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使用工作日記,可以免掉許多不必要的文件、檔案,又可以將你要做的事清楚地記錄下來,是一種幫助記憶的手段。這種方法最能有效地提醒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從而贏得上司的信賴。
在每一個公司,老上司都繪喜歡工作用心而毫無遺漏的員工,因為在上司看來,這樣的員工工作態度好,所以對他們做事比較放心。而那些聽過就忘的員工則不知道下一步將怎麼樣開展工作,即使他們記住了開會時上司安排的工作內容,也容易給上司留下應付公事的壞印象。如果平時不記工作日記,隻用腦子去記,突然要用的時候卻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想起來,或者根本想不起來了。有時候,不做工作日記,也會忘記上司安排你做的工作,當上司溫妮做得如何時,你才猛然想起,可這時已經晚了,類似的事情你一定經曆過。很多事不用日記及下來就必須在腦子裏記著不能忘,這樣一來,你累都累壞了,還能幹好什麼工作?
當你每天早上打開當天的工作日記,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你會因為沒有把事情或工作忘了而心安;你可以把苦思冥想的時間省下來,用在其它的工作上;你總能知道你的約會、計劃和文書工作,你因用不著分心於其他事而變得工作起來相當有效率。同時,它還能記錄你的工作狀況,讓你能看清楚自己在某段時間裏的變化,從而引導你采取正確的工作方法與技巧走向新的目標;它還能提醒你在適當的時候發個郵件、打嗝電話,與同事、朋友保持聯絡……
使用工作日記能讓你用最少的時間,以充沛的精力去提高工作效率,當你使用工作日記時,你就能親身體驗到它帶來的好處,為你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證。
美國效率管理專家露西·哈翠克建議,使用更簡化的記事本:口袋型記事本及日記本。在記事本例,分做以下四項來登記:常用電話號碼、待辦雜務、待寫文件、待辦事項。事情辦好之後,就可以用筆把它劃掉。
如果不想弄得太複雜,記事本還可用顏色增進效率。如果紅筆顯示緊急事務,黑筆代表一般的事。依需要選擇不同顏色,標出事情的優先順序和重要程度,可避免事到臨頭一團糟。
為了使工作條理化,不僅要明確你的工作是什麼,還要明確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及工作進程,並通過有條理的連續工作,來保證正常執行任務。在這裏,為日常工作下一步進行項目編出目錄,不但是一種節約時間的措施,也是提醒人們記住某些事情的手段,可見,製定一個合理的工作日程是多麼的重要。
實際上,有序原則是時間管理的重要原則,正確地組織安排自己的活動,首先就意味著準確地計算和支配時間,雖然客觀條件使得你一時難以做到,但隻要你盡力堅持按計劃利用好自己的時間,並就此進行分析總結,並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你就一定能贏得效率。
應該記住,明確自己的工作是什麼,並使工作組織化、條理化、簡明化,就能最有效地利用時間,這就是安排出來的效率。
路徑依賴:培養好的工作習慣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要讓人生走向美好,就應培養一生好習慣。
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人,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認為,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製。這種機製導致的結果是:人們一旦選擇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不斷的自我強化。
沿著既定的路徑都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錯誤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停滯不前。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習慣透過一再的重複,由細線變成粗線,再變成繩索;再經過強化重複的動作,繩索又變成鏈子;最後,定型成了不可遷移的習慣與個性。
習慣並不意味著僵化,它也可能意味著活力,更意味著秩序和節約。反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節省法,為腦神經提供了休息的機會,畢竟還有更重要的工作等著它去做。
要養成習慣,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而僅憑一時的意誌,那隻會使你感覺到累而生厭。習慣有賴於科學方法來支持。我們在習慣中淡忘曾有過的意誌和幻想,又在習慣中實現其他的夢想。我們今天做的,就是昨天已經做的。
習慣性的生活會使你感到有十足的精力和良好的生活空間。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生。
比爾·蓋茨認為,是四種良好的習慣——守時、精確、堅定和迅捷造就了他成功的人生。沒有守時的習慣,你就會浪費時間、空耗生命;沒有精確的習慣,你就會損害自己的信譽;沒有堅定的習慣,你就無法把事情堅持到成功的那一天;而沒有迅捷的習慣,原本可以幫助你贏得成功的良機,就會與你擦肩而過,而且可能永不再來。
亞伯拉罕·林肯就是通過勤奮的訓練才練成了他講話簡潔、明了、有力的演講風格。溫德爾·菲裏普斯也是通過艱苦的練習才練就了他那出色的思考能力和傑出的交談能力。
常言道:“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好的習慣主要是依賴於人的自我約束,或者說是依靠人對自我欲望的否定。然而,壞的習慣卻像蘆葦和雜草一樣,隨時隨地都能生長,同時它也阻礙了美德之花的成長,使一片美麗的園地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蘆葦叢。那些惡劣的習慣一朝播種,往往10年都難以清除。
習慣的力量是一種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環境影響之下的法則。這個法則可能會對你有利,也可能對你不利,結果如何全看你的選擇而定。
當你運用這一法則時,連同積極心態一起應用,所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這就是你思考、致富或實現任何你所希望的事情的根本驅動。
也許你並沒有很好的天賦,但是,一旦你有了好的習慣,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而且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選擇適當時間。事不宜遲,想改變習慣而又一再地拖延,會更加害怕失敗。在較為輕鬆的日子,所下的決心即使麵臨考驗也較易應付,因此選擇的月份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小住,也沒有太多限期完成的工作待辦。不要選擇年底之前,年底既要準備過節,又要趕著完成年終的工作,不免忙碌緊張,那種壓力隻會使惡習加深,令人故態複萌。
運用意願力而非意誌力。習慣所以形成,是因為潛意識把這種行為跟愉快、慰藉或滿足聯係起來。潛意識不屬於理性思考的範疇,而是情緒活動的中心。“這種習慣會毀掉你的一生”理智這樣說,潛意識卻不理會,它“害怕”放棄一種一向令他得到安慰的習慣。
運用理智對抗潛意識,簡直難以致勝。因此,要戒掉惡習,意誌力不及意願力有效。
找個替代品。另外培養一種新的好習慣,那麼破除壞習慣就會容易得多。
有兩種好習慣特別有助於戒除大部分的壞習慣。第一種是采用一個有營養和調節得宜的食譜。情緒不穩定使人更依賴壞習慣所帶來的慰藉,防止因不良飲食習慣而造成的血糖時升時降,有助於穩定情緒。
第二種是經常做適度運動。這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也會刺激腦啡——腦內一種天然類嗎啡化學物質的產生。近年科學研究指出,緩步跑的人所以感受到自然產生的“奔跑快感”,全是腦啡的作用。
按部就班。一旦決定改變習慣,就擬訂當月的目標。要切合實際,善於利用目標的“吸引力”。如果目標太大,就把它化整為零。
達成一項小目標時不妨自我獎勵一下,借以加強目標的吸引力。
切勿氣餒。成功值得獎勵,但失敗也不必懲罰。在改變習慣的時間內如果偶有失誤,不要引咎自責或放棄。一次失誤不見得是故態複萌。
比爾·蓋茨指出,人們往往認為,重拾壞習慣的強烈願望如果不能達到,終會成為破壞力量。然而隻要轉移注意力,即使是幾分鍾,那種願望也會消散,而自製力則會因此加強。避免重染舊習比最初戒掉時更困難。但是如果你能夠把新形象維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