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祛除成長的阻礙(5)(2 / 3)

可以把這一人性觀描繪為一種完整的、單一的、廣泛的心理學體係,盡管其中的許多方麵都是作為對抗現在通行的、兩大內容最廣泛的心理學的局限性(從人性的哲學看的反作用出現的,這兩種心理學就是行為主義(或聯想主義)和傳統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不過,想給這個新心理學正式命名卻還不很容易,並且為時尚早。一些人已經隨著哥爾德斯坦把它稱為“機體”心理學。薩蒂奇和其他人則稱它為自我心理學或人本主義心理學。

幾乎所有人都有一種內部天性,它是個人本質的、似本能的、獨特的、天生的,而且帶有明顯的遺傳性,它們有一種強烈的頑固性。

在這裏談遺傳的、體質的和早期獲得的個體自我的根基是有意義的,盡管這種自我的生理決定性隻是一部分,而且描述起來如此複雜。在任何情況下,這種個體自我的根基,都是“原始材料”,而不是最終產品,它將接受他本人,其他對他有意義的人,以及他的環境等等的反應作用。

這種本質的內部天性中包含的有: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智能、天資、解剖的資質、生理或氣質的平衡、出生前的或出生時的損傷、以及新生兒的創傷等。這種內部的核心,以自然傾向、興趣或內部傾向表現它自己。不管是防禦的和獲取的機製、“生活的樣式”、還是其他性格上的特性,一切在一生最初幾年中形成的東西,都應當包括在這一問題中。這些原始的材料,當同外部世界接觸、並與外部世界交往的時候,就非常迅速地開始成長為自我。

這種內部天性有生活曆史,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因為它們不是最終實現物,而是一些潛能。它們大都是(但非全部是)由於自身外部的決定因素(文化、家庭、環境、學習等等)的作用而實現、成型或窒息的。在一生的早期,這些無目標的衝動和傾向,就通過疏通作用和對象(“情操”)聯係起來,但也通過任意學會的聯想形成這樣的聯結。

雖然這種內部核心是似本能的,有生理基礎,但它們又表現出某種意義上的軟弱無力。

它們很容易被戰勝、抑製和操控,甚至可能永久地被消滅。人不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強有力的、清晰的內部呼聲的本能,這些內部呼聲明確地告訴他們,於何時、何地、怎樣以及同誰一起去幹什麼。我們留下的一切全都是本能的殘餘。另外,它們是軟弱、微薄和纖細的,很容易被學習、文化的期望、被畏懼、被反對等等所湮沒。分辨它們是困難的和複雜的。真正的自我,知道或真正需要的或不需要的,什麼東西是適合的,什麼東西是不適合的等等。

在這些衝動聲音的強度上,表現出巨大的個別差異。

在這些的內部天性中,有的是人類共有的特性(種族範圍),而有的是個體獨有的特性個性範圍)。愛的需要成為每一個人的特性是天生的(雖然在一定環境之中,後來它可能消失。然而,音樂天賦給予很少的人,並且這些人在風格上彼此又有顯著不同,例如,莫紮特和德彪西。

從“科學”的真正意義上去客觀地研究這種內部天性,並揭示其本來麵目,再配合內部觀察和心理治療,二者相輔相成。一個展開的人本主義的科學體係,必須包括這些依據經驗的技術。

這種深蘊的內部天性的許多方麵,或者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樣,被主動壓抑了,因為它們是可怕的、不被認可的、自我疏忽的,或者是“已被忘記了”(忽視了、不用了、未語言化的或抑製的),正如沙赫特所描述的那樣。

因此,許多深蘊的內部天性是無意識的。這不僅對衝動(驅力、本能、需要)來說可能是確實的。而且對於智能、情緒、判斷、態度、分辨力、知覺等等,也可能是確實的。主動地壓抑,要求努力和花費精力。有許多主動保持無意識的特殊方法,諸如否認、投射、反作用造作等等。然而,壓抑不能扼殺那些被壓抑的東西。這些被壓抑的特性,仍然作為思想、行動的主動決定因素繼續存在。

在人生的早期,似乎主動地壓抑和被動地壓抑大多都是作為對於父母和文化的一種反抗。

根據一些臨床事實,壓抑在幼兒或青少年身上更多地表現為心靈內、文化上的原因,即出自某種恐懼,如怕被他自身的衝動湮沒,怕自己完全崩潰、“瓦解”、破裂,等等。這一點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即兒童可以自發形成對他自身衝動的畏懼態度和拒絕態度,並且以後可能為保衛他自己而以各種方式反對這些衝動。如果這是確實的,那麼,社會的要求就不是唯一的壓製力量。可能也有心靈內的壓抑和控製力量,這些我們可以稱之為“固有的、對立的精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