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發現”就是成功之門(2)(2 / 3)

(4)預測結果。如果選擇不同,最終會達到怎樣的目標?

最後四個步驟進一步檢測決策人的領導能力:

(5)權衡得失。因為各種目標常常是互相衝突的,需要權衡,如果你要做出決定包含一些未知數或者不斷變化的因素,你還要檢查最後的三個步驟。

(6)不定因素。你需要判斷產生各種不同結果的可能性,估計它們可能引發的後果。

(7)承擔風險。估計你在追求比較好的結果時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

(8)與決定的聯係。在追求你的目標時思想超前一步,你今天的決定對你未來可能做出的其他選擇有多大影響?

管理即決策,決策即創新。

1996年,神奇投資家巴菲特創建“公務飛機公司”,公司營業額以平均35%的速度遞增。盡管客戶需支付固定費用610萬美元/年,超過100小時者,客戶還需另付90萬美元,而他的客戶卻源源不斷。沃倫·巴菲特創造性地推出既能顯現客戶身份,又能提供優質服務的“共享時間製”。

判斷力法則6

要減少失誤率,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打擊率。

巴菲特的持股信心來自於牛頓第四定律:運動增加,回報減少(Returns decrease as motion increases)。他認為進出太頻繁會降低收益,長線持股才能獲大利。這是他的操作風格,為了配合此種風格,選股的標準就比較嚴格。

首先高負債的公司不碰,高風險的金融商品也不碰,沒有穩定收益的公司也不碰,受景氣循環影響很大的公司也不碰。

經過嚴格篩選之後,讓巴菲特看上眼的公司並不多。他寧可放棄許多中短線的強勢股,而去選擇長線穩定收益的個股,這就是“舍小就大”的精神。

他說了一句話:為了減少失誤率,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打擊率。而減少打擊率就要精挑細選,並且不是選出來就馬上進場,還要有耐心等待最佳的進場時機才進場,因此他是放棄很多機會來換取極少數的大機會。

一般人急於把握機會,但高手則是學習放棄機會。《道德經》說:為道日損,為學日益。一般人急於把握機會是“為學日益”,隻有真正的高手才曉得“為道日損”的道理。

其實巴菲特的投資是屬於一種高難度的動作,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他把這些高難度的動作融會貫通,變成“牛頓第四定律”。大家都知道牛頓的力學三大定律,分別是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這些力學原理在股市都派得上用場,但是金融市場因為風險特別高,必須再加上第四定律才算完美。可見巴菲特對於風險的理解已達到相當特殊的境界,並且把風險事先預防,而不是事後止損。事後止損是不得已的消極策略,事先化解風險才能真正保障利潤。

巴菲特的一篇文章曾提到打棒球的故事。打棒球不揮棒可能被三振,股市不揮棒不會被三振,因為本金還在,機會就還在。

棒球的打擊率一般在25%左右,可見失誤率是很高的,為了減少失誤率就必須找到好的打擊區域,而不是碰運氣的盲目揮棒。

要找到好的打擊區域就要先算出其幾率的大小,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幾率。相同的道理,有的股票幾率大,有的股票幾率小,其中風險大的個股,幾率就變小,風險小的股票幾率就變大。從幾率的觀點來評估風險,是一種很客觀、很務實的態度。

一般人對於利潤和風險,都是先評估利潤,再評估風險,可是真正的高手是先評估風險,再評估利潤。此兩種不同的心態,會影響到長、中、短線的心態。

眼光短淺的人看到的隻是眼前的短線利潤,而忽略了未來的中長線風險;有眼光的人士先透視未來的風險,先立於不敗之地,再來追求利潤。

風險和利潤是相輔相生,也是相反相成。最好做到相反相成,不要風險隨著利潤而出現。其中牛頓第四定律就是事先預防風險的定律,它比起一般事後的止損高明得多了,難怪巴菲特的年均報酬率高達30%。

1992年9月,世界貨幣市場被英國貨幣的擠兌風潮所震驚。在交易過程中,合夥人向著名的國際投資商喬治·索羅斯提出,如今可以放手一搏了,但他們要求他下第一注時有節製些。

索羅斯理也不理他們。“如果我們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沒有信心,”他說,“我們就根本不該去做。”他命令手下傾全力投入交易。這一決定賺了1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