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9日或30日烏日娜給楊文俊及牛根生打電話,決定開始做牛奶。那時市場不太好,伊利在深圳沒幾天就失敗了。烏日娜對牛根生說,相信我吧,我一定幹好。
5月8日,牛、楊、鄧,拎著十幾箱牛奶來到深圳,到(孫先紅)先行人廣告公司落腳。大家一起在市場上買了各種品牌的牛奶,進行盲測,結果每個人都感覺蒙牛是最好的。大家充滿了信心。一個月後,烏日娜穿著皮鞋將所有商場走了一遍,一說內蒙古的產品,都不要。說,我們老板就喝澳牛,喝保利,內蒙古的牛奶不喝。萬事開頭難,沒有促銷費,烏日娜自己做T恤衫,登報紙廣告,印DM單,穿蒙古袍促銷……
沃爾瑪當時就要1件小奶,1件大奶。第三次,要了3件。沒有送貨車,烏日娜就坐公共汽車送,騎自行車送。
一天走十件八件貨。第一批10噸牛奶,烏日娜沒賣出去。但不想讓大家對她失去信心,又進了第二批貨,20噸。困難接踵而至,烏日娜咬牙堅持。由於是先賒貨,後付錢,十幾個分銷商,有兩家欠了八九萬元,始終沒給錢。有個被辭掉的分銷商還開車撞烏日娜的房門。 剛開始做促銷時缺乏經驗,用低工資雇傭的促銷員,卷走了貨款,住宅小區內做促銷丟得更多。7、8月間,深圳下大雨,箱底都開始長毛,又損失了一批貨;又累又氣之間,烏日娜的身體也出了問題,做了直腸息肉的手術,不久,又查出了糖尿病;南方雨水多,在外跑業務,鞋裏常浸水,結果腳趾變了形,得了類風濕;9月份,烏日娜父親去世,她又被台風堵在機場……
但烏日娜沒有被困難打倒,她從失敗中做總結,找教訓,第一年下來,300萬的合同,她完成了600萬。第二年,合同一下就訂了3600萬。這可是個“天文數字”!聽了這樣的消息,本來應該在呼市治療腳疾的烏日娜,當日就趕回了深圳。當時,原先的一批骨幹聽了這樣的合同,都走了,隻留下了一個人。
但這一年下來,烏日娜把“天書”做成了“地書”,3600萬的數字也不是什麼神話!
烏日娜用全力以赴的精神將深圳戰役演繹成了傳奇。不是盡力而為,而是全力以赴,隻有全力以赴才會化被動為主動,才會以強大自信挑戰自我,突破原有的極限,創造奇跡。
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會選擇“盡力而為”,並自認為已經“相當不錯”,至少比逃避問題的人值得稱讚,實際上,當他在說“盡力而為”時,已經在為一個壞的結果作打算,他封閉了自己的智慧源泉,不再會為解決問題去努力找方法,即使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也有借口可找:我盡力了。這些人表麵敬業,實則是一群懶惰者。他們懶得思考、懶得實踐、懶得總結、懶得創新,最後,也就懶得解決問題。我們不太相信這些人在職場中能夠得到重用,能夠得到展示才華的平台。最終,這些曾經“盡力而為”的人也難免淪落於平庸。
而真正地做到日事日清,則要“全力以赴”。在問題麵前主動開啟智慧,主動尋找方法,找到能夠用到的所有力量,包括他人的幫助,為了一個目標矢誌不渝地前進。這樣的人才是職場上的精英,才是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卓越人士。若想成為職場的卓越人士,隻做到“盡力而為”是不夠的,你必須全力以赴。
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哪怕你是一個注定要掃大街的清潔工,你也要對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就如同米開朗琪羅作畫、貝多芬作曲、莎士比亞創作戲劇那樣投入地工作。傾注全力所取得的清潔工作成就,讓每個人都為你駐足讚美,稱你是一個傑出的清潔工。”
沒有“如果”,隻有“如何”
把注意力放在“如果”上麵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每每到了關鍵的時候,首先要想到“如何”二字,即如何擺脫困境,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如何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
“如果”是一種假設、虛擬的,隻是一種想像,多半不能實現。有的人在失敗以後,經常會把這兩個字掛在嘴上,逢人就說“如果當初我不這樣就好了”“如果當初我那樣做就好了”“如果我有這樣一個上司就好了”等。這不是對失敗原因的正確總結,而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歎息。這樣下去,隻能使意誌消沉,於事無補。
美國一個成功的推銷員在回答如何訓練推銷員時說道:“我教他們做一個隻想‘如何’的人,而不是做一個隻想‘如果’的人。”
他指出了考慮“如何”和隻想“如果”之間的差異。“想‘如果’的人,隻是難過地追悔一個困難或一次挫折,悔恨地對自己說:‘如果我沒有做這或那……如果當時的環境不一樣的話……如果別人不這樣不公平地對待我的話……’就這樣從一個不妥當的解釋或推理轉到另一個,一圈又一圈地打轉,終是於事無補。不幸的是,世上有不少這樣隻想‘如果’的失敗的人。”
“考慮‘如何’的人在麻煩或甚至於災難降身時,不浪費精力於追悔過去,他總是立刻找尋最佳的解決辦法,因為他知道總會有辦法的。他問自己:‘我如何能利用這次挫折而有所創造?我如何能從這種狀況中得出些好結果來?我如何能再從頭幹起,重整旗鼓?’他不想‘如果’,而隻考慮‘如何’。這就是我們教給推銷員的成功程式。”
“考慮‘如何’的人會很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因為他知道在困難之中總可以找到價值。他不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助益的‘如果’上,而立刻去思量具有創造性的‘如何’。他排除有破壞力的想法,而運用有建設效果的想法。而且他永不放棄,無論如何,他也不放棄。請你相信我。”他最後說,“如果今天世界上有更多隻考慮‘如何’的人,你想想看我們會做出多少事來?”
日本礦山大王古河市兵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以“忍耐”二字來回答“如何”二字。
古河市兵衛在青年時期受雇於高利貸業者,當收款員。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戶那兒催討錢款,對方毫不理睬,並且幹脆熄燈就寢,一點兒都不把古河放在眼裏。古河對他毫無辦法,忍饑受餓,一直等候到天亮。早晨,古河並沒有顯出一點憤怒,臉上仍然堆滿笑容。對方被古河的耐性所感動,立即態度一變,恭恭敬敬地把錢付給了他。
總之,在遇到失敗和挫折的時候,“如果”的設想和借口沒有用,“如何”的回答才能解決問題。隻要多想想“如何”去做,而不是糾纏於“如果”式的各種借口中,克服困難,走出失敗,就大有希望。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索尼彩電在日本已經很有名氣了,但是在美國它卻不被顧客所接受,索尼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慘淡。但索尼公司沒有放棄美國市場,卯木肇擔任了索尼國際部部長。上任不久,他被派往芝加哥。
當卯木肇風塵仆仆地來到芝加哥時,令他吃驚不已的是,索尼彩電竟然在當地的寄賣商店裏布滿了灰塵,無人問津。如何才能改變索尼彩電這種既鹹的商品印象,改變銷售的現狀呢?卯木肇陷入了沉思……
一天,他駕車去郊外散心。在歸來的路上,他注意到一個牧童正趕著一頭大公牛進牛欄,而公牛的脖子上係著一個鈴鐺,在夕陽的餘暉下叮當叮當地響著,後麵是一大群牛跟在這頭公牛的屁股後麵,溫順地魚貫而入……
此情此景令卯木肇一下子茅塞頓開,他一路上吹著口哨,心情格外愉快。想想一群龐然大物居然被一個小孩兒管得服服帖帖的,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牧童牽著一頭帶頭牛。索尼要是能在芝加哥找到這樣一家“帶頭牛”商店來率先銷售,豈不是很快就能打開局麵?卯木肇為自己找到了打開美國市場的鑰匙而興奮不已。
卯木肇立即從寄賣店取回貨品,取消削價銷售,在當地報紙上重新刊登大幅廣告,成立特約維修部後去找芝加哥市最大的一家電器零售商馬歇爾公司
通過種種辦法,卯木肇把索尼彩電送進了馬歇爾公司,有了馬歇爾這隻“帶頭牛”開路,芝加哥的100多家商店都對索尼彩電“群起而銷之”,不到三年,索尼彩電在芝加哥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
沒有如果,隻有如何。如何才能讓索尼彩電成功登陸美國市場。卯木肇積極地尋找辦法,索尼彩電最終成功地打入了美國市場。從滯銷到暢銷,索尼幾度風雲後撥開雲霧。
所以,遇到困難和問題,遭受失敗和挫折以後,把注意力放在“如果”上麵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每每到了這個時候,最為關鍵的是要想到“如何”二字,即如何擺脫困境,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如何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當然,每個人遇到的時機問題不同,回答“如何”的答案也不同。
不是“想贏”,而是“一定贏”
在限定時間內給出一個結果。它不是交差,而是要完成任務;不是做事,而是要創造價值。
日產公司近年來獲得了新生,但在2000年,全球汽車市場一片蕭條,日產尼桑公司也陷入了困境。在法國有“營救大師”之稱的卡洛斯·戈恩公司高層空降了到日產。
在戈恩正式上台的就職演說中,他麵對日產公司的所有股東和員工,麵對眾多的新聞媒體,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公眾承諾——“180”計劃:“1-8-0”這三個數字分別代表了日產將實現的三個目標:截至2004財產,全球銷售量增加100萬台;運營利潤率達到8%;汽車事業淨債務為0。該計劃旨在實現日產的持續性、盈利性增長!
戈恩在演講台上堅定地告訴所有人:“我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如果任何一點沒有做到,我就出局!在這三個目標前,我沒有說一個“假如”:假如有了支持、假如經濟環境良好、假如日元彙率降低……這表明我已經決定,並已經承擔責任,這是我們的承諾!”
戈恩說到做到,不僅扭虧為盈,現在的日產就像變了一家公司!業界為之震驚,人們發現奇跡總是在這樣的大師身上閃現,必然有其成功的方法和規律,於是很多人去求救戈恩。
三年後有記者問戈恩,為什麼在一上台之初就要堅定的鎖定目標,不給自己後路?戈恩回答說,人們喜歡結果,因為它簡單,誰都能明白,誰都可以去衡量。當我們給了對方一個結果承諾,於是人們對你的態度就會積極起來。
戈恩說:“我作為公司的總裁承諾,公司明年要實現盈利,運營利潤率要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債務要得以消減。在一定的時間內要有一些量化的指標。如果達不到目標的話,我就要辭職,你不能再做第二個計劃,也沒有第二次機會。你隻有一次機會嚐試,成功了就好,如果不成功你就要辭職,由其他人來接替。從一開情況就很明確,所有的人都知道,要要完全參與到這個計劃中,而且所有的經營委員會成員也要參與進來。因為我們不會有第二個計劃。第二個計劃隻能由其他人來做,所以從一開始形勢就很嚴峻。”
當眾宣布要實現三個宏偉目標,不說哪怕一個“假如”,不實現結果就辭職!這就是戈恩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定要贏。三年的時間,戈恩扭虧為盈。
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實現結果,不實現就辭職!這就是戈恩執行的邏輯!我們得向戈恩學習,所有員工都要樹立一定要贏,完全拋棄找借口的心態,樹立“一定要實現”的決心。
肯德基炸雞的創始人桑德斯上校,退休時已經65歲了,雖然他身無分文,卻下定決心要做出一番事業。
老上校不怕年老,到處推銷他的炸雞秘方,希望有一家餐館能接受他的方法。但是每次聽完桑德斯上校的介紹,十家有九家的餐廳老板都對他的秘方嗤之以鼻。
然而,老上校對於自己鎖定的結果,不是“想要”,而是抱定了“一定要”的決心。在兩年時間裏,他甚至被人拒絕了整整1009次,桑德斯上校卻仍然繼續努力著,沒有放棄。在1010次成功了——終於有餐廳同意用他的炸雞秘方。
老上校一心想要成功,正是這個一定贏的結果心態促使著他積極想辦法獲得成功。優秀的員工一定是對結果負責的員工。他們關注於結果,並想盡一切辦法去獲得結果。他們隻關心結果。日事日清的員工也是一定要樹立在在“日落之前”完成的心態。
這種“不是想贏而是一定贏”的心態,是指對他人的承諾,在限定時間內給出一個結果。它不是交差,而是要完成任務;不是做事,而是要創造價值。一個企業有沒有追求一定贏的精神,工作狀態會截然不同。有結果意識的,會請纓任務、創造任務、分享任務、下達任務、執行任務、完成任務;沒有結果意識的,那就是推卸責任、製造麻煩、扯皮任務、推給上司、拖延時間、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