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追求並不一定必須通過宗教信仰來實現,追求人世間的真理也是一種解脫之法,如執著於科學研究的古今人士,用他們的智慧與創造造福了人類,同樣可以獲得精神上的解脫,但是這種解脫依然是不徹底的,因為他們所求得的往往是常識性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是有局限性的。正如聖嚴法師所言,古代的真理,隨著曆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到了今天,就成了笑話;而在這裏為人所推崇的真理,到了那邊,由於風俗與習慣的製約,真理也會成為趣談。
佛法卻不同,“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後所得的結果,我空了,煩惱障斷除,法空了,所知障斷除。我空之後即解脫生死,法空之後即不住涅槃”。隻要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真諦,達到我空以及法空的境界,那麼,就獲得了永恒的佛法,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獲得了永恒的解脫,也就是修持了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說,佛教本沒有正信與迷信之分,因為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過去一向如此,現在仍舊如此,未來必將如此”的,就像是我們每天擔水做飯中蘊藏的禪機,從始至終都是一樣,隻有你真正領悟了佛法的奧妙之後,才可以將佛家的真理剝離出來。
從前有一個年輕和尚,一心向佛,希望終有一天能夠開悟成佛。但是,他虔心修行多年,卻覺得自己依舊混混沌沌,無法參悟精深的佛法。
有一天,他打聽到深山中有一位得道高僧,就打點行裝,曆經千辛萬苦來到這深山古刹求教。年輕和尚說明來意之後,兩個人麵對麵打起了機鋒。
年輕和尚:“請問禪師,您在得道之前,做什麼呢?”
老禪師:“砍柴擔水做飯。”
年前和尚:“那您得道之後,又在做什麼呢?”
老禪師:“還是砍柴擔水做飯。”
年輕和尚困惑不解地問道:“假如前後都沒有區別,那究竟什麼是得道呢?”
老禪師回答說:“我得道之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做飯時又在想砍柴的事情;得道之後,砍柴就是砍柴,擔水就是擔水,做飯就是做飯,這就是得道。”
砍柴擔水做飯,從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得道前每天這樣生活,得道後依然是這樣的忙碌。生活之中每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中所蘊含的禪機一直都是這樣,不會因為修行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改變,隻不過在領悟的刹那,天地頓時開闊,內心豁然澄明,這樣的頓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聖嚴法師眼中的正信,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確理解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不為浮名富貴而信、,不為張揚炫耀而信、,不為標新立異而信、,不為一己之願而信。現實生活中,顛倒的人世造就了顛倒的眾生,沒有正確的信仰,又怎能求得正信的佛法?
從前,有一位得道的無德禪師,為很多信徒尊敬和仰慕。有一天,他正在寺院裏除草,迎麵走來三位愁容滿麵的信徒來向他請教。
三位信徒各自訴說了自己的苦惱,無德禪師靜靜地聆聽後開解他們說:“你們都覺得自己不快樂,是因為你們生活的動力不是源於正確的信仰,而是有一種不得已的責任在驅使你們重複每天的生活。”
三位信徒麵麵相覷,不知該怎麼繼續發問。
無德禪師沉吟片刻,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麼,你們來說說,對於你們自己,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呢?”
信徒甲:“我覺得,有了金錢就會快樂。”
信徒乙:“我覺得,有了愛情就會快樂。”
信徒丙:“我覺得,有了名譽就會快樂。”
無德禪師聽後搖搖頭,告誡他們說:“假如你們這樣想,就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你們沒有正確的信仰,一旦你們得到了金錢、愛情、名譽,那麼無窮無盡的煩惱還是會繼續尾隨你們。”
三位信徒齊聲問:“禪師啊,請告訴我們,我們該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說:“改變你們的想法,擺正你們追求快樂的心態。有了金錢要用來布施才會快樂,有了愛情要懂得奉獻才會快樂,有了名譽要用來服務大眾才會快樂,現在,你們懂了嗎?”
快樂是有條件的,假如尋求快樂的心思就有所偏離,那麼必然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佛法亦是如此,求佛之心不僅要誠,還需要正,去除一切妄念,聞法、實踐、親證,以求正信佛法。
智慧的心燈為信念點燃
並不是每一個貝殼都可以孕育出珍珠,也不是每一粒種子都可以萌生出幼芽,流水也會幹涸,高山也可崩塌,而自信的人,可以在紛亂紅塵中自由馳騁,遊刃有餘。
聖嚴法師說,凡是自信的人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忍辱負重的耐力,以智慧判斷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樹立正確的理想並且為之奮鬥。人的一生,隻有為自己作出了準確定位,放穩了自己的腳步,才能做到有目的而不盲從,遇挫折而不退縮,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沙粒之所以能成為珍珠,隻是因為它有成為珍珠的信念。芸芸眾生都隻是一粒粒平凡的沙子,但隻要懷有成為珍珠的信念,就能長成一顆顆珍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培養一顆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邊沙灘上挑選沙粒,並且一顆一顆地問那些沙粒,願不願意變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顆一顆都搖頭說不願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他都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粒答應了他。
旁邊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顆沙粒,說它太傻,去蚌殼裏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隻能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不值得。
可那顆沙粒還是無怨無悔地隨著養蚌人去了。
鬥轉星移,幾年過去了,那顆沙粒已長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它傻的那些夥伴們,依然隻是一堆沙粒,有的已風化成土。
也許你隻是眾多沙粒中最最平凡的一顆,但隻要你有要成為珍珠的信念,並且忍耐著、堅持著,當走過黑暗與苦難的長長隧道時,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你已長成了一顆珍珠。每顆珍珠都是由沙子磨礪出來的,能夠成為珍珠的沙粒都有著成為珍珠的堅定信念,並為之無怨無悔。
很多人都曾有過懷才不遇的感覺,自認為自己的才華未得到別人的認可,能力無處施展,這時候,不妨反觀自身,以彌補自己的缺陷,使自己的滿腔熱情與自信在沉澱之後變得更加堅韌。
其實,人最佳的心態莫過於能屈能伸,既要有成為珍珠的信念,也要在信念的實現過程中承受必要的壓力,甚至屈辱。月船禪師就是一位“為了理想把侮辱當飯吃”的人。
月船禪師不僅是一位有名的禪師,而且是一位繪畫高手。他的畫氣勢磅礴,貴得出奇,並且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要先收錢再作畫。
有一天,一位女子請月船禪師作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女子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要在我家當眾作畫。”
月船禪師答應跟著前去,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請賓客。月船禪師當眾作畫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子卻對客人說道:“這位畫家隻知道要錢,畫得雖好,其中卻透著金錢的汙穢,這種畫是不值得掛在客廳裏的,它隻能用來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著便將自己的一條裙子脫下,當眾要月船禪師在上麵作畫。
月船禪師不動聲色地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子答道:“隨便你要。”月船禪師又要了一個高價,然後平心靜氣地在那女子裙子上作起畫來,作完之後又若無其事地離開。
別人聽說此事後非常納悶,月船禪師衣食無憂,為什麼如此看重金錢?隻要給錢,好像受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真是不可思議。原來,月船禪師禪居之地常發生災荒,而富人不肯出錢賑災,因此他準備建造一座糧倉,以備不時之需。
同時,月船禪師之所以這樣,也是想完成師父的遺願——建造一座寺院,但他又不願一味等待他人的布施,隻好以作畫籌集資金。此願望完成之後,他便退隱山林,不再作畫。
故事中的月船禪師,明確地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作畫,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意義,因而,即使那位請他作畫的女子當眾侮辱他,他也依然不為所動,隻是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也許這是因為月船禪師的修養極好,有涵養的他能夠容忍他人對自己的侮辱;也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行為有意義,因而不在意別人的侮辱,一心一意隻為了實現理想。
我們常常將理想比做前行路上的燈塔,即使海麵波浪翻滾,狂風暴雨,依然能夠為船隻照亮前行的方向,而在聖嚴法師心中,它更像是一盞心燈,修行之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感受到佛光的普照與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