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智慧禪3(2 / 3)

大智關心地說:“老師,你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清晨,還在睡夢中,大智隱隱聽到佛光禪師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

白天,佛光禪師總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夜晚禪師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信徒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當,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著,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正如一句哲語所說:越是忙碌的人,時間就越多;也像孔子所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禪者的人生觀,也是如此。佛光禪師就是這樣一位領悟了禪宗真諦的聖人,他將誦經禮佛、弘法傳道當做是自己生命中必須承擔的責任,並默默地將這份重擔挑在肩頭,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當你將全部的生命與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生活中時,哪裏還有時間去關注自己鬢角催生的白發、額上乍現的皺紋呢?

人活在世上,往往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常常覺得時間緊迫,光陰像細沙一樣從指縫間滑落,越是急切地想要將它抓住它流逝得越快;另一種是看破了生命的無常後歸於淡定與從容,美與醜、樂與憂於他們而言都是彈碰即破的氣泡,並不能對生活造成什麼實質的影響,雲煙過眼,他們卻往往能夠明白生命的真諦。

生活如此美好,睿智的人從來不會慨歎。我們隨著快速流逝的生命朝前奔跑,從來不擔心衰老。我們沒有時間老,每一秒鍾都可能創造一個奇跡,每一天都會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所以,不必傷春悲秋,把握住時間,就能把握住生命。

將所學轉化成修行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間萬物的輪回變化,自有規律。四季輪回冷暖交替悲歡離合,花開花謝雲卷雲舒緣聚緣散。昨日的因成為今日的果,既是命運的必然,也是行動的必然。

一棵果樹,春天發芽長葉抽枝,夏季枝繁葉茂花開似錦,秋天果實累累,冬季汲取養料蓄勢待發。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既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也離不開果農辛勤的耕耘。“知”如天然的光與水,而“行”就是鋤草除蟲澆水施肥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換來秋天的滿園果香。

禪宗雖不立文字,但是並非漠視經典。對《楞伽經》、《金剛經》、《心經》等禪門經典的學習仍然是修行的日課之一。聖嚴法師認為,讀經是一件自利利人的好事,既能陶冶自己的性情,還能提高他人的覺悟。讀經以及其他如靜坐、參公案、參話頭等禪修方式都是催發“知”之花蕾的重要方法。聖嚴法師總結了讀經的六種功能:讀經是為明心;讀經是為解義;讀經是為禪定;讀經是為弘法;讀經是為了護法;讀經是為超度祈福。誦經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資益亡人,所以一切未出離三界的眾生,都需要讀經修行。

讀經所得的“知”並不等於智慧,所以,隻學習經典並不能實現開悟;隻有將知與行結合起來,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將自己的境界提高。修行人中,有些自視甚高之人眼高於頂,滿腹經綸卻最終也隻是淪為了誇誇其談的資本,而對自己修行沒有任何幫助,更不要談及利他了;還有些人,雖然根基淺、底子薄,但卻有一顆矢誌不渝地向上尋求光明的心,總是努力地突破一切障礙,這樣的人潛心學習,並將所學化為修行,終會有所得。

世尊佛陀在舍衛國的時候,有個比丘名叫槃特,他總是很用功地學習,可是卻一點進展也沒有,所以大家經常嘲笑他的愚笨。

佛陀憐憫他,於是親自教他一偈,並且詳細解釋偈語的意思和內涵。

佛陀對槃特比丘說:“雖然隻是一句話,隻要你牢牢記住,用心體會,一樣可以求得佛道的。”

槃特比丘感恩佛陀的慈悲,每天都苦念這句偈語,用心思考和記憶,終於理解其中隱含的妙法,心中豁然開朗,證得阿羅漢,終成為佛陀的羅漢弟子之一。

有一次,佛陀派槃特羅漢去一座精舍為眾僧講誦經文。消息傳來,比丘們笑翻了,七嘴八舌地說:

“哈哈!那個一字半偈都不會的傻瓜居然來給我們上課講經。”

“我們來想辦法嘲笑他,讓他出醜!”

“好啊!明天我們等著看笑話吧!”

比丘們邊說邊想象著槃特的狼狽模樣,開心地笑成一團。

第二天,槃特羅漢來到比丘們的精舍,眾比丘忍住笑,請槃特羅漢開講經文。隻見槃特往那高位上一坐,雙目正視前方,說道:

“說來慚愧,我年紀大了,學的東西卻不多,今天來為大家講經,不過盡力為大家講解一偈罷了,希望各位靜下心來聽我說。”

槃特羅漢說這些話時,底下仍然竊竊私語。槃特羅漢也不管底下的反應,便開始講佛陀親自教他的那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然後將偈語所說的道理仔細地說明、解釋。

槃特羅漢認認真真地講解著,本來想捉弄他的比丘們聽了這樣高深的法理,知道他的道行遠遠超過自己,心裏萬分懊悔,紛紛跪在槃特羅漢的腳下叩頭自責。聽完法後,五百比丘雜念頓消,紛紛證得阿羅漢道。

與其他信徒相比,槃特比丘算不得天資聰慧,甚至略顯拙笨,但是在求知與修行的路上,他卻比嘲笑他的其他比丘都走得更遠。他有一種正確的求知態度,他對知識的渴望與對修行的虔誠成為他開悟的助力。“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並不是指根基太淺或者作惡多端的人,而是求佛態度不端正的人,他們就像是擁有一座很大的果園的主人,看著滿園盛開的花朵卻隻顧自己欣賞或向他人炫耀,而停止了一切勞作,荒廢了時日,當花朵凋零之後,又怎麼能奢望看到累累果實呢?

步步踏著,不作不食,步步踏著

“昨天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獲。”對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禪門家風,聖嚴法師極為讚同。

很多禪修者,秉承著這一古訓,整日緊張地勞動,過著清苦的生活,征收緊張的勞動,平淡、辛勤而又虔誠地生活著。

“深泥田裏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這是源自《田歌》中的一句,描寫了江西真如禪寺中僧侶的農禪生活,從唐代以來,眾多僧人繼承了“師凡作務,執勞必先與眾”的禪風,在每日的勞作中尋求著充實與安寧。

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製度,以農禪為生活,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

百丈禪師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地,百丈禪師年紀大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懇請他不要隨眾勞動,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工作,隻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隻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他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隻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

“不作不食”是一種簡單而樸素的信仰,其目的在於錘煉自己的品性,充實自己的生活。當然,這種信仰絕非一日或短時間內形成的,在時光的洪流中,唯有日日如此,步步踏著,才能尋求生命的超脫之境。

在時光的洪流中,唯有充實地度過每一天,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有個位和尚問文益禪師:“您在一整天的生活中是如何修行的呢?”

文益禪師回答說:“步步踏著。”

步步踏著,這四個平實而淡然的字,在聖嚴法師眼中卻有著重大的意義:人走路時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隻有腳下踩得很實在,心無二念,才是最好的修行。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又何嚐不是如此?

生命隻在一呼一吸間,每一個“現在”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都需要用心體會。春風秋雨,花開花落,人們總是對不經意間消逝的美麗扼腕歎息,卻不願意為身邊的美駐足讚美,待其逝去,方才翻然悔悟。這種人生是多麼悲哀啊!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如果你因錯過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所以,我們要使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所作為,每一步都留下堅實的腳印。

大海本在最低處生而有涯然學海無涯

修行之人,要戒驕戒躁。而對“我”的強烈執著,使人無法認清自我而容易自大,在待人處事之時就會表現得傲慢無禮。人一旦忽視了因緣的幫助,而錯認為所有的成就完全是來自自身的能力與偉大,就容易產生“慢”的心理。

聖嚴法師將“我慢”的表現分為了四種:第一種是源於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而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卻不一定真正有理由;第二種是自己覺得強過別人而產生的慢心;第三種是增上慢,即在修行中有了一點經驗就自認為己覺得修成了正果;第四種是卑劣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明明有缺點,卻不肯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甚至鄙視別人的優點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