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眾生在悟得佛教正見的根性不同,但是,聖嚴法師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像佛陀一樣,平等對待他人,不能因為貧富、美醜、老幼等一些虛無的東西有差別、分等級地對待他人。
從前有一位居士,常發願要見文殊師利菩薩,因此不時地廣行布施,恤孤濟寡。每逢齋日,齋戒沐浴,嚴淨壇場,敷設高座,種種供養,至心懇禮文殊菩薩駕臨壇場,以滿所願。
有一次,見壇內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邊幅不修,而容貌極其醜惡。豆大的眼眵,深黃的鼻涕,如弓的佝僂,似土的膚色,簡直形類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嚇得倒退一旁,將一顆虔誠心,頓成怔忪心,並自思念,我每敷高座,莊嚴壇場,皆願求文殊師利菩薩光臨道場,慈悲一現。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膽大包天,敢於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氣憤之下便牽著老翁下座,並囑之曰:“請老翁自愛,下不為例。”老翁毫無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淨備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獻佛前,虔禮默禱曰:“弟子某持此功德,願現世得見文殊師利菩薩。”事畢返家,晚間就寢,於夢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誠求,願見文殊師利菩薩。可是,你見之而不識,當麵錯過,還求於何處得見文殊?”居士曰:“我素來細心觀察,未見形影,究於何處得見,請君示知?”夢中人言:“日前你嚴淨壇場,敷設高座,於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師利菩薩。”居士聞言及此,不覺周身急出大汗,自夢中醒來,遂向空中求乞懺悔。
現實生活中不僅有不少人像故事中的居士一樣以貌取人,還有相當多的人常常以年齡大小來判斷其學識的深淺。
有一位雲水僧聽人說無相禪師禪道高妙,想和其辯論禪法,適逢禪師外出,侍者沙彌出來接待,道:“禪師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勞。”
雲水僧道:“你年紀太小不行。”
侍者沙彌道:“年齡雖小,智能不小喔!”
雲水僧一聽,覺得還不錯,便用手指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攤開雙手,畫了個大圓圈。雲水僧伸出一根指頭,侍者伸出五根指頭。雲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雲水僧誠惶誠恐地跪了下來,頂禮三拜,掉頭就走。
雲水僧心裏想:我用手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問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攤開雙手,畫了個大圈,說有大海那麼大。我又伸出一指問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說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問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說三界就在眼裏。一個侍者尚且這麼高明,不知無相禪師的修行有多深,還是走為上策。
雲水僧最初不肯與侍者論道,是因為小和尚的年紀太輕。但一番較量之後,雲水僧就敗下陣來,他發現小和尚對佛理的認識,遠在自己之上。由此可見,人們對真理的掌握程度,並不在於年齡的大小,年長者並不一定比小孩子懂得多,師者也不一定就比學生更靠近真理。
對於眾生的差別平等,聖嚴法師看得十分透徹,“佛願度一切眾生,而眾生當中,有人早得度,有人晚得度;有人隻學到小乘法,無法學到菩薩的大乘法;有人聽了佛法學到做人的標準法,沒有學到解脫煩惱的離苦法;有人聽到的是生天法,沒有得到入世而不戀世的成佛法”。我們自可以此來理解為何每個人對佛法的參悟有深有淺,卻不能因此而“不平等”地待人處世。
一心不亂,才是真正的專心
路越長,岔路就越多,什麼路都是這樣;經曆越豐富,瑣事就越多,每個人都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與人脈關係的擴展,一個人的想法自然會逐漸增多,想要做到專注就更加困難。但是,對於所有人來說,專注的力量都不容小覷。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聖嚴法師對“專注”一詞的注解,從字麵來理解,即意味著一個心念散亂的人,隻要進入寺廟之後能夠收起散亂的心,一心向佛,最終就會成就佛道。
聖嚴法師說,一般來說,人們的心大多時候都是散亂的,隻有專心讀書、專心享樂、專心避險時,心念才會集中起來。心念的集中並不是永恒的,否則就會身心俱疲,但這種專注的力量卻能促使人更快實現自己的願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終之時,佛來接引。”聖嚴法師說這是《阿彌陀經》告訴信徒的真理。
專注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不妨從下麵這個故事中感知一下。
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眼中,那些出家人除了整天誦經念佛,幾乎無所事事。國王認為出家人唯有刻苦修道,才能修成正果,而誦經卻是一件非常清閑的事。於是他到寺中向禪師請教。
寺中的住持說:“修行是不是刻苦隻是決定能否得道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看一個人求佛的心是否懇切,是否專注。修行者大多希望借助修行超越生死,所以,和尚誦經時雖然麵對凡塵俗世,但須做到六根清淨,著實辛苦。”
“禪師的意思難道是說和尚誦經時能做到眼不見美景,耳不聞妙音,鼻不嗅香氣,舌不嚐美味,身不觸外物,意不起雜念?”國王問。
住持回答:“確實如此。不僅是和尚,倘若普通人有一顆專注之心,也能做到一心不亂。”
國王半信半疑:“如何證明?”
住持說:“請陛下明天派出一些人,一半在前街起舞,一半在後街唱歌。然後從監牢裏放出一個死囚,並交給他一碗水,讓他捧著這碗水繞街道跑兩圈,派武士持刀跟隨,並告訴他隻要碗中水灑出一滴,就地斬首;若一滴未灑,就赦免他的死罪。”
國王雖然不明白住持的用意,但還是照做了。
第二天,這個犯人繞前後街跑了兩圈,碗裏的水竟然真得一滴也沒有灑。當著國王的麵,住持問他:“你繞街兩圈,可看到什麼美景?”
犯人回答:“什麼也沒有看到。”
“可聽到什麼美妙的聲音?”
“未曾。”
國王大怒:“你既不聾也不瞎,前街有人跳舞,後街有人唱歌,你怎麼會不見不聞?”
犯人戰戰兢兢地說:“我心裏隻想著碗裏的水,確實沒有看到唱歌跳舞的人啊!”
住持微微一笑,對國王說:“陛下,他一心隻關切生死,自然看不到他人他事。念佛的人也是這樣,一心求佛,便能做到對外境不見不聞,麵對凡塵卻不為六塵所迷。”
聖嚴法師說:“任何事的原動力,都是出於人心的取舍及向背,隻要有心,雖僅一念,也必有其影響的功能。”堅持信心,保持願心,終日誦經者就能往生西方佛國淨土;生死心切,俗世的囚犯也能做到不怠不惰,一心不亂。
自古光陰如梭命運無常,人的生命隻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成隔世,想在須臾生命中成就大事的人,專注之心不可缺失。譬如求學,知識海洋浩瀚博大,隨手一撈就會有所得,但有的人得到了珍珠,有人撿起了沙礫,還有的人隻能任由海水消失於指縫間,專注程度是決定收獲大小的重要因素。
德國哲學家歌德說:“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會丟掉那匹。”這與聖嚴法師所說的“一心不亂”有異曲同工之妙。當陽光散落在人的身上時,我們隻會感覺到溫暖;然而當它穿過凸透鏡迎麵而來時,就會變得犀利而不可逼視。這就是專注的力量。一個用心不專的人往往會撿了西瓜,丟了芝麻,最終一事無成;一個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凝縮成一點的人,就能心無旁騖,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