,十室九空,幸運的是,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而躲過了這一劫。

這位老人是智慧的,他能夠看穿每一件事情背後即將發生的轉折,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世事無常,人世間的滄桑變化不能夠完全用常理分析,這就是“無相”的道理。知道了什麼是無相,才能更好地理解“無住”。

聖嚴法師說“無住”就是不把一個現象或一樁事情當成是特別的、不得了的重要,也沒有把一樣事情看做不重要的。升官發財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吃飯呼吸也不可以忽視。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都沒有絕對的重要與不重要,絕對的好壞善惡之分,或許恰恰就是我們一直執著地認為重要的事情,卻偏偏成為將我們引入深淵的誘餌。

從前有一個和尚,他的鄰居是一個屠夫,兩個人相處的時間久了,彼此成為朋友。和尚每天早上要起來參禪禮佛,而屠夫每天清晨也要磨刀、燒水,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因為各種特殊的原因,兩個人都曾經因為起床晚而影響到了每天的正常生活,所以後來他們相約以後不管是誰先起來,都去敲一下對方的房門,把對方也叫起來工作。

兩個人互相遵守著這個約定,直到多年之後,兩個人相繼去世了。和尚認為自己一生都在潛心修佛,做盡了善事,死後必定升入西方極樂世界;而屠夫也明白自己手裏的一把屠刀殺生無數,死後必定墜入地獄,忍受萬年痛苦和煎熬。

然而,讓所有人都很吃驚的是,屠夫上了西天樂土,而和尚卻下了地獄。

他們困惑不解,找到了佛祖請求開示。

佛祖說:“和尚每天雖早起打坐,卻會把屠夫叫起來讓他殺生;而屠夫呢,每天早起都在做善事,叫和尚起來誦經。”

和尚認為每天的打坐誦經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清晨的忙碌準備也是屠夫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和尚認為自己一直在做善事,而屠夫一直明白殺生是惡,但換了一個角度之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逆轉。隻有真正理解了其中深意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無相無住的智慧。

智慧是春天溪水畔第一棵吐芽的嫩草,新鮮潔淨,生機勃勃;智慧是夏日清晨第一顆凝聚在荷葉上的露珠,晶瑩璀璨,熠熠生光;智慧是秋風裏第一片搖曳起舞的落葉,化作春泥,隻待來年滿園芬芳;智慧是冬天第一朵飄落的雪花,纖塵不染,潔白無瑕。智慧無相無住,它使人能夠把握禪機,超越一切存在,明辨是非,超越不是欲求,明辨即為放下,來去自在,福澤廣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