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修行者必須忍受世間一切,才能獲得解脫嗎?
聖嚴法師承認忍辱在佛教修行中非常重要,佛法倡導每個修行者不僅要為個人忍,還要為眾生忍。但是,所謂“忍辱”應該是有智慧的忍。
第一,有智慧的“忍辱”須是發自內心的。
有位青年脾氣很暴躁,經常和別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遊蕩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隻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幹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做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雖然被吐了口水,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禪師實在是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裏,實在無話可說,火氣消了,心有大悟。
禪師告訴青年“忍辱”的方式,並身體力行,他之所以能夠坦然接受青年的無理取鬧,正是因為他心中無一辱,所以青年的怒火傷不到他半根毫毛。在禪宗中,這叫做無相忍辱。這位禪師的忍辱是自願的,他想通過這種方式感化青年,並且取得了效果。生活中還有些人,麵對羞辱時雖然忍住了嗔火或抱怨,但內心卻因此懊惱、悔恨,這種情況就不能稱為“有智慧地忍辱”了。
第二,聖嚴法師提倡的“有智慧的忍辱”應該是趨利避害的。
所謂的“利”,應該是他人的利、大眾的利,“害”也是對他人的害、對大眾的害。故事中禪師的做法是聖嚴法師提倡的忍辱,在這個過程中,法師雖然挨了青年人一拳,但青年因此受到了感化。對於禪師來說,雖然於自己無益,但對他人有益,所以這樣的忍辱是有價值的;如果說對雙方都無損且有益的化,就更應該忍耐一下了。但也存在一種情況,忍耐可能對雙方都有害而無益。
所以,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僅不能忍耐,還需要設法避免或轉化它。聖嚴法師舉了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如果明知道對方是瘋狗、魔頭,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不能默默忍受了,必須設法製止可能會出現的不幸。這既是對他人、眾生的慈悲,也是對對方的慈悲,因為“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
《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於忍”,不能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由此可見忍辱的重要性。智者的“忍”更需遵循聖嚴法師的教導,有所忍有所不忍,為他人忍,有原則地忍。
以感恩之心看天藍雲淡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聖嚴法師非常喜歡這條偈語,短短的二十字,卻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畫家,能夠極其細膩地畫出身心活動的一切現象,甚至我們所處的環境,也都是由這個內心的畫家創造出來的。
感恩之心,是眾多心靈畫筆中最神奇的一支,猶如造物主,創造了更多奇跡。其實,造物主雖然神奇,但是他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東西都不多。比如,他僅給杭州一個西湖,僅給曲阜一個孔子。他給予每個人的東西就更少了:他隻給了牛頓一個蘋果,而且還是擲過去的;他隻給了迪斯尼一隻老鼠,當這隻老鼠到達的時候,迪斯尼甚至已經貧困得連一塊麵包都吃不上了。造物主的饋贈雖然少得可憐,但是像酵母一樣,催生出無數奇跡。隻有有心人才會發現他的饋贈是多麼豐厚。
聰明的江南人利用西湖把杭州變成了天堂;智慧的北方人則利用孔子把曲阜變成了聖城。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你雖然沒有別人英俊瀟灑,但你可能身強體壯;你雖然不會琴棋書畫,但你可能思維敏捷……你不可能擁有生活的全部,但是造物主也一定不會虧待你。
幸福隻降臨在認為自己幸福的人身上,生活永遠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若總是將心靈的畫布塗上黑壓壓的色彩,那麼,自然難以領略冬日暖陽的溫暖。
從前,有一個人,他生前善良且熱心助人,所以他死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做了佛祖的侍者,善良的他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
一日,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的樣子非常苦惱,農夫向他訴說:“我家的水牛病死了,沒它幫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業呢?”
於是,侍者賜給農夫一頭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侍者在農夫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地訴說道:“我的錢被騙光了,沒盤纏回鄉。”
於是,侍者給男人銀兩做路費,男人很高興,侍者在男人身上也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後來,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青、英俊、有才華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溫柔,但詩人過得不快活。
侍者問詩人:“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
詩人對侍者說:“我什麼都有,隻欠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
侍者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侍者:“我要的是幸福。”
這下子可把侍者難倒了,侍者想了想,說:“我明白了。”
然後,侍者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了。
侍者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詩人的容貌,奪去詩人的財產和詩人妻子的性命。
侍者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
一個月後,侍者再回到詩人身邊,詩人那時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在躺在地上掙紮。
於是,侍者把詩人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侍者再去看詩人。
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停地向侍者道謝。因為,他得到幸福了。
幸福是什麼?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答案。在需要時及時得到是幸福,失而複得也是幸福。珍惜得到的一切,珍惜擁有的一切,感恩生活,感恩造物主,幸福就是此時此刻,我們能擁有的和已經擁有的一切,人應該懂得感恩和知足。
我們不僅要懂得感恩生活,更要時刻感謝那些給予我們幫助的人。聖嚴法師就是一位時刻對他人懷有感激之心的人,他與作家吳若權先生是很好的朋友,在兩人的交往中,有一件事給吳若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應法鼓山的邀請,吳若權先生去主持了一場晚會。他與聖嚴法師同住一家飯店,每天清晨,為了不打擾聖嚴法師用膳,吳先生都會晚一點下樓吃早餐。在吳先生的幫助下,晚會進行得非常順利。
活動結束後,在數以萬計的信徒的簇擁下,聖嚴法師向會場的出口走去,吳若權也準備離開。突然,聖嚴法師又折返到舞台的中央,對著台下眾多的信徒說了一句:“若權,謝謝你來幫忙。”
在安靜的會場中那一聲謙懷有禮、發自肺腑的感謝,令吳若權至今難以忘記。接受別人的幫助,並發自內心地表達感謝,這何嚐不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穀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親情、愛情和友情,就沒有愛的溫暖相伴。
感恩生活,萬事隨緣,自然海闊天藍,風輕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