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祛除成長的阻礙(5)(3 / 3)

由於認知往往更易引起意識,並因此而導致改動,所以我們最好把無意識的驅力和需要同認知的無意識方式區分開來。初始過程的認知(弗洛伊德),或原始思維(容格),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教育、舞蹈教育或其他非語言的教育方法,大都可以重新恢複。

在一生的早期,這種內部天性很容易消失,但到了成年時期,它雖然“軟弱”卻很少消失。盡管它們是被壓抑的,但是依然無意識地潛伏著。如智力的聲音(這是內部天性的因素,它雖然聲音很低,但總是被聽到,盡管是以被歪曲了的形式,即它有它自己的動力學時必須運用努力,由此可能會有厭倦感。這種力量是“健康意誌”的、成長動力的、自我實現壓力的、以及追求同一性的一個主要方麵。正是它,使得心理治療、教育和自我改進,在原則上成為可能。

但是,隻有一部分通過發現,揭露和承認這個內部核心或自我是原本存在的,隨著年齡增長而成熟起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自我創造。對於個體來說,一生是一個繼續不斷的選擇係列,其中,選擇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已形成的個人存在(包括他自己的目標,他的性格,他的責任感,他的自我力量或“意誌力”等)。我們不能再認為人是“完全被決定的”

,在這個短語裏包含“僅僅由外在於人的力量決定”的意思。個人,在他是一個真正的人的範圍內,是他自己的主要決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每一個人都是“他自己的投射”,並且自己創造自己。

健康成長的自我實現

達到健康和自我實現主要通過基本需要的滿足而不是基本需要的受挫,這些結論與“承認”自我、命運、個人呼喚是並列的。這個結論與認為壓製的社會製度、懷疑、控製、管轄是必要的,以及認為在人的深處有基本的、本能的邪惡,形成鮮明對比。子宮內的生命是完全滿足和無挫折的。禁欲主義、自我克製、有意抵製機體的需要,往往會造成一種削弱的、發育不全的或殘缺的有機體,達到自我實現的人,隻是為數極少的、特別堅強的個體。

把基本需要的滿足經常理解為意味著物、東西、財產、金錢、衣服、汽車等等,這是一種常見的錯誤理解。但是,這些東西本身並不能滿足那些在身體需要滿足以後出現的基本需要,這些需要是:保護、安全感,相屬關係,如在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集團、一個班組之中的友誼、感情和愛,敬重、讚許、尊嚴、自尊,適合於一個人天賦和智能的最完美發展的、自我實現的自由。這些基本需要似乎是相當簡單的,而且無論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都已有少數人能夠看出它們的意義。由於最低等和最緊迫的需要是物質的,例如食物、庇護所、衣服等等,所以他們就傾向於把這一點擴充為主要是實利主義的心理動機,而忘記了還有更高級的、非物質的那些需要,也是“基本的”需要。

但我們不能忽略同樣的危險性來源於完全的沒有挫折、痛苦或危險。一個人必須獲得挫折耐受力才能成為堅強的人,必須學會把物質現實理解為對於人的願望在本質上是中立的,必須懂得熱愛他人像熱愛自己一樣,享受他人需要滿足的樂趣像享受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一樣不是隻把別人當作手段)。有安全、愛和尊重需要的滿足作基礎的兒童,可以從適度的挫折中得到鍛煉,並且由此變得更加堅強。如果要求他們的負擔超過他們所能忍受的程度,從而使他們被壓倒,那麼,我們就把這叫做創傷性的,並且認為它們是危險的而不是有益的。

我們了解物質世界、動物和其他人的本性是通過它們或他們對我們的頑強阻撓,從而也就學會了區分希望和現實(哪些事物有希望成為現實,哪些事物以完全無視我們希望的方式在繼續進行),因此才有可能在世界上生存下去,並在必要時去適應生活。

而我們了解和擴展我們自己的實力和局限,則是通過我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和苦難,並麵對失敗。在偉大的鬥爭中可以有巨大的享受,這個享受能夠取代畏懼。此外,這也是抵達健康的自重的最好途徑,自重不僅建立在別人的讚許上,而且也建立在實際的成就和成功,以及隨之而來的現實主義的自信上。

溺愛就是說兒童沒有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由父母來代替取得他們需要的滿足。溺愛傾向於把兒童嬰兒化,阻礙他的力量、意誌、自我堅持的發展。在溺愛的一種形式中,可以教會兒童利用別人而不是尊重別人。在溺愛的另一種形式中,包含著對兒童自己的力量和選擇缺乏信任和尊重,這在本質上是恩賜和蔑視,而這可能促使兒童形成自卑的感覺。

為了有可能達到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有必要認識到,智能和器官係統極力要活動、表現自己和得到使用與鍛練;也必須認識到,這樣的使用是愉快的,而不用則容易導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