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東西即便是占有了,也未必真的屬於我們,還可能因為占有而讓自己失去太多。很多時候,我們舍不得放棄一個有之無益,棄之可惜的工作,舍不得放棄已經逝去很遠的往事,舍不得放棄對權力和金錢的角逐……於是,我們隻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著健康與年華。

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認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悄悄從指間溜走?每個人掌中所握的沙子數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找不回來。

人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應該學會不占有、常放手。要在內心清空自己想要、想擁有的欲望,心中空無一物,生活自然能回歸簡單。什麼都沒有,也就什麼都不會失去。如果人們不執著於占有,才可能在沒有負擔的狀態下盡享生活的美好。

熄滅欲望之火

祛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慮,才能不顛倒,在無事中得大自在。

中國禪宗的傅大士曾經寫過一首顛倒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在佛眼裏,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顛倒的。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黃金?珠寶?美玉?這些東西在世人眼裏都很值錢,但是值錢就能夠說它們很有價值嗎?顯然不是。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最值錢的東西往往也是最沒有價值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卻沒有價錢。就像智慧是絕對無價的,這就是佛常說的顛倒。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有人開玩笑說:人本來就是顛倒的,兩隻眼睛都長在前麵,後麵什麼都看不見,所以走路可能會被車子撞倒,假如眼睛一隻長在前麵,一隻長在後麵,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車禍了。口袋裏的鈔票髒得很,又不能當飯吃,人們卻數了又數,然後還要放在保險箱裏妥善保管。人不吃就會壞的米,卻擺在那裏沒有人理。所以佛說眾生是顛倒的。

人們總把無常當成常,把終究會消亡的東西當成依靠,把真正的苦當成樂,又把真正的樂當成苦,貪戀執著於不可靠的身外之物,卻舍棄心靈的滿足與安寧。

許多人生活得空虛、不快樂,是因為他們求得太多,求而不得,求得了又不滿足。被欲求緊緊纏身,不得片刻安寧,又怎麼能夠活得簡單自在呢?

明代大詩僧蒼雪大師有首詩:“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隻緣無事可思量。”隻有祛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慮,才能不顛倒,在無事中得大自在。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道元禪師,他年輕的時候希望能夠求取正法,所以就獨自遠行,曆經艱辛到西方求經。十年後道元禪師回到國內,人們關切地問他在外十年,是否求得了真經?道元禪師開心地說:“我知道了眼睛是橫著長的,鼻子是豎著長的,所以我就空著手回來了。”

眾人聽了都捧腹大笑,而笑過之後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眼橫鼻直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客觀存在,然而心中充滿妄念的人卻無法看透平常的真義,道元禪師心中已然覺悟,所以能夠在曆經萬難之後,兩手空空而透徹真諦,達到了尋常中領悟生命的高妙境界。

紛紛擾擾的世間,總有無盡的誘惑,如果一味地追求浮華,沉迷於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隻能使自己疲憊不堪,寢食難安。

茫茫人生,生不滿百,再好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熄滅心中的各種欲望之火,讓心靈在無物無我之中,看透世間諸多顛倒呢?執著是顛倒,放棄才是自在。身在紅塵中,心卻在紅塵外,正如身居鬧市,心卻在清靜山野,過好眼下的日子,不多求,讓心靈暢遊青山綠水,沐浴徐徐清風,人生何等愜意。

富足的境界

窮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無聲色之欲,無功名之累,這就是“富足”的境界。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思是,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廣大,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

南北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的悟道偈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對於形而上的表達,佛學歸於“空”,一切皆空。“寂”和“寥”也是對空的一種認識。寂是絕對的清虛,清靜到極點,毫無一點聲色形象;“寥”是形容廣大,無窮無盡。

生命原本就是一段清虛寂寥的旅程,身外的種種,過眼即逝。如果執意追求,被外在的牽絆束縛住,人心就會為欲望鼓動,無法平息,也無法從生活的瑣碎中解脫出來,得到心靈的安寧。欲望是一串鎖鏈,一環套一環,滿足了一環,常會隨之而來。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搭了一間茅草屋,獨自居住。

後來,他發現茅屋裏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塊布,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不願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不堪老鼠騷擾之苦的他回到村莊,向村民們要了一隻貓。

得到貓之後,他又想:“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讓它跟我一樣隻吃一些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奶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為生。

在山中居住一段時間以後,他發現自己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隻奶牛,於是又回到村中,找了一個流浪漢做他的仆人,幫他照料奶牛。他還幫這位仆人搭了一間茅屋。仆人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於是……後來故事不斷發展,一年以後,山上成了一個熱鬧的村莊。

人總是活在不斷增加的心緒和欲望中,或許原本是想過簡單樸素的生活,誰知,事情的演變和發展卻不由自己的本意決定,而是隨著人心的欲求而發展,最終失去控製。

《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無所掛礙,不執著,讓心自在,不讓心停在任何事物上,這和人生要達到寂寥的境界是一樣的。寂寥的生命中應尋求富足,而富足正是來自心靈的空寂不染。不被一些外在的東西所束縛,清心寡欲,恬淡自然,窮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無聲色之欲,無功名之累,這就是富足的境界。

身在俗世心出離

內在不夠豐沛,才需要外在的繁華來彰顯。如果內心圓滿,就能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

法融禪師是禪宗牛頭宗的創始人,據說他在金陵牛頭山修行,山中經常出現百鳥銜花的奇景,還有很多野獸在他身邊安棲。四祖道信禪師深感好奇,於是親自前去拜訪。

道信禪師看到法融禪師在那裏端坐不動,於是問道:“你在做什麼?”

法融禪師說:“觀心。”

“觀心的是何人?心又是何物?”

法融禪師心中一驚,知遇到了高人,問道:“大德在何處修持?”

道信禪師說:“我無所住。”

法融禪師問道:“你可知道道信禪師?”

“你為何問到他?”

“我仰慕他很久了,希望與他共同探討佛理。”

道信禪師說:“我就是!”

法融禪師說:“您因何屈尊來到我這裏呢?”

“我隻是來拜訪你,你可有地方讓我歇腳呢?”

“當然有。”

於是法融禪師將道信禪師引到住所,在住所內見到虎狼。

法融禪師說:“原來虎狼還在這裏。”

道信禪師突然反問:“你不是說你在觀心嗎?”他的意思就是說,法融之前在觀心,此刻卻觀的是虎狼,很顯然修行不夠。

法融禪師無言以對,道信禪師於是寫了一個“佛”字送個他,法融禪師看了這“佛”字,感到寶相莊嚴,心中戚戚然,請求道信禪師說法。

道信禪師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法融禪師瞬間開悟。

從此以後,山中再無百鳥銜花的奇景出現了。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是說,要開悟,既不能沉迷於物象的表麵,期待鳥獸朝拜這些情景,也不能執著於“佛”這個字。百千佛法都在人的心中,從心出發,才能開悟。

後來人們觀此公案,解釋說,修行禪法時,沒有百鳥銜花要比百鳥銜花的境界高出一層。這是因為,內在不夠豐沛,才需要外在的繁華來彰顯。如果內心圓滿,就能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

心無所住,意味著自在,不為外物所拘。心自在,便不需要外物的依托,而能自足、自得圓滿。

唐憲宗時期,從印度來了一位大耳三藏法師。大耳三藏道行高深,具有他心通。憲宗於是派遣南陽慧忠國師去試驗他的神通,慧忠國師見了大耳三藏,開門見山地說:

“聽說你有他心通,能洞悉他人心中的動態去向,那麼你倒說說老僧此刻的心在哪裏?”

大耳三藏看了國師一眼,不假思索地說:

“喲!你是堂堂一國的國師,怎麼跑到西川去看龍舟競渡呢?”

“那麼此時我的心又到了哪裏?”

“和尚怎麼又跑到天津橋上看人弄猴猻呢?”

“你再瞧瞧我的心現在究竟在何處呢?”

大耳三藏再度進入禪定之中來觀看國師的心,但是任他如何觀照,都無法知道國師的去處。慧忠國師於是嗬斥道:“你這種他心通不能透過外物從根本去認識我們的心,充其量隻不過是野狐禪的伎倆罷了!”

修行之人,心有所住,也就很容易被俗世牽絆了,自然容易被人看穿,落了下乘。而得道之人,如慧忠國師,因為心無所住,不拘泥任何事物的圈定,自然能得禪悟大成。

世人因為心中無法保持淡泊的境界,因而難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卻出離”的境界,所以滿心紛亂,又生慚愧。其實,世界再繁華,不過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就像月亮再美,也不過是冰涼的,無法化作拯救世人的慈悲。因而,與其為了追求物質而摸爬滾打,還不如從外物的牽絆中掙脫出來,以閑看清風白雲的心境快樂生活。

對於外物的追求和執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們常常對生活太過苛求,因而活得筋疲力盡,遠離了幸福與快樂,生命也變得倉促,充滿憂慮和恐懼。

其實,人生於世,赤條條而來,離開時也不過兩手空空。在生命的過程中,一切擁有都是暫時的,一切物都是身外物,沒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既然如此,就不應該執著於外物,也不應該被外物所役。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無物就是無我。不拘於物,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片坦然,心境才不會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舍棄,就會執著於外物,就會在做事的時候分心,在達到目標的路上繞彎子。不舍得放棄也就是拒絕簡單的生活,這樣隻會令人不堪重負,心力交瘁。

初心何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

那些能夠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往往會擁有別人想象不到的幸福。

一休禪師有一個叫珠光的弟子,他有打盹的習慣,因此經常在公共場合中失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珠光聽從了醫生的意見開始喝茶。這樣做果然有效,而珠光也因此漸漸喜歡上了喝茶。在他看來,喝茶應當有一定的禮節,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珠光創立了“茶道”,並享有“茶祖”之譽。

有一天,一休禪師問茶祖珠光:“你喝茶時用的是什麼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