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我們的身心有時會鬥爭。我們相信幸福隻在未來才會成為可能。認識到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不必再遠行了、我們已經在這裏了,可以給我們帶來安寧和快樂。我們幸福的條件已經俱足了。我們隻要允許自己活在當下,就能體會到它。為了幸福,我們還要尋找什麼?一切東西都已經俱足。我們不必在自己麵前放置一個追逐的目標,然後相信在得到它以前自己不可能幸福。
——一行禪師
我們都想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幸福快樂不是光想就有,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才能享受到幸福快樂。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較、不計較的平等觀;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觀;
三、不侵犯、不推諉的道德觀;
四、不貪求、不嗔怒的修養觀;
五、不自卑、不懊喪的戰鬥觀;
六、不邪見、不妄動的禪定觀。
——星雲大師
有人尋找最好的生活,找來找去找不著,哦!原來最好的生活總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局限,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隨處可見。生活中的無奈,你無路可尋。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憑你的體會、體驗、體悟了。有了體會、體驗、體悟,最好的生活原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覺真法師
事實上,多數人的生活隻是搖擺於欲望和情緒之間,每天說著、做著的,無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歡、我討厭;我開心、我痛苦。有時,人們也會感歎這種生活的無聊與無奈,但感歎之後,多半仍是繼續妥協,繼續隨欲望和情緒漂流。除此而外,很難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緒的正確想法,這也是人們所以和幸福擦肩而過的重要因素。因為欲望和情緒是變幻無常的,這使人生選擇變得盲目,使人生目標變得遊移。如果沒有正確的想法做出抉擇,做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濟群法師
步入富足的最高境界——越是簡單,越是豐盛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唐·知玄
真正的財富是滿足。少欲知足的人,往往是無虞匱乏的富人。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追求簡單生活的人常有充實的心境,他們隻追求生活的必需,而不為虛榮心貪求無度。他們知道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他們內心簡約,因而快樂富足。
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內在的充實
真正值得人去追求的,是靈魂的充實與心靈的自由。
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一切皆是無常,繁華過盡是虛無。如果人們能體會到事過無痕的境界,就不會滋生這樣那樣的煩惱了,也就不會陷入越執著越得不到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生活中的紙醉金迷隻是一具華麗的空殼,在珠光寶氣的背後通常是人性的沉淪。沉迷於榮華富貴的人多是膚淺的人,在繁華落盡時他們會備受煎熬。倘若一味執著於對物質的追求,執著於世俗的欲求,最終隻會備受空虛的煎熬。因為人們站在生命的終點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所執著的事物其實並沒有多大意義,浮生一夢,不過一無所得。
內心清淨無物,自在自足,見到任何繁華,不去蠅營狗苟,遇到任何逆境,舍得放下,這樣才可遠離煩惱,享受生活。世間一切繁華的真相其實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有繁榮必然有頹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我們何必過於在意呢?坦然接受,放鬆心情,就會發現在這繁華喧囂的無常世界中,自己享有了一片安靜的“心空”。
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感官的刺激隻能存在片刻,無法永恒,運用耳、鼻、舌、身、意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曲終人散,一切終有結束。
宋代汾陽有位善昭禪師,得佛法奧義,修行真摯涅槃,他曾自我揶揄:“我不過是一個混日子的粥飯僧。傳佛心宗,並非我的職責。”當時許多僧眾、官員前後八請,求他出來講法開示,他都堅臥草庵,不肯出山。
那時得到僧者皆喜遊曆,四處看繁華事態,尋覓優雅風景,但善昭禪師很少出行,時人批評他缺少禪者的瀟灑與韻味。善昭禪師卻嚴肅地說:“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行腳雲遊,是因為聖心未通,道業未成,所以驅馳叢林,以求抉擇,而不是為了遊覽山水,觀風望景。”
在善昭禪師看來,風景再繁華,不過是風景,大德的禪師之所以遊曆,是為了感悟天地之道,而不是因美景之美才四處遊玩。
善昭禪師不慕繁華之心,如泥中青蓮,令人敬佩。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地位,過哪種生活,隻要他內心清淨、圓滿、充實,就可以過得幸福。
禪宗中有一句格言,“萬物唯心造”。也就是說,心外無一物。心外的世界不過是人心折射出的世界,每個人看見的風景無不是虛幻,過眼即逝。人心如果執著世間萬物,就會有千種折磨,萬般煩惱;人心如果隨緣任運,人就會處處自由,時時瀟灑。
人世中的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停滯不前。所謂繁華,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麵後,觥籌交錯、衣帽光鮮、熙熙攘攘的背後往往透出的是一絲絲的蒼涼。很多人卻總是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好比孩子貪戀糖衣藥片上那薄薄的一層糖。
人應該珍惜現在,減少憂慮。別去想著“未來一定發財”、“將來一定富貴”,誰知道將來又能如何?現在過得好,活出了真我,就已經很快樂,何必強迫自己把未來建設得輝煌無比呢?
認真享受沿路的風景,這才是我們活著的證明。真正值得人去追求的,是靈魂的充實與心靈的自由。“不戀繁華性自真”,如果我們能放下世間繁華,專注於追求內在的充實與富足,就能在現實的汙濁裏保持簡單和清淨。
簡單的真諦:驅除多餘的執念與欲望
看起來複雜的問題也許很簡單,隻要學會驅除多餘的執念和欲望,就能發現事情最簡單的本質。
唐朝龍潭崇信禪,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半語的法要。
一天,他向道悟禪師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嚐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法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麼?”崇信訝異地問。
然而道悟禪師並沒有理會他的詫異,隻是淡淡地問:“吃過早粥了嗎?”
崇信說:“吃過了。”
道悟禪師又問:“缽盂洗幹淨了嗎?”
崇信說:“洗幹淨了。”
道悟禪師於是說:“去掃地吧。”
崇信疑惑地問:“難道除了洗碗掃地,師父就沒有別的禪法教給我了嗎?”
道悟禪師厲聲說:“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掃地之外,還有什麼禪法!”
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禪就是生活。生活中無處不蘊藏無限的禪機。吃了粥去洗缽盂,是很平常也很自然的事。然而,這樣一個簡單的洗缽盂的舉動,卻無限接近修禪之道。
其實,快樂也是如此簡單,有人這樣說過,“簡單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簡單往往帶來快樂,最美的幸福生活也應當是最簡單的生活。
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物質的極大膨脹和社會的複雜令人應接不暇,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處理起來也使人手忙腳亂。實際上,看起來複雜的問題也許很簡單,隻要學會驅除多餘的執念和欲望,就能發現事情最簡單的本質。
住在田邊的螞蚱對住在路邊的螞蚱說:“你這裏太危險,搬來跟我住吧!”路邊的螞蚱說:“我已經習慣了,懶得搬了。”幾天後,田邊的螞蚱去探望路邊的螞蚱,卻發現對方已被車子壓死了。原來掌握命運的方法很簡單,遠離懶惰就可以。
一隻小雞破殼而出的時候,剛好有隻烏龜經過,從此以後,小雞就打算背著蛋殼過一生。它因此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隻大公雞……原來擺脫沉重的負荷很簡單,尋求名師指點就可以。
一個孩子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好漂亮。”母親問:“為什麼?”孩子說:“因為媽媽今天一天都沒有生氣。”原來漂亮很簡單,隻要不生氣就可以。
一位農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裏辛勤勞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農夫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而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就可以。
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們店裏到底是用什麼牌子的燈管?那麼耐用。”店家回答說:“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隻是我們壞了就立即換而已。”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常常換掉壞的燈管就可以。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隻有一人快樂地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原來快樂很簡單,隻要放棄多餘的包袱就可以。
生活看似是煩瑣的,其實很簡單,懂得化繁為簡的藝術,看透複雜問題的本質,看透一切煩瑣和煩惱的根源,就能輕鬆簡單地處理生活中的一切。
退回擁有之前時的心態
心中空無一物,生活自然能回歸簡單。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如是說:“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就是說,東西沒有好壞,但人占有的太多,利欲心就會作怪,讓人舍不得放棄。生活也是如此,有的時候,人之所以痛苦煩惱,不是由於得到太少,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人們往往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煩惱、害怕失去。
擁有本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然而擁有太多,卻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唯有舍得放棄,才能從“占有太多”和“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脫。換一種方式看待自己的擁有,才能退回擁有之前的心態,重新從擁有中獲得滿足。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並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裏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後,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裏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吧。”
從此以後,窮人的屋子裏便有了幾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嗬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窮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麵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人若能在寧靜的心態下生活,便會有精力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麵,體會世間的人情道義和善良,因而才有機會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經常處於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麼抓住,而是學會如何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