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實現人生的價值(1)(1 / 3)

實現自我的階梯

作為內在結構的要素,人不僅具有生理需要,而且也具有心理需要。

但這些需要必須由環境給予最適宜的滿足,才能防止疾病和主觀上的不幸。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一種缺失。

它們可以稱之為基本的需要、生物性的需要,可以把它們比做像對鹽、鈣、維生素D的需要一樣的需要。

因為,被剝奪生活必需品的人,持續地渴望它們的滿足;剝奪它們造成人的疾病和枯萎;在“缺失疾病”期間,它們的滿足能起治療作用;穩定的供應可防止這些疾病;健康的(滿足了的)人不再表現這些缺失。

但是,這些需要是以一種層次和發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後次序彼此關聯起來的。

例如,安全需要是比愛的需要更占優勢、更強烈、更迫切、更生死攸關的需要,而且食物的需要通常比任何的需要都強烈。

此外,所有這些基本需要都可以認為是通向一般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階梯,所有基本需要都可以納入這個階梯之中。

我們如果把這些資料係統地排列起來,那麼,我們就能解決哲學家為之奮鬥了若幹世紀但仍無作用的許多價值的問題。例如,隻有一個人類的終極價值,一個所有人都追求的遙遠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被不同的著作者分別稱之為自我實現、自我現實化、整合、心理健康、個別化、自主性、創造力、生產力的東西。但是,所有這些著作者都一致認為,這個目標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

也就是說,使這個人成為有完美人性的,成為這個人能夠成為的狀態。但實際上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有時這個人自己並不了解這一點。

就某個人本身來說,所有他所知道的隻是:他是極端渴望愛的,而且他認為,如果他獲得了愛,他就會永遠快樂和滿足。他並不清楚,在這個滿足到來之後,他還有追求的目標;他也不清楚,一個基本需要的滿足,就會出現另一“更高級”需要占統治地位的意識。

這個與生活本身同義的、絕對的、最終的價值就是在特定時期內支配他的一種需要,而且也是需要階梯上的其中一種。因此,這些基本需要或基本價值既可以看作目的,又可以看作是達到一個終極目的的手段。

的確,有一個單獨的、終極的價值,或者說人生的目的。然而,我們也有一個有層次的、發展著的、綜合地相互聯係起來的價值體係,這也是確實的客觀情況。

這個需要層次的概念,也對於解決存在和形成之間明顯的對立矛盾是很有用的。確實,人在永恒地追求著終極的人的狀態,但無論如何,這種狀態本身可能是一種不同的形狀和成長。我們仿佛要永遠力求達到終極人的狀態,但這卻是一種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狀態。但有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並不是真理性的,或者說至少這並不是唯一的真理,還有與它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個真理。

由於良好的形成過程,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絕對存在的暫時狀態即高峰體驗的獎賞。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我們經曆了許多高峰體驗,而每一次高峰體驗本身就是絕對的樂事和完美,足以證實人生不需要比它們自身更多的東西了。

這可以說是對這種思想——認為天堂存在於人生道路終點之外的某個地方的反駁。可以這樣說,天堂似乎就在我們日常奮鬥生活的前麵等候著我們,時刻準備讓我們跨進並享受它。一旦我們跨進天堂,我們就能永遠記得它,並且用這種記憶作為我們的能源,在我們自身遭受壓力的時候支撐我們戰勝困難。

還不僅限於此點。從絕對的意義上講,一時一刻的成長本身也意味著有內在獎賞和內在樂趣。如果說它們不是高山式的高峰體驗,至少它們也是丘陵式的體驗,是自我證實的樂趣,是存在的微小瞬間。存在和形成之間並不彼此抵觸和相互排斥。

向預定的目標奮進

我們是被迫發展健康成長的概念以及自我實現傾向的概念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個概念是演繹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假設這樣的概念,人的許多行為就會喪失意義。在科學的原理上,這和我們發現必然有一個早已存在但迄今沒有見過的行星是一樣的,因為隻有它的存在才能解釋其他許多觀察資料的意義。

在這裏,我們可以肯定地斷言,還有一些直接臨床的和人格的證據,以及日益增多的測驗資料支持這個信念。至少可以舉出一種合情合理的、推理的、經驗的實例,證明在人的內部存在著一種向一定方向成長的趨勢或需要,這個方向一般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的健康成長。

或者可以具體地概述為,向自我實現的各個方麵和一切次方麵成長。也就是說,他有一種內部的壓力,指向人格的統一和自發地表現、完全的個別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等等。

人是如此構造的,他堅持向著越來越完美的存在前進,而這也意味著,他堅持向著大多數人願意叫做美好的價值前進,向著安詳、仁慈、英勇、正直、熱愛、無私、善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