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修心禪2(1 / 3)

第二篇 修心禪2

寬懷:一指彈風花落去

生活在凡塵俗世,難免與人磕碰,或遭到誤會與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一時之言,也許會被加以放大和責難;而你的認真、坦率,也許會被誤解和中傷。可如果非得以牙還牙拚個你死我活,或極力辯駁澄清,有時常常會兩敗俱傷。還不如,微微一笑,寬懷傾城。

通過萬花筒看世界,美得變幻無窮;通過汙穢的窗子看人生,到處都是泥濘。到底你的生命畫布如何著色,要看你擁有一顆怎樣看待世界的心。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天地裝在心裏,存一份無言的美麗,留給未來的自己?

彈風花落,浮生若夢

生命就像是大夢一場,夢醒之後,即使頭腦中還殘留著夢中的些許痕跡,但是雙手已經握不住一物。古人語“一指彈風花落去,浮生若夢了無痕”,人生本來如此,在不可掌控的時空變遷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聖嚴法師認為世人所經曆的生死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場夢,“眾人在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中,或上升或下降或轉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這是一場生死夢。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裏也談到過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覺後為“空”,而未覺之時,則是一種世事無常,被這莫測的人生捉弄的感覺。一切事物生滅變化,遷流不住,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就像《佛說無常經》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偕同弟子至城中開示說法。結束後,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見一人趕著牛群回城。牛個個肥壯,一路上跳躍奔逐,彼此還不時以牛角互相抵觸。佛陀見到此景,有感而發,說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千百非一,族性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熒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畢,就座後,阿難即稽首請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義理,祈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回來的路上,你是否見到那位牧牛人趕著牛回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接著說:“這群牛的主人是屠戶之家,原本養了上千頭牛,為了讓牛健壯肥美,屠戶雇人天天牧放這群牛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宰殺賺錢。就這樣一天過一天,這群牛已經被宰殺超過了半數,然而,這群糊塗的牛兒卻渾然不知,依舊每天開心得吃草玩樂,或與同伴爭鬥。我因為感傷它們如此的無智,所以才會說此偈語。”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開示:“不僅僅這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樣,不曉得無常的道理,執著地認為有一個實有不變的‘我’存在,每天隻知貪圖五欲之樂,更為了永不滿足的欲求彼此傷害。當無常來臨之際,又無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輪回的深淵,生生世世無法出離。所以,世人又與這群牛有何差別呢!”

是啊,不僅這群牛不知道無常的道理,連人也常常在渾渾噩噩中遭遇到不可抗拒的命運磨難。聖嚴法師說,很多人從生到死都像是在夢中一樣,而且在其中忙忙碌碌、又吵又鬧,煞有介事。有的是身在鬧,有的是心在鬧,有的是身心皆鬧。但是整個世界,以及時間的一切,每時每刻卻都不斷發生著變化,沒有永恒的東西,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這些都是無常。

無常是苦,聖嚴法師說人生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苦的事實,而在這個苦裏,又含有無常,無常生白發,無常催別離,無常導致求不得,無常將朋友變為冤家。無常是空,不能永恒、不是真實、捉摸不定、隨時變化,這是無常,也是空。

無常就是沒有永恒,而聖嚴法師卻又常說“無常就是永恒”,表麵看來似乎是一個悖論,事實上卻並不矛盾。佛法講“無常”,指的是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不變的,隻有“經常在變”這個原則永遠不變,所以無常就是永恒。假如有一天眾生能夠認識並接受這個事實,就能夠明白他們心中的欲望皆是妄念,他們所執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想到這些而放下執著,他們才能得到解脫。

詩仙李白的一首詩中有序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人生浮泛,如夢一般,能有幾多歡樂?又何必有過多癡迷?一代文豪蘇軾也曾在《前赤壁賦》中感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浩瀚的宇宙麵前,人生不過是須臾一瞬,注定要受無常紅塵的顛簸。所以世人要修行,一旦開悟,從夢中醒來,心中便會開闊明澈再無掛礙,對生死、自我也將不再執著,成為聖嚴法師口中的“大覺者”。

最柔軟的也是最堅硬的

柔軟與堅強,看起來是對立的,卻可以同時存在。大部分人會認為剛硬的東西一定很堅固,但聖嚴法師說有時候剛硬的東西往往很脆弱,比如像金剛鑽這般堅硬的物件,也可以用切割鑽石的工具將之毀損。

在法師眼中,恰恰是那些看似柔弱的東西,是最堅強的。就好像惡毒的語言,雖然銳利,卻會導致結怨,而適當讚美的語言,柔和卻直指人心。

縱然他人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打擊自己,也不要想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用柔和、寬厚的態度回應,善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來轉變因緣,既保護了別人,也保護了自己,這也正是聖嚴法師對《法句經》中偈語的闡釋:“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克眾人,是為能善者。”

牙齒堅硬剛強,從不示弱,無堅不摧,而舌頭恰恰相反,軟弱無力,避實就虛,知難而退,不敢爭鋒,一生被認定軟弱的代表。

然而,當人白發蒼蒼之時,牙齒早已掉得精光,而舌頭卻依然還在。

這也正說明,堅硬的東西往往容易破碎、斷裂,甚至粉身碎骨,但柔軟的東西可以更加綿長。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太過剛硬的人像鋼,水能刻之,所以做人不可鋒芒畢現;說話也是如此,惡語傷人,六月天也有如三九。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是一個性格比較清高、通透的人,悟性也好,最突出的特點是口才好,有才氣。但是有才華的人通常會有一個毛病,就是對人求全責備,總是以很高的標準去要求他人。而且因為自己才華橫溢,往往就對很多人看不上眼,口出狂言也是常有的事。子貢大概也有點說話太刻薄的習慣,不懂得委婉、含蓄,這樣脫口而出的話傷人也是在所難免的。因此,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意思是:“子貢對人說話這樣,他還能成為賢人嗎?換作我,我就沒時間去對人吹毛求疵。”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犯子貢所犯的錯誤,常常隻顧著自己痛快,話出口之後才發現會不小心傷害別人。正所謂“惡語傷人六月寒”,與人為難,必然會與人結怨,如此乍現的鋒芒必將遭受更多的障礙與打擊。所以,不要求全責備,不要吹毛求疵,與其苛求別人,不如反省自己。

反省自己,讚美他人,這才是與人相處之道。不說傷人的“惡語”,而是去發掘別人的優點,並給予讚美,便會“美言入心三冬暖”。

一天夜裏,刮起了十分凶猛的台風。由於風勢的猛烈,整個市區都停了電,陷入一片漆黑之中。就在這天晚上臨睡之前,女兒赤著腳丫舉著一支蠟燭來到母親的麵前,對她說:“媽媽,我最喜歡的就是台風。”

“你為什麼喜歡台風?難道你不知道嗎,每刮一次大風,就會有很多屋頂被掀跑,很多地方被淹水,鐵路被衝斷,家庭主婦望著六十元一斤的白菜生氣,而你卻說喜歡台風?”母親生氣地說道。

“因為有一次,台風來的時候停電……”

“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停電的時候就可以點蠟燭。”

“蠟燭有什麼特別的?”母親繼續好奇地問。

“我拿著蠟燭在屋裏走來走去,你說我看起來很像天使……”

聽了女兒的解釋,母親終於在驚訝中靜穆下來。

“也許以她的年齡,她對天使是什麼也不甚了解,她喜歡的隻是我那夜誇她時那讚美的語氣。”

這便是語言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能遇到類似的事情,一句不經意的讚美,卻有可能改變很多事情,對方的心情,彼此的印象,事件的格局,乃至創造一個奇跡。

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也許你的一句話會令對方受益終生。每一個角落都在等待陽光的照耀,每一個人都在等待美好時光的到來,每一顆心都在等待心靈的碰撞。為別人鼓掌喝彩,就是尊重別人的價值,讓別人在無情的競爭中獲得一份溫情。也許他是一隻煆燒失敗、一經出世就遭冷落的瓷器,沒有凝脂般的釉色,沒有精致的花紋,無法被人藏於香閣。但是,你對他的安慰和鼓勵,可能給他一片燦爛的豔陽天。

遇謗不辯,謊言不攻自破

“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這是《法句經》中關於“大能容小”的偈語。聖嚴法師曾通過這一偈子告誡世人:“小辯才、小聰明是不可靠的。”

“小辯小慧”是以世俗的思想知見做辯論,即使能如大海滔滔不絕,卻隻能頭痛醫頭、腳痛醫教,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大樂大辯”可包容一切,卻並不是非要通過激烈的方式,有時候,沉默的辯解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胸襟。

詩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靈輝內熾。用察為明,古人所忌。學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極巧。一事無能,萬法俱了。露才揚己,古人所少。學道之士,樸以自保。”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遭遇,許多時候,沉默是最好的矛與盾,進可攻,退可守。

有位修行很深的禪師叫白隱,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都會淡淡地說一句:“就是這樣嗎?”

在白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有一對夫婦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夫婦倆發現尚未出嫁的女兒竟然懷孕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萬分!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了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在意,而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