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法為王,有序忙碌讓效率提速(1 / 3)

五、方法為王,有序忙碌讓效率提速

方法改寫日清工作中的“不可能”

一位優秀員工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發展,都源於我凡事都願意找方法解決。如果你想自己成為公司發展的關鍵力量,你就要丟掉心中的限製,積極找方法攻克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不敢向高難度的工作挑戰,是對自己潛能的畫地為牢,隻能使自己無限的潛能化為有限的成就。如果你想取得事業上的輝煌成就,使自己成為公司發展的關鍵力量,你就要丟掉心中的限製,積極找方法,用行動改寫工作中的“不可能”。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十分有趣的動物,名叫大黃蜂。曾經有許多動物學家、物理學家、社會學家聯合起來研究大黃蜂。

根據動物學的觀點,所有會飛的動物,其條件必須是體態輕盈、翅膀寬大,而大黃蜂卻跟這個觀點反其道而行。大黃蜂的身軀十分笨重,而翅膀卻出奇的短小。依照動物學的理論來講,大黃蜂是絕對飛不起來的。

而物理學家的論調則是,大黃蜂身體與翅膀的這種比例,從流體力學的觀點來看,同樣是絕對沒有飛行的可能。

可是,在大自然中,隻要是正常的大黃蜂,卻沒有一隻是不能飛的,甚至於,它的飛行速度並不比其他能飛的動物差。這種事實存在,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學家們開了一個大玩笑。

最後,社會學家揭開了這個謎。謎底很簡單,那就是——大黃蜂根本不懂“動物學”與“流體力學”。每隻大黃蜂在它長大之後,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飛起來去覓食,否則就會被活活餓死!這正是大黃蜂之所以能夠飛得那麼好的奧秘。

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設想,如果大黃蜂能夠接受教育,明白了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而且也了解了流體力學。那麼,這隻大黃蜂,它還能夠飛得起來嗎?

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在無意之間向你灌輸了許多“不可能”的思想,這些思想會給你的心靈“設限”,製約你潛能的發揮,但是,如是你把這種種的“不可能”從心頭拋開,你就能夠到達你平時難以企及的高峰。

1992年底,78歲的IBM仿佛患上了老年癡呆症,一下子陷入了虧損額50億美元的泥坑裏,舉步維艱。昔日威風八麵的藍色巨人變成沒人理睬的乞丐。GE的傑克·韋爾奇與SUN的麥克尼裏等專家、高手都拒絕高薪,不願意去挽救IBM。後來,IBM費盡力氣,終於說服了路易·郭士納前去執掌IBM的帥印。於是,被媒體描述成“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墳墓”的IBM,迎來了這位對IT行業完全陌生的新CEO,後來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郭士納先生。

不過,當時大家知道郭士納先生要接掌IBM時,很多人向他投去了懷疑的眼光或冷嘲熱諷的態度。他們認為:一個靠經營食品業起家的人,一個對讓算機完全外行的人,又如何能擔當得起這一重任呢?

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郭士納先生給大家的結果是“驚喜”!因為,幾年後,一個當初虧損81億美元的IBM公司,已經變為銷售額高達860億美元,贏利77億美元的行業楷模。公司的股票價值增值了800%,市值增長了1800億美元。這些驚人的數字,就是當初那位計算機行業的“門外漢”路易·郭士納先生帶領IBM員工們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給那些懷疑“門外漢”做不了專業活的人的最好反擊。

郭士納先生的成功帶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麵對困難,隻要你勇於嚐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那麼“不可能”也能夠變為“可能”。

西方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敢向高難度的工作挑戰,是對自己潛能的畫地為牢,隻能使自己無限的潛能化為有限的成就。

“職場勇士”與“職場懦夫”,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別,根本無法並駕齊驅、相提並論。一位老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員工時說:“我們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奮鬥進取精神,勇於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戰的人。”一位優秀員工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發展,都源於我凡事都願意找方法解決。如果你想自己成為公司發展的關鍵力量,你就要丟掉心中的限製,積極找方法攻克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

在行動前設定預期的工作目標

目標比幻想好,因為它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動。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做事的道路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一個地方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的村莊,它坐落在一塊1.5平方公裏的綠洲旁,要花費三晝夜的時間才能從這裏走出沙漠。可是在1926年肯·萊文發現這個村莊之前,比塞爾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為什麼世世代代的比塞爾人始終走不出這片沙漠呢?

原來比塞爾人一直都是憑感覺向前走,因為他們不認識北鬥星,沒有方向的他們隻能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個人若是沒有固定方向的指引,最終隻能回到他起步的地方。

但是自從肯·萊文發現比塞爾之後,他便教給當地居民如何識別北鬥星,循著北極星的方向,比塞爾人從此也相繼走出了他們世代相守的沙漠。

如今,比塞爾已經成了旅遊勝地,每一個來到比塞爾的人都會發現一座紀念碑,碑上刻著一行醒目的大字:“新的生活從選定方向開始。”

目標是對於我們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好,因為它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動。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做事的道路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一個地方。

當巴頓隻有七歲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未來就有了明確的目標,他要成為一個旅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做“玩具軍刀的鋒刃”,這個目標顯得既單純又簡單。但巴頓卻對此十分執著,他就像一個模範士兵一樣,每天早上都會向他的父親行軍禮。

當巴頓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他仍然在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大量地閱讀曆史上偉大軍人的故事,他研究古時候的將軍,戰場布局和戰爭。在他的作業裏,也總是充滿了榮譽和英雄主義的題目。

巴頓很早就明白了,要想獲得生活中的榮譽,就必須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西點軍校讀書期間,他刻苦努力,克服了誦讀困難症,並順利畢業。他最好成為了美國陸軍的將軍——美國軍隊中的最高職位,也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沒有依靠任何的人提攜。他就是憑著自己的誠實、全力以赴的努力才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最終成功的。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巴頓也是如此,他的目標是從當一個旅長開始的,隨著他的不斷地努力,從一個一個實際的目標出發,就像上台階一樣,到達了頂層,成為了將軍。成功的人都是懂得分寸的人,他們不會給自己設立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總是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

設立了目標就要堅決執行,製定一個目標執行的詳細進度計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把目標分解到每個月,每一周甚至是沒一天,這樣分步驟走,既可以監督自己的工作效果,又不會偏離目標。

但目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公司的需求、以及工作的進度進行適時地調整,要在目標的執行過程中進行監控和審核,如果發現問題,就要立即反饋,並及時修正目標。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講過多次到下麵這個故事,恰恰詮釋這個不斷反饋修正的過程:

“他隻是一個中專畢業生,但是最後他到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去讀書。他的經曆是這樣的:中專畢業後分到了山西內地一個小縣城的縣政府工作,工作兩年以後,他覺得在縣政府的工作平庸無奇,而且周圍的人都不思上進,平平淡淡。人就怕你想要比周圍的人過得更好一點,於是他就想要比周圍的人生活得更好一點,於是他就背著個破書包來到了北京。在北大旁邊租了個小平房,開始自學高自考。

“這樣在北京堅持學習並最終通過了這個考試,拿到了高自考大專的文憑。其中他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些北大的教師和同學,這些人就鼓勵他考北大政治係的研究生。那時北大還接受大專生考碩士。於是他拿到高自考大專文憑後就開始準備北大政治係研究生的考試。經過兩年艱苦的努力,他竟然考上了北大政治係的研究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會活動,曾經做到北大研究生會主席。

“在北大上了三年研究生後,他隻想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並沒有想到要去國外留學。但是在上班的時候,他看到周圍的同學好像都有畢業後留學的打算,他意識到留學對於他的工作和事業的重要性。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新東方的一個教師,經新東方教師的分析,覺得他出國留學很有希望,唯一要準備的就是要通過TOEFL和GRE的考試。於是他又要定決定,考TOEFL和GRE。結果邊工作邊學習,準備了兩年多,因為他的英語基礎也不是很好,最後他TOEFL考到了600多分,GRE考了2200多分。有了TOEFL和GRE的分數,他就有了出國最基本的條件。

“於是他就開始聯係國外的大學。開始的時候他隻是想聯係美國很一般的大學,但是在朋友們的鼓勵下,他有了聯係好大學的想法。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聯係哈佛、耶魯等學校。最後他就被哈佛大學錄取了,但是哈佛大學沒有給他獎學金,於是他又到處借錢做自我擔保。在簽證時簽證官一看他是去哈佛大學讀書,隻例行公事問了他幾個簡單的問題就給了他簽證。因為他沒有獎學金,所以到了哈佛以後過得很艱苦,第一年拚命地學習,結果成果優異,第二年哈佛大學就給了他獎學金。1999年7月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我們曾經請他來新東方演講。他雖然目前服務於世界級大型金融機構,但據說一直想尋求回國發展的機會。他最近還和我聯係,希望在中國幹一番事業。”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此人的奮鬥過程很艱苦,也很令人佩服:從從默默無聞的中專生奮鬥到世界頂級學府院哈佛大學肯尼迪學,他整整用了10年時間。但他這奮鬥的十年,是踏實奮鬥、目標明確的十年。十年,他一次次提高對自己的標準,一次次成功跨越目標。他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自己能去哈佛讀書,他隻是想取得中專、大專文憑、研究生文憑。

當第一個目標達到了,肯定會有更高的第二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實現了,肯定會有更高的下一個目標。隻要為了目標奮鬥不止,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他是一步步蛻變的,一級級標準的提高,一個個目標的逾越,最後完美嬗變。

忙而有序方出工作成效

培根說過:“選擇時間就是等於節省時間,而不合乎時宜的舉動則等於亂打空氣。”沒有一個合理有序的工作秩序,必然是浪費時間,低效率地工作。

由於公司剛剛搬到新的辦公地點,林奇要在辦公室裏掛一副字畫,便叫同事幫忙。同事來看了看說:直接在牆上釘釘子不好,先釘兩個木塊,把字畫掛在上麵。林奇聽從了同事的建議,就讓他去找鋸子鋸木塊。剛鋸了兩三下,同事說:“不行,這鋸子太鈍,得磨一下。”

於是同事丟下鋸子去找銼刀。銼刀拿來後,他又發現銼刀的柄壞了。為了給銼刀換一個木頭手柄,同事就拿起斧頭去樹林裏找小樹。就在要砍樹時,他發現那把生滿鐵鏽的斧頭實在不好用,必須得磨一下。  同事將磨刀石找來後又發現,要磨快那把斧頭,必須得用木條把磨刀石固定起來。為此,他又出去找木匠,想從他那裏找一些木條。

然而,他這一走,林奇就再也沒見他回來。最後,那幅字畫還是直接釘在了牆上。

掛一副字畫,但由於林奇的同事盲目行動,毫無計劃,時間都花在做無用功上:找鋸子、找銼刀、找斧頭等等。這種看似忙忙碌碌,最後卻發現結果背道而馳。許多效率低下,工作不出成果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他們往往盲目行動,毫無計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一些無用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