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智慧禪2
布施:心存善念,是為菩薩
聖嚴法師眼中,真正的財富,在於內心世界的寬廣、豁達與包容,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心,以慈悲心對待眾生。而慈悲二字,從漢字學的角度看,都是來源於一個“心”字底。也就是大慈大悲,都要有心才能體悟。也唯有用慈悲點亮的心燈,才能讓人們互相扶持,彼此照亮,共赴前程。
而在我們為別人貢獻力量的時候,也是自身價值的一種實現。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有時候,給予也是一種快樂,更是對自己心靈的淨化與提升。
慈悲心燈,照亮混濁世界
聖嚴法師說:“慈悲是來自看見他人的苦難。”
在佛教的詞典上也有類似的釋義:慈悲就是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之中解救出來。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實際上慈悲是對眾生而言的,慈悲無法對自己,隻有對眾生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佛法中,慈悲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眾生緣慈,是緣眾生而起慈心。感悟到這種慈悲,心中便始終存在“眾生”這個實體,相信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這種慈悲心,也是針對這些個體而言的。第二類是法緣慈,是緣於法的因緣起滅而起的慈心。在他們眼裏,個體還是個體,但是眼中的眾生已經不存在永恒不變的主體,因體驗到“無我”而認識到法空,因此,見到“無我”的眾生承受著因法無常而帶來的痛苦,也會起慈悲心。第三類是無緣慈,是緣於我法皆空、因緣和合、輪回變換而起的慈心。菩薩就是在這層境界上生起慈悲心,發願救眾生於苦海。
懷第一類慈悲心的人,見到街上的乞丐,必會心生憐憫,然後掏出口袋中的錢去幫助他們;懷第二類慈悲心的人,見到一本書,不會認為它是一件實體的物質,而會認為這本書是由一頁頁寫滿黑字的白紙裝訂而成,書非實體,而白紙黑字卻是實物;懷第三類慈悲心的人,見到一個在夢魘中苦苦掙紮而不能醒來的人,會頓覺世間眾生皆是如此,在苦海中顛沛流離,卻不得脫身,糾纏著心智的外物本是幻象,但是人的痛苦卻真真切切。
禪意人生之中,施往往比受能獲得更多的快樂。慈悲是渾濁世界裏的一盞明燈,既能照亮自己腳下的路,也能為他人指引方向。
一個深夜,有一個趕夜路的僧人行走在一條漆黑的路上。因為伸手不見五指,僧人被身邊經過的行人連續撞了好幾下。當他正在懊惱的時候,前麵卻有一盞燈籠緩緩地移了過來。僧人好奇地向前看去,又聽見有人在小聲嘟囔:“真是個瘋子!明明眼瞎看不見,每天出門卻還要提著燈籠!”
僧人好奇心大起,於是等到那個提燈籠的人走到自己身邊時,就上前問道:“您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啊,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看見過一點光亮,甚至不知道光為何物,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都是一樣的。”
僧人更困惑了,他問:“既然這樣你為什麼要提著燈籠趕路呢?”
盲人說:“我聽說每到黑夜,所有的人就都成了盲人。白天能看到世界的人往往走不好夜路,而對於我來說什麼時候都是一樣的,所以我的燈籠能讓他們更好地看清楚腳下的路。”
僧人感歎說:“原來您是為了別人啊,您真是菩薩心腸!”
盲人說:“不是,不完全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我自己。”
僧人不解,詢問原因。
盲人問:“你剛才走過來的時候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因為大家都看不到夜路,所以難免碰撞。”
盲人說:“這就對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他們看到了我,這樣別人就不會因為看不到而碰到我了。”
僧人頓悟:“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求佛,原來佛就在我身邊啊!”
僧人的感悟其實正說明了一個道理,佛的境界是時刻將布施放在第一位,而且明明是布施人,明明在時刻將自己的東西授予他人,卻仍然心存感激。
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人要慈悲,對壞人更要慈悲,好人要度,壞人更要教化。在聖嚴法師眼裏,世間並沒有固定的魔或惡,如果魔能夠體驗到佛法,就能夠變得慈悲,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所以聖嚴法師教導我們用和平避免衝突,即使有人打了我們,也不要還手,而是放下報複的念頭,用不對抗的心使他們接受佛法,變得慈悲。正如聖嚴法師詩中所言: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壞人,偶爾起了煩惱;
做了壞事,說了壞話,原諒他吧。
他呀!正是菩薩要度的眾生!
慈悲!慈悲!啊!原諒他!
世界上沒有不變的壞人,偶爾起了貪念;
做了壞事,說了壞話,寬恕他吧。
他呀!正是菩薩要度的眾生!
慈悲!慈悲!啊!寬恕他!
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壞人,偶爾起了邪念;
做錯了事,說錯了話,幫助他吧。
他呀!正是菩薩要度的眾生!
慈悲!慈悲!啊!幫助他!
世界上有許多苦惱的眾生,不知無常無我;
相爭相鬥,自害害人,慈悲他們。
那呀!正是菩薩要度的眾生!
慈悲!慈悲!啊!慈悲他!
佛本多情,普度眾生
佛本多情,時時惦記著天下蒼生。修禪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眾生。在聖嚴法師眼裏,慈悲是佛法的開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釋迦牟尼佛終生修習慈悲並體現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為慈悲心,在其傳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的生靈。
釋迦牟尼外出,看到一隻饑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鴿子。
鴿子向釋尊尋求救助,釋迦牟尼慈悲心起,便把鴿子藏在了懷中,並請求老鷹放過這隻可憐的鴿子。老鷹生氣地說:“你救了它的性命,而我卻會因為沒有食物而被餓死。難道這就是你出家人的慈悲嗎?”
釋迦牟尼淡然一笑,說:“我既不忍心看到無辜的鴿子被傷害,也不忍心看到無辜的你被餓死,既然如此,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於是,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喂鷹,換得了鴿子的性命。
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心使佛陀能夠坦然地舍棄自我,救護眾生。佛陀舍生取義,普度眾生的精神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向佛之人。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有一位貧苦的個農人乞丐到寺院裏找到榮西禪師,向他哭訴說家中妻兒已經多日不曾進食,眼看就要餓死了,不得已來請求禪師的救助。
榮西禪師聽到這些慈悲之心頓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但是自己身邊既無金錢,也沒有多餘的食物,他左右為難地環顧四周,突然看到了準備用來裝飾佛像的金箔,於是他對農人乞丐說:“把這些金箔拿去換些錢,再給你的妻子孩子買些食物吧!”
農人乞丐離開之後,一直站在旁邊的弟子終於忍不住怨氣,對榮西禪師說:“師父,您怎麼可以對佛祖不敬呢?”
榮西禪師心平氣和地對眾弟子說:“我之所以這麼做,正是出於對佛祖的一片敬重之心啊!”
弟子憤憤地說:“這些金箔本來是用來裝飾佛像的,可您就這樣送給了別人乞丐,我們要用什麼來裝飾佛像呢?難道這就是你對佛祖的敬重之心嗎?”
榮西禪師正色說:“平日裏你們誦讀的經文,修習的佛法都到哪裏去了?難道沒有真正理解嗎?佛祖慈悲,割肉喂鷹,以身飼虎都在所不惜,我們怎麼能為了裝飾佛身而置人性命於不顧呢?”
人與人能夠互盡心力,互相照顧,實在是世間最快樂的事情之一。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修成正果,但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聖嚴法師教導信徒們,即使自身無法將慈悲修到佛祖那樣的程度,也應該將慈悲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佛家的慈悲觀念教導我們要去愛別人,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別人的心,同情別人的苦難並盡己所能幫助他從苦難中解脫。這裏所指的“別人”既包括我們熟知的朋友和親人,也包括我們的敵人,要用不對抗的心對待敵人,用和平避免衝突,用慈悲心去引導他們接受佛法,使他們也變得慈悲。
一天晚上,七裏禪師正在禪房誦經,突然有一個強盜手持刀刃闖了進來。強盜用刀指著七裏禪師,威脅他的說:“把所有的錢財都交出來,否則我就動手了。”
七裏禪師頭也不回,鎮定地指著自己身旁的抽屜:“錢都在裏麵,你自己去拿吧。”
強盜很快就把抽屜裏的錢洗劫一空,禪師說:“請留一些錢給我,我明天還要買花果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