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為什麼會“三年不成”呢?有人歸結為膽小,有人歸結為背景不足。其實關鍵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複雜!
秀才都思考些什麼?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造反”開始入手如何籌備,誰出錢誰出力?兵器打造準備了多少,夠不夠用?先攻哪裏,再攻哪裏?如果攻不下怎麼辦?攻不下又分好幾種情況,出現每一種不同的情況又怎麼辦?如果被官兵事先發覺了怎麼辦?如果家屬受到牽連怎麼辦?糧草輜重的供給怎麼辦?如果……
第二,“造反”取得小勝後,如何穩固根基?怎樣安排家屬隨軍?如何安撫民心?誰負責哪一塊,能不能做好?如果官軍派大軍來圍剿,怎麼打?打得過怎麼樣,打不過又怎麼樣?如果造反一開始就失敗了,怎麼脫身?被抓住了又怎麼應付……
第三,“造反”成功後成果如何分配?推舉誰為首領?每個人各擔任什麼職務?以後加入的人怎麼分配成果?推行什麼樣的政策?怎麼處置抓獲的達官貴族?在什麼地方定都,可供選擇的幾個大城市又各有哪些利弊?首領去世後推舉誰為下一位領袖、誰來輔佐……
腦海裏有太多的“如果”、“怎麼辦”,八字還沒一撇,連後麵的所有計劃恨不得都事先想好了,到時候按部就班地去做。這種追求完美的做法,往往會影響到我們做事的效率和計劃的執行。工作中我們應當追求“完成主義”而非“完美主義”,一個周詳的計劃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過於追求完美決策而忽略了行動。
大智若愚:比別人多做一點
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做得更多更好,成功的人永遠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徹底。真正的成功是一個過程,是將勤奮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上的過程
小張是社科院汪院士的信件分發、折閱勤務工。每天吃完晚飯,小張總是會回到汪院士的辦公室,幹一些既不是她分內的,也沒有任何報酬的工作。
小張的文筆非常好,而且還寫得一手的好字,經常幫助汪院士回複一些信函。工作時間長了,她便摸透了汪院士的風格,在回函的時候,能夠跟汪院士寫的幾乎一模一樣,有的甚至略勝一籌,這令汪院士很是高興。汪院士早就留意到了這個下班後還在工作的姑娘,很欣賞她的辦事能力和人品。
過了一段時間,汪院士的前任秘書由於個人原因辭職,秘書的職位就出現了空缺,汪院士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位德才兼備的小張。
就這樣,小張成為了汪院士的秘書,上任後,她仍然工作努力、勤奮刻苦、辦事效率很高,總是會比別人多做一點,汪院士和其他同事都很欣賞她,由於她工作上的突出表現,她的薪水也比以前高了兩倍。
工作是需要積極主動的,比別人多做一點,是對自己的要求,不要計較當下的沒有任何報酬,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總有一雙眼睛會發現你,即使沒有,這也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鍛煉,一旦有機會,你也能輕而易舉的抓住它。
有時你甚至不必比別人多做很多,隻需一點,就可以使你從眾人中脫穎而出。這是著名駝子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的一條很重要的真理:“多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缺的中等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一盎司”。一盎司至相當於1/16磅。但是,就是這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區別,卻會讓你的工作大不一樣。
這好比兩個人在參加馬拉鬆比賽,在奔跑兩個小時以後,都已經完成了42公裏的賽程,還有不到200米,就將到達終點。當時的情況是,兩人都十分勞累、難受。前者選擇了放棄,而後者則堅持了下來。相對於他跑過的漫長路程,餘下這一段短短的距離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沒有這幾步,此前的努力將變得毫無價值;有了這幾步,就成了一個馬拉鬆的勝利者。取得中等成就的人隻是少跑了幾步,不幸的是,那時最有價值的幾步。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但也不要氣餒,應該一如既往地多付出。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之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回報是晉升和加薪。除了老板以外,回報也可能來自於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來實現。
曾經有一位成功的商人,他身兼數職,但是所有的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他還出了幾本書,投入市場立即成為暢銷書,在各大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人們都對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感到意外,很多人奇怪他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時間。他的回答是:“為了擁有成功的機會,我比其他人更加積極地工作。當別人在咖啡廳和劇院的時候,我在辦公桌上;當別人在熟睡的時候,我在書桌上。”這樣的投入,讓他取得了別人望塵莫及的成績。
西方有句諺語說的是:“工作中的傻子永遠比睡在床上的聰明人強。”對於那些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做得更多更好,成功的人永遠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徹底。真正的成功是一個過程,是將勤奮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上的過程。
當亨利·瑞蒙德在美國《論壇報》做責任編輯時,剛開始時他一星期隻能掙到6美元,但他還是每天平均工作13至14個小時。往往是整個辦公室(中國儀器超市)的人都走了,隻有他一個人在工作。“為了獲得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紮實地工作,”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我的夥伴們在劇院時,我必須在房間裏;當他們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後來,他成為了美國《時代周刊》的總編
“刻苦勤奮”向來是所有成功者的不二法則,他們取得的成功不是依靠別人活著關係,而是自己付出比常人多出幾倍的努力。如果你以為自己的工作時乏味的,如同一種苦役,就會產生抵觸的心理,這最終會導致你的失敗。
一個人做事的好壞,隻要看他工作時的精神、態度就可以了。如果你對工作是被動而非主動的,像奴隸在主人的皮鞭督促之下一樣;如果你對工作感覺到厭惡;如果你對工作毫無熱忱和愛好之心,無法使工作成為一種享受,而覺得如同一種苦役;那你在這個工作上絕不會取得重大的成就的。
一些人認為隻要準時上班,不遲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領所謂的報酬了。那些每天早出晚歸的人不一定是認真工作的人,他們是在工作中遠離了“工作”,不願意為此多付出一點,更沒有將工作看成是獲得成功的機會。
如果隻有在別人注意時才有好的表現,那你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彼岸。最嚴格的標準應該是自己設定的,而不是由別人要求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期望比老板對你的期望還搞,那麼你便無須擔心會失去工作。同樣,如果你能達到自己設定的最高標準,那麼生前也將指日可待。主動工作的人能從工作中學到比別人更多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便是你向上發展的基石,就算你以後換了地翻個,從事不同的行業,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工作方法也必會給你幫助。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養成記錄工作日記的習慣
在工作中使用工作日記,可以免掉許多不必要的文件、檔案,又可以將你要做的事清楚地記錄下來,是一種幫助記憶的手段。這種方法最能有效地提醒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從而贏得上司的信賴。
某單位的秘書小沈,做事認真,頭腦靈活。平時就養成了記工作日記的習慣。他將工作中遇到的事,諸如重要數據、老板的指示或指令都在工作日記上記載下來,並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次,老總做報告,臨時需要兩個數據,忙問身邊的隨員。可是幾個人所報數字相差甚遠,該聽誰的呢?此時,小沈不慌不忙地掏出工作日記,報出了老總所需的精確數字。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向小沈投以欽佩的目光,老總也對他另眼看待,認為他工作踏實,做事認真、細致,幹得好。無形之中,大大加深了小沈在老板心中的印象。
高效率的最佳員工更應養成記工作日記的習慣,在工作中認真細致的左好統籌安排,同時注重對已完成工作的記錄,是大有必要和益處的。堅持記工作日記,也許短時間感覺不到這個習慣帶給你的幫助,然而長期堅持下來,你就會感覺到它的效果,就像上麵的秘書小沈一樣,長期堅持下來的結果使他能夠在眾多員工中給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中國有句俗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人的記性不管有多好,久而久之,有些東西也會被遺忘,或者記得模模糊糊,這對一個人的工作是極為不利的。如果能將工作中的一些事,特別是重要的內容,用工作日記寫下來,那就不用擔心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