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盜正要離去,禪師又說:“收了人家的錢,怎麼也不說聲謝謝呢?”
後來,這個強盜因為其他的案子被官府逮捕了,審問得知他曾經搶劫過七裏禪師的東西,衙役來請禪師去指認他的罪行時,禪師說:“這個人不是強盜,因為他並沒有搶劫我的東西,那些錢都是我送給他的,他已經向我道謝過了。”
強盜得知此事之後,非常感動。服刑期滿,他就皈依了七裏禪師,成為他門下弟子。
七裏禪師並未將闖入禪房的強盜當做敵人,而是用一顆慈悲心感動了他,這顆慈悲心,也正是世人常說的“菩薩心腸”,菩薩雖超脫於紅塵之上,但仍有一顆多情之心。
在廣州白雲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對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將天下蒼生的喜憂福禍放在心中,這是禪法的心意。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隔閡,有摩擦,但是人本同根,生命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萬千枝條鋪展開來,才會有綠蔭片片,每個人都是一條枝丫,共係於相同的根源、,汲取著同樣的營養、,沐浴著同樣的陽光,有什麼理由不互敬互愛呢?
真正的財富是懂得付出
聖嚴法師眼中,真正的財富,在於內心世界的寬廣、豁達與包容,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心,以慈悲心對待眾生。
所以,他倡導眾生“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從而實現和諧的人際關係,並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的理想,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世界充滿了溫暖的希望。
國外一位作家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巴勒斯坦有兩個海,一個是淡水,裏麵有魚,名為伽裏裏海。從山脈流下來的約旦河帶著飛濺的浪花,成就了這個海。它在陽光下歌唱,人們在周圍蓋起了房子,鳥類在茂密的枝葉間築巢,每種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約旦河向南流入另一個海。這裏沒有魚的歡躍,、沒有樹葉,、沒有鳥類的歌唱,也沒有兒童的歡笑。除非事情緊急,旅行者總是選擇別的路徑。這裏水麵空氣凝重,沒有哪種動物願意在此飲水。
這兩個海彼此相鄰,為何如此不同呢?不是因為約旦河,它將同樣的淡水注入。不是因為土壤,也不是因為周邊的國家。區別在於:伽裏裏海接受約旦河,但絕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與給予同在。
另一個海則精明厲害,它吝嗇地收藏每一筆收入,絕不向慷慨的衝動讓步,每一滴水它都隻進不出。
伽裏裏海樂善好施,生氣勃勃。另外那個則從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就像巴勒斯坦的兩個海一樣,世人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樂於索取,一種樂於付出。吝於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將死氣沉沉,被幸福疏遠。
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學會分享、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這樣的幸福猶如香水,你不可能潑向別人而自己卻不沾幾滴。的確,在生活中,超越狹隘、幫助他人、撒播美麗、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幸福和豐收會時時與我們相伴。不吝於付出,既是一種道德與精神力量的感召,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與付出,愛心也總是能夠為生命增添新的色彩。當我們像聖嚴法師所提倡的那樣,用一顆虔誠而熾熱的心去包容世間一切,並付出自己的一切的時候,心靈也能得到超脫。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有時候,我們隻是給予了別人一顆善心,卻能夠得到對方感恩的反饋,從而聽到兩顆心靈跳動的聲音。人與人之間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關愛的心將久久地溫暖著每一顆塵封已久的心。當一種心與心共鳴而發出的旋律奏響時,心靈浸潤其中,也會習得一種溫情的通透,而原本覆蓋著的蒙塵也隨之被蕩滌得沒有了影蹤。
世事就是這樣,當我們左手付出愛時,便能從右手邊收獲愛。就像我們能夠在旅途所經之處播撒下各種鮮花的種子,即使我們不會再從同樣的路上經過,但是這種美的傳播讓原野變得美麗,讓道路兩側鮮花繽紛、生機盎然,上寂寞的旅人耳目一新。
愉快的心情是一種難得的體驗,使我們生活的環境為此而煥然一新:輕風在馳騁、,泉流在激濺、,鳥兒在鳴啼,;風的微吟、雨的低唱、蟲的輕叫、水的輕訴,顯得是那麼抑揚頓挫、長短疾徐,再加上夕陽的霞光、,花兒的芬芳、,高山的宏偉、,彩虹的豔麗、,空氣的疏爽,有這般令人陶醉的景象,你是否願意做那一汪沉沉的死海呢?
送一輪明月照亮心房
佛經上說:“一念覺,眾生是佛。” 眾生皆有佛緣,開啟慈悲心,發掘智慧心,立地成佛,不畏遮眼浮雲,生命的微笑將綻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聖嚴法師開示,佛陀涅槃之後,他的弟子都在人世間,一代一代的,“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眾生以利他”,以佛法來幫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來幫助他人是慈悲。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也就愈少。
所以,真正的慈悲是關懷眾生,不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路人甲乙丙,都要隨時準備給對方以幫助。
聖嚴法師說:“心淨則國土淨。”禪是抵達心淨的必經之路,征途漫漫,雖有風雨卻仍有彩虹在雲端綻放美麗,雖有激流卻仍有水花在陽光下飛濺絢爛,雖有歧路,亦有坦途,雖有悲傷,亦有歡樂。
而布施是重要的禪修方式之一。慷慨對人,是仁人的虔誠,是智者的寧靜。
智德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株菊花。三年之後的秋天,院子裏已經開滿了菊花,花香隨風四散,甚至飄到了山下的鄉村裏。
到禪院裏禮佛的信徒們常常流連於這美麗的花園之中,交口稱讚:“多麼美麗的菊花啊!”
有一天,一個信徒對智德禪師說他想要跟禪師討幾株菊花種到自己家裏,想讓自己的家人也能每天看到如此美麗的花朵,嗅到這股芳香。智德禪師立刻答應了,並親手幫他挑了幾株開放得最旺盛,枝葉最繁茂的,然後將根須挖出來送給他。
消息傳開之後,前來要花的人接踵而至,絡繹不絕。智德禪師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不久,禪院中的菊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們看到荒蕪的禪院,不禁有些傷感,他們略帶惋惜地對智德禪師說:“真可惜,這裏本應該是滿園飄香啊!”
智德禪師微笑著說:“可是,你們想想看,這樣不是更好嗎?因為三年之後,將會是滿村菊香四溢啦!”
“滿村菊香”,弟子們聽師父這麼一說,心中的不滿和惋惜立刻得到了釋放。
智德禪師將滿園菊花送人,是想要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一起分享,他掙脫了自我私利的束縛,以慷慨仁愛之心對人,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也要讓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真正的修佛者才擁有的行者胸懷。
人常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送人一株菊花,亦會香飄萬裏,就好像送人一輪明月,清涼的月光會照耀進自己的心房。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裏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突然開悟。他喜悅地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麵對偷竊的盜賊,禪師既沒有責罵,也沒有告官,而是以慈悲的心懷給予小偷諒解,並以這份苦心換得了小偷的醒悟。
禪師送了小偷一輪明月,而這輪明月照亮了小偷的心房。
布施,愛與智慧的傳遞
布施是行善的方式,而行善是一種美德。聖嚴法師常常教導信徒要積極行善,因為善行既可以幫助身處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修行得到提升。
然而,布施也並非總能順利進行,之所以受到阻礙,有時候是因為自己不肯施,有時候則是因為他人不肯受。所以,布施不是施舍,也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