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智慧禪2(3 / 3)

中國台灣作家林清玄曾經在《吝嗇的人》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非常吝嗇,吝嗇到珍惜自己的每一根頭發,可謂“一毛不拔”。他從來都不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從沒有動過布施的心思,甚至連“布施”這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仿佛話一出口,自己的財物就會有所損失。

佛陀為了教化此人,便開示他道:一個人這輩子之所以富有,比別人長得高、長得帥,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輩子的布施有關。

在佛祖的開示下,這個人深受觸動,但是仍然無法像別人一樣順利布施。他找到佛祖,是對佛祖說:“世尊,我也很想幫助別人,用自己的財富去救濟窮人,幫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當我要把東西送出去時,就會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對我而言,布施實在太困難了。”

佛祖靜靜地聽他說完之後,從地上抓起一把草,對他說:“請你把這把草從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中。”

這個人一聽,毫不遲疑地照做了。

佛祖又說:“現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後請把這把草再從右手交到左手裏。”

吝嗇的人一聽要把草給別人,就猶豫了,他想得滿頭大汗也舍不得這把草。

佛祖輕輕地在他耳邊說:“難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嗎?”

如此一想,他趕緊把草放到了左手裏。

佛祖要求他反複幾次,終於,他能夠克服自己心中的障礙,將草交到身邊人的手中了。

經過不斷練習,這個“吝嗇鬼”成了眾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僅將自己的財富布施給別人,臨終前甚至把自己的身體也捐獻了出去,自然證得了無上菩提。

這個故事令林清玄十分感動,他說:“再吝嗇、再壞的人,隻要發心想追求菩提,隻要讓自己朝著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就可以通過訓練開啟菩提心,成為慈悲的人。”

布施是困難的,。因為布施便意味著失去,將自己辛苦積攢的財富,艱難獲得的真理,幾十年積累的經驗,不存私心地送他人,甚至可能是陌生人,心中難免會有不舍,但是,這種仁慈之心、,善良之心,這種分享與互助的感召力,可以令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馨。

有時候,布施不僅僅需要克服內心的不舍,還需要另外一種智慧,以使受施者坦然接受,而不傷及自尊。

某一年,台風對沿海的一些城鎮造成了巨大破壞,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居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急需援助。

在一座小村莊裏,前來參加賑災的僧人們將寺院籌集的賑災物資挨家挨戶送到了村民們手裏。但是,當其中一位法師將東西送到一位老人家麵前時,卻遭到了拒絕。

老人猶豫著說:“我是基督教的信徒,我信仰的是主,不能接受你們佛教的賑濟。”

法師環視了一下老人家中破敗的景象,微微一笑,誠懇地說道:“老人家,請您收下吧,這是造物主派我給您送來的。”

老人一愣,隨即感激地接過了法師手中的錢物,而之前倍感尷尬的隨行人也都露出了由衷佩服的微笑。

法師不過是說了一句看似平常甚至略帶調侃的話,但是在這種場合之下,卻使受者的疑慮、施者的尷尬頓時煙消雲散。

布施者在布施時,應該懷著一顆慈悲心,以最單純的愛心來麵對受施者,要時時刻刻顧及他們的感受,而不能帶有絲毫高高在上的傲慢心理。

布施不僅是金錢和物質上的關懷,愛的傳遞才更加珍貴。

給予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以前,有一對兄弟,他們自幼失去了父母,相依為命,家境十分貧寒。他們倆終日以打柴為生,生活十分辛苦。即便這樣,兄弟倆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們起早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哥哥照顧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雖然艱苦點,但過得還算舒心。

觀世音菩薩得知了他們二人的情況,為他們的親情所感動,決心下界去幫他們一把。清晨時分,菩薩來到了兄弟倆的夢中,對他們說:“遠方有一座太陽山,山上撒滿了金光燦燦的金子,你們可以前去拾取。不過路途非常艱險,你們可要小心!並且,太陽山溫度很高,你們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下山,否則,就會被燒死在上邊。”說完,菩薩就不見了。

兄弟二人從睡夢中醒來,非常興奮。他們商量了一下,便起程去了太陽山。一路上,他們不但遇到了毒蛇猛獸、豺狼虎豹,而且天空中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兄弟倆咬緊牙關,團結一致,最終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太陽山。

兄弟倆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黃金,金光燦燦的,照得人睜不開眼。弟弟一臉的興奮,望著這些黃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卻隻是淡淡的。

哥哥從山上撿了一塊黃金,裝在口袋裏,下山去了。弟弟撿了一塊又一塊,就是不肯罷手。不一會兒整個袋子都裝滿了,弟弟還是不肯住手。此時,太陽快出來了,可是弟弟卻仍在不住地撿。

一會兒,太陽真的出來了,山上的溫度也在漸漸地升高。這時,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著黃金往回跑,無奈金子太重,壓得他步履蹣跚,根本就跑不快。太陽越升越高,弟弟終於倒了下去,被燒死在了太陽山上。

哥哥回家後,用撿到的那塊金子當本錢,做起了生意,後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卻永遠留在了太陽山。

生長在同樣的環境,經曆了同樣的磨難,麵對同樣的機遇,卻遭遇了不同的命運:哥哥因為不貪而享受了富有的恩賜,弟弟因貪得無厭而命喪黃泉。“貪”的危害可見一斑。

眾生不能解脫,是因為有貪、嗔、癡、慢、疑五種覆蓋眾生心識,使人有了不能明了的煩惱。五毒的存在,使修行人的本心本覺被遮蔽,而難以明心見性,其中貪被列在佛教中的五毒之首。

貪婪的本質是不安定,它像是長在人內心深處的一棵毒草,不斷地腐蝕著本來清淨的心靈。它時而蟄伏,時而膨脹,人若不能擺脫就隻能受製,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過於貪婪而沒有節製隻能招致生活的懲罰。

人心中欲望太多,而不能一一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煩惱,就會覺得苦。人為了擺脫這種感覺就會竭盡全力地再次索取,像是困在海上的水手,船仍在海上,彼岸遙遙而淡水枯竭,無邊浩瀚的海洋就像是誘惑無數的花花世界,第一口海水本意為了解渴,哪知命運卻也就此斷送在了這一口海水中。

欲望是無窮的,貪婪像是一把利刃,不能丟下就不能踏上苦海之岸,心中揣著太多的貪念,行走尚且蹣跚,又怎麼回頭?不回頭,哪裏是苦海的岸呢?

要想上岸,必須破除貪念,在修行中要將慈悲心提起,將奉獻當做一種快樂。

儒家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聖嚴法師在闡釋這句話時說道:“這句話是勉勵凡人也要見賢思齊,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邁向聖賢的目標。在佛教而言,這就是發菩提心,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大菩薩們的心行。”在這修佛與濟世同步進行的過程中,六種波羅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波羅蜜指的是超度、超越、度脫、救濟、度過。六度中的第一波羅蜜是布施。聖嚴法師曾給法鼓山的僧俗四眾弟子寫過兩句共勉語:“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所以法師認為付出是救濟社會、改善人間第一優先的方法。

“布施如挖井,將土挖得越多,則井中的水量越廣越深。”布施也就是奉獻,所奉獻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還包括精神和理念。這是抵製貪念的第一利器,是一個人充滿慈悲心的具體表現,更是一個人有智慧和有責任心的表現。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裏,南陀雖很想供養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隻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了,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裏燃燒,大放光明。

布施,財物多寡無關緊要,重要的在於心;供奉神佛,關鍵在於是否虔誠。南陀雖隻點亮了一盞油燈,卻已經傾其所有,六度萬行,“布施”為首。《二規教言論》中這樣談布施:布施雖小果極大,受用雖多獲利少。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來世窮。

布施是一種奉獻,既指一顆虔誠修行的佛心,更要在生活中隨時盡己所能幫助困境中的人們。布施不但是給予他人,也是給自己一個體驗的機會——隻有通過幫助別人才能體驗到的快樂。

與其被困在苦海中不得解脫,不如快樂地行走在奉獻的修行之路上,善待別人,也就是善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