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修心禪2(3 / 3)

一個星期後,這人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裏飼養吧。”

過了幾天,這人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這個人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裏吧。”

從此以後,這個人窮人的屋子裏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嗬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他窮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麵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他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隻有生活在寧靜的狀態下,才有情趣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麵,體會別人的人情道義和善良,才有機會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人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擁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時候壓力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就像這個窮人,要的太多,想掌控的太多,而又無力承擔,擁有就會成為負擔。將心放寬,將壓力釋放出去,自然會得到心內外的寬敞。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明智的做法是學會放棄。放棄是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我們每個人都應謹記,人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應該學會放棄。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棄愛情。

能夠做到坦然放手,一無所有之時心態自然能夠得到調和,已經一無所有,又何必擔心會失去呢?丟掉過於沉重的包袱,不害怕失去,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在那裏,看生命在穀底與波峰之間起伏,看心情在陰霾與晴朗之間兜轉,感受春日暖陽,也體驗冬季嚴寒。這一切,無不精彩,無不豐富。

常懷菩提心,結恩不結怨

人間不公平的事有很多,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尋求到真實客觀的公平。所以人和人在相處之時,為了各自所堅持的“真理”,難免會起衝突。

但是,聖嚴法師本著一顆慈悲之心告誡眾人,與人相處時結恩不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與人結怨,不如施恩於人。

結恩不結怨,本就是一顆菩薩心。《華嚴經》中有語:“菩薩未曾染著色,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住一切諸三昧,所有功德悉回向。”慈悲的佛陀,智慧的禪者,總是能夠將自己從紅塵諸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並指引其他向佛人。

一大早,寺院門口就吵鬧不休,玄素禪師前去詢問,了解到原來是一個屠夫想要進寺燒香拜佛,但是寺裏的僧人嫌他滿手血腥,不肯讓他進殿,於是雙方發生了爭執。玄素禪師看到這個情景,立刻阻止了眾僧人。

他問道:“為何事在這裏吵鬧?”

旁邊的僧人說道:“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牛,雙手沾滿了血腥與罪孽,怎麼能讓他破壞佛門的清淨呢?”

旁邊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裏就會傳來豬狗牛羊的哀叫聲,聽得人心煩,讓人無法入睡,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到這裏來呢?”

玄素禪師說道:“你們這樣說就不對了,他身為屠夫,為了生計被迫屠宰生靈,一定於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懺悔。佛門為十方善人而開,也為度化十方惡人而開。”

屠夫滿麵感激,來到禪師麵前說:“方丈慈悲,我殺孽太重,於心不安,所以想要請方丈和各位法師到我家裏去,我準備在家裏辦齋供養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們全家齋戒沐浴三日,懇請各位光臨寒舍,助我完成這個心願。”

眾人聽了他的話,搖頭不止。玄素禪師卻用微笑化解了,他說道:“在佛麵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隻要與佛有緣,就可度他,佛門慈悲,不會舍棄任何人。”

屠夫也好,顯貴也罷;劊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罷,在佛陀眼裏,視之皆平等,哪裏分誰聰明,誰愚鈍,誰善良,誰凶惡呢?所以玄素禪師毫不猶豫,欣然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請去屠夫家做客。

佛陀眼中,眾生平等,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本著一顆向佛之心步入佛堂,真正的禪者不應阻攔,而是應該作出接引,當其他僧人的阻攔激起屠夫的憤怒時,玄素禪師卻用微笑化解了仇恨,並承引了善意的因緣,既是自己與屠夫的善緣,更成全了屠夫與佛門的善緣。

還有一則故事,更能夠點醒世人,讓世人明白為何要與人為善。

一天,一個中年婦女見自己家門口站著三位老人,便上前對老人們說:“你們一定餓了,請進屋吃點東西吧!”

“我們不能一起進屋。”老人們說。

“為什麼?”中年婦女不解。

一位老人指著同伴說:“他叫成功,他叫財富,我叫善良。你現在進屋和家人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們當中哪一位?”

中年婦女進屋和家人商量後決定把善良請進屋。她出來對老人們說:“善良老人,請到我家來做客吧。”

善良老人起身向屋裏走去,另兩位叫成功和財富的老人也跟進來了。

中年婦女感到奇怪,問成功和財富:“你們怎麼也進來了?”

“善良是我們的兄弟,兄長在,我們也必須在,因為哪裏有善良,哪裏就有成功和財富。”老人們回答說。

其實就像老人們說的那樣,以善良為先導,成功、財富、地位都會慢慢到來。

善待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與人為善不結怨,其實也是在善待我們自己。

持戒:無規矩不成方圓

戒律是禪,勞動是禪,生活亦是禪。能夠在生活中承擔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義務,也便是在幸福的人生路上又邁近了一步;而那責任和義務,也便是成就方圓的規矩。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毫無約束的生活隻能造成身心的透支與靈魂的衰亡。

如果說幸福的生活像一個美麗而自由的風箏,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持戒的修行就是那牽引風箏的長線。有了這根“長線”的約束,我們才能自由、快活地飛翔,既不墮落,又不會彼此奴役與傷害。

和諧的自由如行雲流水

自由是心靈的後花園,而禪定是打開花園大門的鑰匙。禪定修行,正是為了打開智慧的禪門,獲得自由輕盈的人生。禪定將我們從奔波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解放出來,以身體的被縛換得心智的舒展。自由是行雲流水般的快樂,閑看門前花開落,笑望長空雲卷舒。

禪定的一種境界,自由是一種心態,雖然抵達自由可以通過不同的禪修方法,但是絕對的自由隻是從心靈角度而言。在禪宗的理念中,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持戒”觀念。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所有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

有這樣一則熟悉的寓言:車輪總是埋怨方向盤限製了自己的自由,而方向盤卻語重心長地說:“我若不限製你的自由,隻怕你會跌入無底深淵中去!”每個生命都像車輪一樣崇尚自由,反對約束,總是努力地想要掙脫方向盤的約束,而一旦真得如願,則可能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之前想象中的坦途中布滿了溝溝坎坎,稍不留神便會撞得粉身碎骨。倘若掙脫了外界的束縛而達到執迷的程度,這種自由就會變得危險。

禪宗的自由是有約束的自由,是需要遵循戒律的自由。聖嚴法師開示持戒的目的是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而禪修之人既要遵守五戒,又要求得四種精進,守五戒是自利自保,求精進是為了利樂眾生。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無一不由五戒衍生而成,也無一不將五戒作為重戒。五戒主要包括殺、盜、淫、妄、酒。聖嚴法師在《佛教入門》一書中對其做了詳細的解釋:

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

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

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

4.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

5.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製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遵守五戒,可以使人克製自律,不做任何有損於他人的事,做到這一點隻是遵守了佛法教人持戒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四精進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

四精進,又稱為四正勤,是勸導他人去惡向善的法門,也就是佛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含義: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前兩句是為眾生拔苦,後兩句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

唐代詩人白居易喜歡佛法,他曾經專程去向鳥窠道林禪師請教。

白居易問:“禪師,佛法的大意究竟是什麼呢?”

鳥窠道林禪師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裏“哼”了一聲,說:“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窠道林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既是每個人都應遵守的戒律,也是每個人應當隨時對他人做出的勸誡。隻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佛。所以學佛之人除了要積攢智慧資糧,譬如研讀經書,還要儲備福德資糧,即遵守佛教的一切戒律。否則,即便讀遍所有經文,而福報不夠也不能成佛。

禪宗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是沒有痛苦,沒有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的舒適和諧,但仍然要以不損害他人並救濟他人為原則。把握住自由的方向,就像是隻有握緊手中的線,風箏才能夠在高空中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