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站在城裏,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圍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有許多我們一直在意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也許根本就不算什麼。所以,與其不停地長籲短歎,不如欣賞一下自己的人生,靜心體會生活的快意。
在一條河的一邊住著凡夫俗子,另一邊住著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他們;僧人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達成了協議。於是,凡夫俗子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幾個月過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隻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時的生活來。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
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到對岸去。
可見,你眼中的他人的快樂,並非真實生活的全部。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不必與人作無謂的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好。
為了消除人間疾苦,佛陀把全世界自認為最痛苦的一百個人聚在了一起。
佛陀問他們:“你們很痛苦嗎?”
人們爭著說自己非常痛苦。
佛陀說:“好!知道你們都很痛苦,現在每一個人都把你痛苦的事情寫在紙條上。”大家很快就寫好了。
佛陀又說:“現在拿手中的紙條與別人交換。”
這一百人在交換過別人的痛苦後,紛紛傳出驚叫,接著急忙要回自己原先的痛苦。
不快樂的人,總是相信別人比自己快樂;失意的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更順心。但事實上每個人都麵對著不同的困境。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風得意、高潮迭起的快樂,也有萬念俱灰、惆悵漠然的淒苦。如果把人生的旅途描繪成圖,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線。“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當你快樂時,不妨盡情享受快樂,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而當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臨到你身上時,你也不要怨歎、悲泣,哪怕隻剩下一個檸檬,也可以做一杯檸檬汁。
生於塵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經曆苦雨淒風,麵對艱難困苦,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而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一副良藥,愈合你的傷口,懷著新的希望上路,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幹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誌,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若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那麼,即使我們身處逆境、四麵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
幸福的起點是知足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幸福,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很多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快樂,還有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聖嚴法師說,“很多人窮盡一生心力追尋幸福,換來的卻隻是蒼蒼白發和一聲聲欷歔,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幸福的真諦。”
幸福的起點,來源於知足,聖嚴法師眼中,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沒有也知足”。
南嶽高僧道安長老訪問日本期間,正逢聖嚴法師在日本留學,兩位法師因此有了短暫的接觸。
道安長老對聖嚴法師當時的居所印象深刻:“這位正在撰寫文學博士論文的聖嚴法師,住在一座木屋的二樓,一間占四迭半的小房,其房雖小,可作大用,大有納須彌於芥子的境界。房間一門一窗,環室皆書,藏經有兩部,其他日文書籍好幾千冊,還有小型佛龕,食於斯,宿於斯,客於斯,禮拜於斯,寫作於斯,起居坐臥、迎賓待客莫不於斯,維摩丈室,於此可見。法師煮羅漢齋,三人食之,其味無窮。”
聖嚴法師長期生活在如此簡陋的居所,卻從不抱怨生活的清貧與拮據。相反,他在這小小的鬥室內禮拜、參禪、寫作、休息、迎客,過得快樂而充實。
法師常常將不懂得知足的人比做米缸裏的老鼠,不知道自己身邊都是可以吃的米,反而在裏麵胡亂糟蹋,把米缸弄髒了,卻又要跳出去找東西吃,不但身在福中不知福,還糟蹋了自己的福報。
古時候,有戶人家有兩個兒子。當兩兄弟都成年以後,他們的父親把他們叫到麵前說:“在群山深處有絕世美玉,你們都成年了,應該做探險家,去尋求那絕世之寶,找不到就不要回來了。”
兩兄弟次日就離家出發去了山中。
大哥是一個注重實際,不好高騖遠的人。有時候,即使發現的是一塊有殘缺的玉,或者是一塊成色一般的玉,甚至那些奇異的石頭,他也統統裝進行囊。
過了幾年,到了他和弟弟約定會合回家的時間,此時他的行囊已經滿滿的了,盡管沒有父親所說的絕世完美之玉,但造型各異、成色不等的眾多玉石,在他看來也可以令父親滿意了。
後來弟弟來了,兩手空空,一無所得。弟弟說:“你這些東西都不過是一般的珍寶,不是父親要我們找的絕世珍品,拿回去父親也不會滿意的。”
弟弟拒絕回家,為了找到父親口中的絕世珍寶,他決定繼續去更遠更險的山中探尋,立誓一定要找到絕世美玉。
哥哥帶著他的那些東西回到了家中。父親說建議他開一個玉石館或一個奇石館,那些玉石稍一加工,就是稀世之品,那些奇石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短短幾年,哥哥的玉石館已經享譽八方,他尋找的玉石中,有一塊經過加工成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國王禦用作了傳國玉璽,哥哥因此也成了傾城之富。
在哥哥回來的時候,父親聽了他介紹弟弟探寶的經曆後說:“你弟弟不會回來了,他是一個不合格的探險家。他如果幸運,能中途醒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這個道理,是他的福氣。如果他不能早悟,便隻能以付出一生為代價了。”
很多年以後,父親的生命已經奄奄一息。哥哥對父親說要派人去尋找弟弟。
父親說:“不要去找了,如果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和挫折他都不能頓悟,這樣的人即便回來又能做成什麼事情呢?世間沒有純美的玉,沒有完善的人,沒有絕對的事物,為追求這種東西而耗費生命的人,何其愚蠢啊!”
就像玉石不能完美一樣,人生當有不足,不可能沒有缺陷。對於每個人來講,不完美、不順心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無須怨天尤人。
知足的人既不會成天埋怨生活給予自己的不夠多,也不會成為一個隻會渴求他人的完美主義者。
因為苛求完美的人很少看到優點,往往隻關注缺點。如果總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就很少有機會獲得信心,漸漸的,就會產生自卑心理。不知足就不快樂,痛苦會常常跟隨著他,也會令周圍的人不快樂。唯有包容這些無法避免的缺陷,才能知足常樂。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一帆風順時懂得感恩,無論在何種境遇中,都能品嚐到喜悅與快樂,獲得自信與瀟灑。
所以,學會欣賞別人和欣賞自己是很重要的,這是人們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基石。隻有知足,才能品嚐到更多的喜悅與快樂,獲得更多的自信與瀟灑。一個人,要知足、培福、惜福,在遭逢逆境時不抱怨,一帆風順時懂得感激,無論何時何地,都感到心滿意足,才會真正幸福。
智慧的忍辱是有所不忍
忍辱是佛教六度中的第三度。在《遺教經》中有這樣的文字:“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如此看來,似乎唯有接受一切有理或無理的謾罵,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忍辱;在《優婆塞戒經》中,需要“忍”的“辱”就更多了:從饑、渴、寒、熱到苦、樂、罵詈、撾打、惡口、惡事,無一不需要去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