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智慧禪3(1 / 3)

第一篇 智慧禪3

精進:如是行者得度世

中國的禪宗非常注重智慧,而每個人的領悟能力不同,因而智慧的獲得也是有快有慢;慢就是漸悟,快就是頓悟。但無論快慢,都與每個人在修行中的積累有關。所以聖嚴法師教育人們說“努力修行,慢慢修行,就能有成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認識,了解才能更多,體會才能更深,感悟才能更透徹。所謂修為,不過都是在不斷地學習與修正。

而人生的道理大抵也是如此。

沒有天生的佛陀、自然的釋迦

“很多人都說,這一生太苦了,希望此生過完了,不要再來世間,因為實在太苦。但是,菩薩不怕苦,菩薩一次一次地再來,他寧可吃苦,願意向眾生學習。”在聖嚴法師看來,佛陀不怕苦,他曆盡磨礪與劫難,才最終得以涅槃。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陀是至高無上的,他頭頂閃耀著光環,座下盛開著蓮花。但事實上,佛陀並非生來偉大,釋迦牟尼和所有普通人一樣,冷要添衣,渴要飲水。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生活於距今兩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天資聰慧,又接受了宮廷中較為全麵的教育,自幼便善思考,但當時的婆羅門經典並不能為他答疑解惑。

為何人世間有那麼多苦難?人生的本質是否就是苦難?超脫苦難的方法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讓悉達多王子感到迷茫,而世人被困於苦海而不得解脫的現實,又讓他認為不能普度眾生是自己的罪過。在一位出家人的點化下,他離宮開始了修行。

離宮後,悉達多進入苦行林開始禪定修行,但單純的禪定並未使他實現真正的解脫,於是他決定在“極度節食的情況下禪定思維”。六年苦修之後,悉達多終於認定苦修也不是求得解脫的方法。於是他前往尼連禪河邊清洗身上的積垢,但是因體力不支、極度虛弱而暈倒在地,幸而得到了一位牧羊女的救助。

吃過牧羊女施舍的乳糜,悉達多體力逐漸恢複,他來到了一棵枝繁葉茂的畢缽羅樹下,用草鋪成了一個座位,麵向東方盤腿而坐,並起誓說:“若不能在此修成正果,證無上菩提,絕不起身。”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之後,他終於在一瞬間拋卻了所有煩惱,澄清了所有困惑,體驗到了圓融與澄明的精神境界,成為了覺悟圓滿的佛陀。

佛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不懈的努力、刻苦的清修而來的。古往今來,聖賢的一切成就,莫不是依靠自己一步步精進努力積累而成。修行與生活中所遇到的諸多瑣事一樣,必須經得起考驗,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頭。

聖嚴法師說,一位禪者,若沒有經曆過物質的貧乏和精神上的磨礪,是不會有所成就的。聖嚴法師最初在狼山寺院修行,當時寺院裏的小和尚都必須接受三年的訓練,內容大多是煮飯、洗衣、縫補、種菜、清掃。法師說,正是這種清苦的生活和粗重的勞動,讓他們去除了驕傲,排除了妄念,所以當他後來獲得博士學位來到大覺寺時,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學曆或法師身份而傲慢不遜,相反,他欣然“吃起苦頭”,“把原來都是廢物的地下室清理幹淨,變成一間教室和圖書館”,“赤手空拳地把後院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這些整理寺院、清掃衛生的雜務並沒有成為聖嚴法師的困擾,因為他將之當做修行。

世上沒有沒有天生的佛陀、自然的釋迦,也絕少有不必吃苦就能成功的神跡。吃苦的精神與忍耐的力量雖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卻是可靠的成功籌碼。

山裏有座寺廟,廟裏有尊銅鑄的大佛和一口大鍾。每天大鍾都要承受幾百次撞擊,發出哀鳴。而大佛每天都會坐在那裏,接受千千萬萬人的頂禮膜拜。

一天夜裏,大鍾向大佛提出抗議說:“你我都是銅鑄的,可是你卻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對你頂禮膜拜、獻花供果、燒香奉茶。但每當有人拜你之時,我就要挨打,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聽後微微一笑,安慰大鍾說:“大鍾啊,你也不必羨慕我,你可知道嗎?當初我被工匠製造時,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曆經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點落下的刀錘……千錘百煉才鑄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難,你不曾忍受,我走過難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這裏,接受鮮花供養和人類的禮拜!而你,別人隻在你身上輕輕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鍾聽後,若有所思。

忍受艱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後,大佛才成其為大佛,而大鍾所受的那點捶打之苦又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

法鼓山並非一朝建成

佛教有一則偈子說道: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聖嚴法師認為其重點在於“精進”二字,乃是大乘菩薩道的六度之一。

其實,這句偈語所強調的正是持之以恒的作用。台灣雲門舞集的創辦者林懷民曾經說過:“法鼓山不是一年建立起來的。”他對聖嚴法師數十年如一日傳經布道的修行心懷敬意,但在聖嚴法師自己看來,他所做的隻是應該做且自願做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捍衛自己通過智慧心做出的選擇,應努力不懈,“乃至不惜奉獻全部身體的生命”,而不能因為主觀或客觀的理由選擇退卻。

弟子們問禪師:“老師,如何才能成功呢?”

禪師對弟子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禪師示範了一遍,說道:“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嗎?”

弟子們疑惑地問:“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禪師說:“做完了這件事,一年之後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們想:“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一個月之後,禪師問弟子們:“我讓你們做的事,有誰堅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驕傲地說道:“我做了!”禪師滿意地點點頭說:“好!”

又過了一個月,禪師又問:“現在有多少人堅持了?”結果隻有一半的人說:“我做了!”

一年過後,禪師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幾個人堅持了?”這時,隻有一人驕傲地說:“老師,我做了!”

禪師把弟子們都叫到跟前,對他們說:“我曾經說過,做完這件事,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現在我想要告訴你們,世間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並持之以恒的,終究隻是極少數人。”

後來一直堅持做的那個弟子成為禪師的衣缽傳人,在所有的弟子中隻有他成功了!

每天甩手300次,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仍然沒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由此不難看出,堅持不懈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堅持是最容易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堅持又是最困難的,因為能夠做到最後的往往沒有幾個人。世間的道理大抵如此。

2002年,中國台灣飯店業的教父級人物嚴長壽曾經去拜訪聖嚴法師。在訪晤中,聖嚴法師語重心長地對嚴長壽說:“禪修一定可以帶來成長,但並非馬上就能立竿見影,必須持之以恒具足耐心。”

古人教導我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無論是佛道修行,還是世俗生活,成功的秘訣絕非一蹴而就,而在於一個人能夠堅持到底。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

聖嚴法師說“精勤無難”,這與他所說的“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往往有默默無聞的品行、利落果斷的性格、度己惠人的心願,溫柔而不失剛毅,緘默而不輕言放棄,這便是“精進”二字中隱含的密碼。法師本人對佛法的堅持就是對這個道理最好的詮釋。

聖嚴法師一生生活清苦,曆盡坎坷,但無論何時,他求佛向道的心從未改變。他憑借一番執著和誠摯的信念維護著自己對佛法的信仰。在他看來,天下無難事,隻怕無決心,不怕修不成,隻怕不精進。

任何一個人想要成功,都必須有持之以恒的品質,世人能夠成功,條件很多,其中必然有一項因素是精勤。

越忙的人時間越多

人生如白駒過隙,瞬間消逝。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裏獲得最大的幸福?

聖嚴法師教誨:“人的時間有限,然而才能無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所謂的嗟歎上,認識自己,安於自己所走的路,珍惜時間,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運用。”

若能如此,即使年老體邁,也依然能夠保持年輕的激情與活力。

世間最可怕的衰老是心態的衰老,如果你有一個年輕的體魄,卻有一顆衰老的心,那會比你有一個衰老的身體還要可悲。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前進的腳步,擦亮眼睛,輕裝前行,每一天我們都能夠看到路邊不同的風景,嗅到清新的空氣。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一一打理,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容顏易逝的長籲短歎上,不如細致地經營生命中的每一塊園地,在生命的終點翹首回望,你會看到一路芬芳。

時刻保持年輕的心態,即使冬天萬木凋零,也依然能夠看到滿眼的青翠,生命之樹將與之常青。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裏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老師!這二十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嗎?”

“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裏泛遊,世上沒有比這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