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修心禪3
修行之人不拘泥於形式
兩個和尚下山,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上。到一處淺灘時,他們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裏踟躕不前。她穿著絲綢的衣服,裙角拖地以至於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大和尚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小和尚繼續前進。
小和尚跟在大和尚後麵,一路上心裏不悅,但他默不作聲。
晚上回到寺院後,小和尚實在忍不住了,對大和尚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怎麼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大和尚笑著答道。
在小和尚的理解中,大和尚“親近女色”,似乎是違反了佛門清規,但大和尚懷中雖有美女,心中卻全無男女的概念。在大和尚眼裏,少女隻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所以過河之後,他就已經將此人真正放下了,而執著於戒律的小和尚反而對此耿耿於懷,就在於他並沒有真正領會禪門戒律的真正內涵。
事實上,一個人隻要真心向佛,對佛陀真正敬畏,在內心深處保持真正的清淨,就能夠擁有浩然正氣和坦蕩的胸襟,其力量足以肅清一切陰霾,蕩滌塵世汙垢,就像故事中的大和尚一樣,身近女色而不知女色,這才是真正的持戒。
學佛之人理當遵守佛教的戒律,但千萬不能為戒律所束縛卻不能洞察持戒的真正目的。佛法裏的種種條規無非是為了導人向善,一顆清淨之心既是戒的結果,也是戒的目的。倘若內心真正清淨,有時候不必對生活與修行中的細枝末節錙銖必較,尤其是不要在修行的形式之上過多計較。
這一點也是聖嚴法師從他的恩師東初老人那裏得到的啟示。
1959年,聖嚴法師從軍中退役,並決定在東初老人門下再度出家。
年末的某一天,東初老人對他說:“明天我會為你剃度。”
聖嚴法師大吃一驚,他慌亂地回答說:“可是,我還沒有僧袍。”
“什麼僧袍?當我們成為僧眾時,我們就在撿拾他人的舊衣服穿。”東初老人斥責道。話雖如此,東初老人還是請一些法師幫忙找一件僧袍。
熱心的法師以及聖嚴法師的朋友們送來了一些衣服,但這些衣服不是大就是小,不是肥就是瘦,不是長就是短,總之,沒有一件合適。聖嚴法師有些氣餒,他對東初老人抱怨說:“師父,這些衣服都不合身。”
這一次,東初老人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出家人是到墳場撿拾那些包裹屍體用的布料,衝洗清潔後就穿上身;以前的出家人所穿的也大多是別人的舊衣服,如果衣服還可以修改,就盡量改一下,但如果不能改,那就拿到什麼樣的衣服就穿什麼樣的,從來不會挑三揀四。
“這些給你的衣服已經是不錯的了。”東初老人說道。
聖嚴法師半晌沉默不語,但心中卻已然明白了師父話中的深意。最後,僧袍雖然短小,但聖嚴法師依舊穿上了身。
其實,聖嚴法師之所以計較當然不是因為嫌棄那些衣服,而是覺得這般剃度似乎對佛陀有所不敬,但東初老人的一番話讓他明白了:修行之人不一定非要拘泥於形式。就像坐禪、誦經、傳法是修行,吃飯、睡覺、洗缽也是修行一樣。
清淨心是持戒的結果,卻不一定非要通過持戒獲得,尤其是對穿什麼衣服、誦哪本經書、何時坐禪這些外在形式,更不必斤斤計較。比如,濟公和尚酒肉穿腸而過,又有誰能否定他一代高僧的美名呢?這並不是說佛法的戒律毫無意義,戒律自然重要,但實質比形式更重要。隻要你能夠一念大慈大悲,就會不戒而戒。
生活中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不必完全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可以適當地做出變通。當然,這些變通必須是以正直、善良的初心為前提的,必須是無傷大雅的。
量力而行,才不會力不從心
天生的聖人,畢竟不多,聖人也往往是由凡人修行而成的。在修行中,人難免會暴露出自己的種種缺點和不足。有些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不可一世;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會覺得荊棘滿地而一蹶不振。聖嚴法師在分析這些人的時候,認為他們所缺少的是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
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為,才不會力不從心。
人貴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獲得,又談何容易?隻有經曆暴風驟雨的洗禮,雪壓霜欺的磨礪,在無數次地跌倒中爬起,才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才能夠正確麵對自己的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從內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再通過不斷修補與完善,向更加完美的人生靠近。
可見,自知之明的“貴”字來得何其不易!
有自知之明,才能給在深淺之間權益做人。無論我們做什麼,雖然要盡力而為,但也要量力而行。因為一個人無論怎麼強大,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
在一座深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討一些武功秘籍。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要摔跤。
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自以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隻有秤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自知無知才求知,自知無畏才拚搏。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強。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學識的短淺。知無止境學無涯。因此,有人說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的東西,它總是在無邊的黑夜中熠熠生光,為行人指引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