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修心禪3(3 / 3)

隨後的日子裏,依照師父的要求,聖嚴法師不斷地從大房間搬到小房間,又從小房間搬回大房間。他也曾表達過抗議,但出於對師徒倫理的重視,他最終還是選擇服從。

終於有一天,聖嚴法師突然領悟到這也許正是東初老人鍛煉自己心性的一種方式。於是,他不再抗議,而是心平氣和地搬來搬去。當他不再猶豫,不再不滿,也不再惱怒後,東初老人就讓他住定不動了。

不同的人會從法師的這段經曆中得到不同的啟示:有的人看到的是東初老人的嚴厲,有的人看到的是修行的不易,還有人看到的是聖嚴法師心態的變化。修行枯燥並且艱難,人生也大抵如此。我們可以把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境遇都當做一場修行,通過每件小事去磨礪心智,陶冶品性。秉持著一顆虔誠的心,聖嚴法師領悟到了東初老人的用意,以平和的心態化解了心中漸生的戾氣,也一步步靠近了禪法的精妙。

心中多一分平和,生活也會多幾分愜意。

懺悔自省得安樂

佛陀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儒家講究“吾日三省吾身”。每個人生來可能都帶有或大或小的缺點,一生之中也總難免要有或多或少的缺陷,遺憾、錯誤都在所難免。倘若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自省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一個人若能為自己的過錯而懺悔,則是有力量的表現,是心靈接近純淨光明的象征。聖嚴法師教導人們要學會懺悔時引用了一條偈語:“若人罪能悔,已悔則放舍;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也就是說,人們一旦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犯下的錯誤,並作出真誠的懺悔,就能放下之前的成敗得失,放下已做出懺悔的事情,得到真正的平靜和安樂。

佛經中講“無懺悔者,不為人,名為畜生”,可見懺悔是多麼的重要。當人的內心受到汙染或被罪惡感困擾時,懺悔能夠幫助我們擺脫道義的譴責與良心的折磨,脫離困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習慣了指責他人,卻不能反省自己的過錯。

一個女人常常背著自己的丈夫偷偷與情人約會。

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河邊去會情人,等了很久也不見對方前來赴約。這時候,一隻狐狸叼著一塊肉經過這裏。狐狸看見水裏的魚兒,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魚,魚兒卻遊到深水裏去了。狐狸沒有捕到魚,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卻已經被一隻烏鴉叼走了。

女人恰好看到這一幕,便譏笑狐狸:“饞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魚,結果弄得兩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擊道:“你這個女人拋棄自己的丈夫,偷偷來會情人,情人卻沒有等到,現在不也是兩手空空嗎?”

事實上,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女人一樣,總會下意識地忽略自己的過失,反而會對他人的錯誤冷嘲熱諷,殊不知,或許自己所犯的錯誤比對方的更加嚴重。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懺悔、自省的過程中,人們必然要承受一些痛苦,就如自我解剖一般,人們需要親手用刀割去身上的毒瘤,這需要巨大的勇氣。人們未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隻是缺乏坦然承認的勇氣罷了。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隻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複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改過就如經曆日食、月食一般,將思想裏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生命便會重放異彩,蓬勃綻放。

很多作奸犯科之人,在遭受法律製裁後總是會表現出悔意,並勸誡他人不可重蹈覆轍。聖嚴法師認為這些人心中肯定早已充滿悔意,因為若不能坦誠罪過,不能真心懺悔,他們就會終日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令人不愉快的、恐懼的、不安的心境就無法得到改善,又怎麼能得到“安樂”呢?

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能犯錯,這就需要隨時隨地檢視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錯誤做出懺悔,這樣便可在日常生活裏保持一顆警覺的心,觀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修正自己的每一個行為,以降低犯錯的可能。

若想保持自省,不妨把聖嚴法師的告誡時刻放在心上:“小心勿犯罪,犯罪要懺悔,懺悔得安樂。”

莫為迎合他人扭曲自己

作家賈平凹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教人學會拒絕,他在文章中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意誌消沉的年輕人,去向一位禪師請教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

禪師說,你自己去悟一下,便會明白了。

一天以後,禪師問他是否有所悟,他搖頭,禪師便舉起戒尺打了他一下。

第二天,禪師又問,年輕人仍然不知,禪師又用戒尺打了他一下。

第三天,他再次向禪師表示沒有收獲,當禪師舉起戒尺打過來時,他伸手抓住了禪師的戒尺。

禪師不怒反喜,笑道:“你這不是已經悟出了解脫的方法嗎?就是拒絕痛苦啊!”

在人世間,每個人都要麵臨相聚與分離,麵對痛苦與喜悅,麵對接納與拒絕。接受磨礪與痛苦是每個人必走的修行之路,但我們仍然要學會拒絕。聖嚴法師認為,學會拒絕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從自身而言,要學會拒絕痛苦,拒絕無意義的折磨,拒絕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心理問題,就如上則故事中的年輕人自覺地回避禪師的戒尺一樣;其二是對他人而言,要學會拒絕一些無法完成的任務,給自己留下更加廣闊的空間,也避免因無法兌現自己的諾言而失信於人。

聖嚴法師本人被稱為“亂世中的暮鼓晨鍾”,他帶領法鼓山的僧眾做了很多裨益於社會的事情。這使得很多人遇到問題時就希望能得到聖嚴法師的幫助,對法師以及他所開創的法鼓山懷有過高的期許。

作家吳若權曾經這樣寫道:“每當政治很混亂、經濟很蕭條、教育政策搖擺、甚至發生家庭暴力時,很多人都會希望聖嚴法師能夠站出來說幾句話,類似主持公道那樣。”對於這些事,聖嚴法師幽默地說:“貓捉老鼠是對的,狗捉老鼠是錯的。”

在法師看來,一個人應該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自己精通的是佛法,自然不能越俎代庖,妄論政治、時局、經濟等大事,即使勉力去說,也隻能是從佛法的角度談自己的淺見。

所以,這第二種拒絕需要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準確的判斷。“要從經驗之中,衡量自己的能力。”這是聖嚴法師對很多不懂得拒絕的人的建議。

吳若權本人就因不懂得拒絕而終日忙忙碌碌。他有多重身份,既是專欄作家,還是電台主持,同時還做管理顧問。有時候,報紙的編輯來電催稿了,電台的通告也下來了,他還要同時照顧生病的母親,生活壓力非常大。他常常因過度疲憊和緊張而身心不安,卻又不忍拒絕報社或電台的邀約。他自己也清楚,這種疲憊既來自繁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因為自己對自己心靈的禁錮——總認為自己還有潛力,不肯拒絕。

聖嚴法師言辭委婉地告訴他這是在“勉強自己追求比較高的目標”,不能長期無限製地觸碰自己的能力極限,一定要在力竭之前,抽身而出。

成長是慢慢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隻要是出於自願的選擇,就是自由;如果不是自願的選擇,就不是自由,”聖嚴法師告訴我們,“要適時地向別人說不,才能保全我們的自由,千萬不要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扭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