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煩惱禪1(1 / 3)

第三篇 煩惱禪1

樂生:做個隨緣的歡喜彌勒

有的人為求快樂,尋遍萬水千山。卻不知道快樂常常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如同左右握住右手般的簡單。

像白雲隨風漂泊,安閑自在,任意舒卷。像水隨地勢流淌,不刻意取走捷徑,或者繞路遠行。像花隨四季變幻,任由枯榮,不害怕枯萎與凋零。像生命的小船伴著潮漲潮落,隨聚隨散。這些自由的選擇正是天地賦予的深意。

是的,快樂無非兩個字:隨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臉龐因為笑容而美麗,生命因為希望而精彩,倘若說笑容是對他人的布施,那麼希望則是對自己的仁慈。

聖嚴法師幼時家貧,甚至窮到連飯也吃不飽,但是幾十年風風雨雨,他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人生來平等,但所處的環境未必相同。所以,不管自己處於怎樣的起點,都應該一如既往地對生活抱以熱情的微笑。

法師教誨:“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

聖嚴法師小時候,有一次與父親在河邊散步,河麵上有一群鴨子,遊來遊去,自由暢快。他站在岸邊,非常羨慕地看著這群與自己水中倒影嬉戲的鴨子。

父親停下腳步,問道:“你從中看到了什麼?”

麵對父親的詢問,他心中一動,卻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父親說:“大鴨遊出大路,小鴨遊出小路,就像是它們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點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達同樣的頂峰,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會有所差異,有的人走得輕鬆,有的人一路崎嶇,但不論如何,豔陽高照也好,風雨兼程也罷,隻要懷揣著抵達終點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精彩。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穀裏的斷崖上,不知何時,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野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裏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對附近的雜草置之不理。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你們怎樣看我,我都要開花!”

終於,它開花了。它那靈性的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開花、結子,最後,這裏被稱為“百合穀地”。因為這裏到處是潔白的百合。

暫時的落後一點都不可怕,自卑的心理才是最可怕的。人生的不如意、挫折、失敗對人是一種考驗,是一種學習,是一種財富。我們要牢記“勤能補拙”,既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又能放下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最頑強的毅力克服這些不足,彌補這些缺陷。人的缺陷不是不能改變,而是看你願不願意改變。隻要下定決心,講究方法,就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在不斷前進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見未來的人,都能掌握現在,因為明天的方向他已經規劃好了,知道自己的人生將走向何方。留住心中的希望種子,相信自己會有一個無可限量的未來,心存希望,任何艱難都不會成為我們的阻礙。隻要懷抱希望,生命自然會充滿激情與活力。

生命當如不係舟

怎樣才能達到禪者的自由?一個人如果想要像禪者一樣自由,首先就要擁有一顆純淨飄逸的心,隨風如白雲般漂泊,安閑自在,任意舒卷,隨時隨地,隨心而安。

很多人為了能夠禪修開悟,窮盡一生心力隻為了尋找到入定開悟的真理,而聖嚴法師卻開示眾生放下真理,才是真自由。修禪之人自然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確定能抵達悟境的方法,所以往往會皓首窮經,遍訪名師,但是這樣很容易將自己困住。“當你追求真理之後,又能將所追求的放下,而不執著一個非如何不可的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追求,而更接近於一種隨遇而安;不是消極地順其自然,而是一種心境的舒適與坦然。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隨遇而安並不像用自己的左手握住右手一樣簡單,甚至不是通過簡單的學習就能獲得的,它是禪者的一種大境界。宇宙萬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法則,就像水隨地勢起伏而流淌,不會刻意地選擇路線;雲因為風的起落而飄動,不會刻意地抗拒聚散;花隨四季的變遷而輪回,不會刻意地回避凋零。它們都是自由的,有著蒼天大地賦予的順其自然的奧義。這個道理,讓我們從一粒小小的草籽中去感知:

在三伏天裏,禪院的草地已經是一片枯黃。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的時候,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風吹飛了。”小和尚喊道。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種子撒完,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兒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一大早就衝進禪房:“師父!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

“衝到哪裏,就在哪裏發芽!”師父說,“隨緣!”

轉眼一個星期過去,原來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了許多嫩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拍起手來。師父點點頭:“隨喜!”

小和尚的師父真是一位智者,他的每一句話都直入人心。這隨口而出的五隨,足以看到老和尚心中已經是自由灑脫的澄圓境界。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自由是一種心境,如閑雲野鶴,閑散安逸不受塵世羈絆,能夠在悲傷中發現喜悅,能夠在陰霾中預見晴天,就如長沙景岑禪師所言,心能夠在整個時空中徜徉,“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一日,長沙景岑禪師到山上去散步,回來的時候碰到了住持長老。

住持問他:“你今天去了哪裏?”

長沙禪師:“我到山上去散步了。”

住持追問:“去哪裏了?”

長沙禪師:“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聖嚴法師非常欣賞長沙禪師達到的這一番境界:“禪師所懷抱的心境一片和風煦日,沒有狂風暴雨;禪師所體驗的世界一片光天化日,沒有黑暗罪惡。並不是這世界沒有狂風暴雨和黑暗罪惡,而是他的心不受外在環境影響,永遠安詳、穩定、慈悲、寧靜、光明磊落。所以,不論他麵對什麼樣的世界,他的心境始終自在安閑”。

世人常常覺得不自由,即使禪定也往往隻是為了求“禪”而刻意入定,雖然穩坐如鍾,心卻如風中搖曳的枯草,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寧。“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過多的執著造成過多的苦惱,執著於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又怎麼了解禪者的自有境界呢?

“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心境坦然,悠然無滯,眼前自然是海闊天空,到處都會是盎然的芳草,遍地都是繽紛的落花,徜徉其中,天高雲淡,鳥語花香,神奇的造物,悠然的心靈,一切如詩話般和諧動人。其中境界就如寒山詩偈中所言:“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閑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係舟。”心無邪,人生得大自在。

不偏不倚,無悲無喜

世間好比火焰,眾生的妄想顛倒,便像飛蛾撲火,不能自知,便不能於火海中覓得出路。聖嚴法師在解釋“世間猶如焰,妄想取世間;能斷世間想,則離三秒鍾”這一偈語時說,那些撲火的飛蛾,就像是世間的癡人,不能正確地判斷並評價自己,以至於把那烈火當成了光明的樂園。

佛經中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但是倘若上天真的聽到凡人口中的這句話,恐怕隻會暗笑我輩的癡傻,正所謂“人類一思考,造物就發笑”。

人類自認為是萬物靈長,最受天地的眷顧,其實未必如此。天地並不一定厚待人類而輕薄他萬物,隻是人類予智自雄,然而,人真的如自己想象般睿智嗎?

讀佛經時,一名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隻好說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佛祖說:“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

看不見的難道就不存在嗎?當然不是。自以為洞悉了天地萬物的人往往看不到腳下的一把錘子,這難道還不是癡人嗎?天地無心而平等生發萬物,萬物亦無法自主而還歸於天地。萬物生靈,平等地生發於世間,人類又豈能總是自居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