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學者宣永光曾經說過:“能責己的人,必成功;怨環境的人,必失敗。”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是各不相同的。隻要你留心周圍的人,就會發現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有的人常常遇到好機遇,甜多於苦;有的人則總是遭遇坎坷磨難,苦多於甜。
造成人生幸與不幸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換句話說,人們命運差異的根源,到底是外界的社會,還是我們自身呢?
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很多人都會選擇外部因素。他們認為,人生之所以會有種種不幸的產生,不是因為自己不好,而是因為社會不公。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持有這種認識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不幸,而不幸的降臨反過來又加重了他們對社會的不滿,使他們更加怨天尤人。於是便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蕭明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修理工,從進廠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麼“修理這活太髒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麼“真累呀,我簡直討厭死這份工作了”等。每天,蕭明都是在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中度過。他認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隸一樣賣苦力。因此,蕭明每時每刻都竊視著師傅的眼神與行動,稍有空隙,他便偷懶耍滑,應付手中的工作。
轉眼幾年過去了,當時與蕭明一同進廠的3個工友,各自憑著精湛的手藝,或另謀高就,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獨有蕭明,仍舊在抱怨聲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
抱怨最終的受害者是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有太多人雖然受過很好的教育,並且才華橫溢,但在公司裏卻長期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自我反省,總是懷疑環境,對工作抱怨不休。
工作中時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項任務交代下來後,如果上司不追問,結果十有八九會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級不跟蹤落實,就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反饋;還有的人麵對布置的工作常常隻會睜大眼睛,滿臉狐疑地反問上司:“怎麼布置這樣的工作?我不會做啊!”
抱怨的人很少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不認為主動獨立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卻將訴苦和抱怨視為家常便飯。他們隻知道抱怨,卻不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他們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認真完成工作的基礎上的。他們整天應付工作,不停地抱怨,結果,他們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當然,他們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的業績。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升遷和加薪機會。
在挫折與失敗麵前,在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而不是咄咄逼人地指責別人。因為一旦遇到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會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團隊的其他成員身上,而且還要一遍又一遍地抱怨環境、命運和他人,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常常就在我們的抱怨聲中被一次一次地錯過了,直至事情變得無可救藥,而我們也會在頃刻間被問題擊得粉碎。
人與人之間的天壤之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存在。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並非外在條件的不同,而是自我經營的不同。我們對於任何生活情形,日清員工都必須坦然的接受,多責怪自己,少埋怨環境。隻有潛下心來,你才能把工作做好。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年輕時曾經在一家電器商店當過學徒。同時在這家店裏幫工的還有另外兩個學徒,他們都是同時進入這家商店的。開始時,三人薪水很低,另兩個學徒時常發些牢騷和抱怨,對工作日漸馬虎起來。
鬆下以前從來沒有做過電器方麵的事情,這次到了一家電器商店工作,麵對著那麼多的電子產品,他感到了自己的無知。他每天都比別人晚下班,用這些時間閱讀各種電子產品的說明書;同時其他兩個同事外出休閑的時候,他卻參加了電器修理培訓班。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習電器知識上麵,因為他決心用學習讓自己成為這方麵的行家。而在這種時候,他的兩個同事卻因為這些而嘲笑他。而這一切都無法阻止鬆下先生繼續學習的決心。
終於,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從一個對電器一竅不通的學徒變成了一個能夠給顧客清楚明了地講解電器知識的專家,並且還可以自己動手修理與設計電器。這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店主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對鬆下先生的這種學習精神非常賞識,不久便將他由普通學員變成了正式員工,並且將店裏的很多事情都交給他處理。這為鬆下先生以後的創業打下了極大的基礎。與之相反,他的兩個同事最後的結果卻是,因為一直沒有學識上的進步,最終隻能被商店解雇。
鬆下取得事業的成功與他少埋怨環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著割舍不斷的聯係。“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起一支蠟燭”,這句話是克裏斯托弗斯的座右銘,它也應當成為指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條準則。通過詛咒和抱怨,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黑暗和恐懼仍然存在,而且還會因為人們的逃避和誇大而增加問題解決的難度。相反,由於你開脫自己的責任,改變自己,你就能做到日事日清,日清日高。
嚴格自律,增強自我控製能力
每一個日清員工都應該嚴格自律,增強自我控製能力。在不允許妥協的地方絕不妥協,在不需要借口的時候絕不找借口
聯想有一條規則,開二十幾個人以上的會遲到要罰站一分鍾。這一分鍾是很嚴肅的一分鍾,不這樣的話,會沒法開。有一次他被困在電梯裏,電梯壞了,咚咚敲門,想叫別人去給他請假,但沒找到人,結果還是被罰了站。有一次柳傳誌原來的老領導遲到了,罰站的時候老領導緊張得不得了,一身是汗,柳傳誌本人也一身是汗。柳傳誌對他的老領導說,你先在這兒站一分鍾,今天晚上我到你家裏給你站一分鍾。
正因為柳傳誌能夠嚴格自律,才帶領聯想在競爭激烈的個人PC領域贏得市場。如果每一個員工都具有強烈的紀律意識,在不允許妥協的地方-比如工作進度,比如對工作的態度上等——絕不妥協,絕不找借口,那麼,工作便會因此而有一個嶄新的局麵。
日事日清,就是尊重自己的工作,自覺遵守工作紀律。如果一個人能夠以虔誠的心對待工作,甚至對工作有一種敬畏的態度,他就已經有日事日清的精神。但是,如果不嚴格自律,不自我控製,那就沒有掌握日事日清精神的精髓。
詼諧作家傑克森·布朗比喻得好:“缺少了自律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後,或是原地打轉。”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幾分才華,而且工作量實在不少,卻又看不見太多成果,那麼你很可能缺少自律。
自律的員工充滿工作激情,有些員工習慣於被動地接受和執行任務,自律的員工則以工作績效的最大化為目標,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會主動出手,尋求最佳的解決方式。
自律是一名員工日事日清的立身之本,也是讓自己更加優秀的金鑰匙。如果你想有所作為,那就從自律做起吧。
自我控製在任何時候都是衡量你狀態的一個標準,從你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怎麼生活就可以看出你的自控力。韋伯字典上對自律的解釋是:“……控製自己或是個人的欲望、行動、習慣等。”如果你覺得自己很軟弱,缺少自律、自控力,那麼你也就很可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負麵影響,而當你的職業道德、成熟度、自控力和對自己的認識受到考驗的時候,你也就會失去控製。
大學一畢業,曉菲就順利進入一家外企在中國設立的辦事處,工作並不太忙,公司還派送她去學習報關和相關物流培訓班充電,不菲的薪水,較大的發展空間,令很多同學羨慕不已。
公司不大,人盡其才,曉菲漸漸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銷售助理,輔助銷售人員一些貨運、文檔方麵的工作,可以獨當一麵。總經理有過英國留學背景,很有“紳士風度”,在公司,總倡導大家和諧團結,保持團隊的向心力和穩定性,因此很少對外招聘。曉菲漸漸驕傲起來,對銷售人員乃至部門經理安排的事情,要麼就是有選擇性地做,要麼就忘在腦後,態度甚至有點傲慢。好在曉菲是公司唯一的女性,外表也時尚漂亮,有時跟同事產生矛盾,隻要不關原則,總經理以“男士要有紳士風度,不要跟女孩子計較”為由,讓男同事禮讓曉菲幾分。
幾個月後,曉菲和四個同事一起去參加北京的展會,開展當天,由曉菲負責的好幾個文檔都遺留在家,忘記拿,雖說事後有同事的郵件補救,但也對工作小有耽擱,幾個同事不滿說了她幾句。回公司後,曉菲竟賭氣遞上辭呈,總經理為穩定團隊,挽留了她,曉菲因贏得“勝利”,而得意洋洋。
可沒成想此後,遞辭呈成了曉菲的“殺手鐧”,一有不如意就賭氣辭職,一天,總經理終於在辭職信上簽名準許,看著“弄假成真”,曉菲叫苦不迭。
正如曉菲一樣,一個人失去控製會怎麼樣呢?它會立刻改變氣氛。如果你態度消極,你就不可能在思想和言行上有太高的職業道德感和自我控製力。而積極的態度就會使你具備這些素質。如果你老想著過去,怨天尤人、牢騷滿肚,那麼你就將很難控製自己,你的職業道德不見了,負起責任的決心也消失了。
當你覺得自己很堅強,能夠保持自控力和自律時,你就會在困境中應付自如。為了不拖延,我們需要自我控製。然而有許多才華橫溢、魅力無窮的人沒有自我控製力卻也幾乎達到了頂峰(最高的職位或是成就),這正說明了問題,他們隻是接近於頂峰,卻沒達到頂峰。正是因為他們老是失去控製,所以經常與真正成功的機會擦身而過。
自我控製的本質是自我負責,關鍵詞是“自我”。對任何事情的控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你的自控能力,韋伯字典對自我控製的解釋是“對一個人自身的衝動、感情和欲望施加的控製”。
不是盡力而為,而是全力以赴
不是盡力而為,而是全力以赴,隻有全力以赴才會化被動為主動,才會以強大自信挑戰自我,突破原有的極限,創造奇跡。
“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是兩種工作狀態,“盡力而為”並不以結果為導向,而“全力以赴”則是為了得到一個好結果。我們在工作中選擇“盡力而為”還是“全力以赴”,得到的也將是不同的結果。
曾看過一則故事,感受頗深,記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一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擊中了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拚命地逃生,獵狗在後麵窮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陣子,兔子跑得越來越遠了。獵狗知道實在是追不上了,隻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生氣地說:“你真沒用,連一隻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解釋:“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而兔子帶著傷成功地逃生回家後,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那隻獵狗很凶呀,你又受了傷,是怎麼甩掉它的呢?”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可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回去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地跑,可就沒命了呀!”
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兩個概念: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
什麼是盡力而為?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但不以得到好的結果為向導。什麼是全力以赴?同樣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但卻會激發自己的全部潛能,用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智慧,為了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而前進。
如果你抱著盡力而為的態度,那麼,即使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也認為無所謂,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也隻能差強人意。而如果你抱著全力以赴的心態,則會讓工作中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工作中,我們要全力以赴,而不隻是盡力而為。
很多人都以為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成功與否,隻要盡力而為就行,這也逐漸成了他們掩飾自己失敗的借口。牛根生非常喜歡一句話:沒有任何借口。一個全力以赴的人,不會為任何失敗的可能性尋找開脫的借口,不會為所要達到的目標尋找任何退路,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同一切困難與阻礙誓死搏鬥,因為沒有退路,於是絕處逢生,創造按常理難以想象的突破。盡力而為,最多也許支持一個人80%的潛能,而全力以赴卻可以發揮出一個人120%的潛能。健康的獵狗沒有追上受傷的兔子,是因為獵狗隻是盡力追趕,而兔子雖然受傷但為了逃命全力以赴地奔跑,竟然跑出了超出能力範圍的速度。
為了占領市場,蒙牛人憑借全力以赴的闖勁,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勝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蒙牛選擇的第一個重點市場,不是家門口的首府呼和浩特,也不是附近的首都北京,而是需要輾轉3300公裏才能將貨送達售點的深圳——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在深圳叱吒風雲的經銷商烏日娜,起步時卻不知道“分銷”為何物,但她愣是成長為蒙牛經銷商中的“三大闖將”之一。我們來聽聽她本人在接受《蒙牛內幕》作者張治國采訪時敘述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