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祛除成長的阻礙(6)(1 / 3)

強壯的人喜歡運用他們的肌肉,而且確實也運用了它們,以便“感覺良好”並得到自我和諧的、成功的和自由活動的感覺(自發性),這些是健康成長和心理健康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麵。對於智力、對於子宮、眼睛、愛的能力來說,也同樣如此。能力一直在呼喊,而且隻有它們被很好地運用時,才會停止呼喊。這就是說,智能也是需要。使用我們的智能,這不僅是樂趣,而且對成長來說也是必要的。不使用的技能、智能和器官,可能成為疾病的中心,不然就衰退或消失,從而使整個機體遭受削弱。

心理學家是從這樣的假設出發的:就他的目的看有兩種世界、兩類現實,自然的世界和心靈的世界,強大的事實世界和意願、希望、畏懼和情緒的世界,那個按照非心靈法則運行的世界和那個按照心靈規則運行的世界。除特殊情況以外,這種區分不是很明確的,毫無疑問,幻想、夢和自由聯想是合乎法則的,然而這完全不同於合乎邏輯的法則。這個假設並不否定兩種世界是有聯係的,甚至也不否定二者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

盡管心理學家一直傾向於承認這一假設為不能解決的哲學問題,但他們中的多數或絕大多數還是以它作為行動的依據。任何治療學家必須這樣設想,否則他就進行不下去。這是心理學家回避哲學困難和活動的典型,“仿佛”某種假設就是確實的了,即使它還未能得到證實。例如,“責任心”、“意誌力”等的通用假設就是這樣。健康的問題之一就是要有同時在這兩個世界之中生活的能力。

從動機的觀點看,不成熟可以作為按照缺失需要的層次來滿足缺失需要的過程來同成熟相對比。成熟或自我實現,從這個觀點來看,意味著超越了缺失需要。於是,這種成熟狀態就可以描述為超動機的或非動機的(如果缺失被看作是唯一動機的話)。也可以把成熟描述為自我實現的、存在的、表現的而不是獲得的。這種存在的而不是希望的狀態,被認為是自我的性質、成為“純真的”、成為一個人、成為完美人性的同義語。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形成過程,與一個人的存在顯然有區別。

通過認知能力或懷感能力的方式,也能把成熟與不成熟區分開來。不成熟認知和成熟認知,已由維納和皮亞傑極好地描述過了。現在我們可以在缺失認知和存在認知之間增加另一區別。缺失認知可以定義為是從基本需要或缺失需要、以及它們的滿足和受挫觀點組織起來的那種認知。

也就是說,缺失認知可以稱之為利已認知,在這種認知中,世界被編進我們自己需要的滿足組和受挫組,世界的其他特點被忽視或被掩蓋了。對象的認知,按著對象真實的自我和它自身的存在,不涉及它需要滿足或挫折的性質,即基本上沒有涉及對象對於觀察者的價值,或它在他身上的作用,這樣的對象認知,可以叫做存在認知(或超越自我的、或非利己的、或客觀的認知)。和成熟並行的事物並非說就是完善的(兒童也能以忘我的方式進行認知),但是,一般來說,隨著日益成熟的個性或個人同一性的穩固(或一個人自己內部本性的認可),存在認知變得更容易和更經常了,這多半是確實的(即使缺失認知對於一切人、包括成熟的人來說,是生活在世界上所必需的主要工具,上述觀點也是確實的)。

知覺如果想達到更真實的程度,就必須在覺察對象真實的、內在的或固有的完整性質的意義上達到無欲望和無畏懼的程度。因此,客觀的目標和任何現實的真實的描述,都受到心理健康的促進或抑製。神經病、精神病和成長的受阻,從這個觀點來看,全都同樣是攪亂了知覺、學習、記憶、注意和思維的認知上的毛病。

更好地了解高級和低級的愛是認知所帶來的一個副產品。可以在缺失認知和存在認知、缺失動機和存在動機大致相同的基礎上,將缺失的愛同存在的愛區別開來。同別人沒有完美良好關係的人,尤其是兒童,就可能是沒有存在的愛。存在的愛和它蘊含的道教信任態度一起,對於教育是特別需要的。對於我們同自然界的關係來說,這也是真實的,即我們可能按照自然界的實際情況對待它,我們不妨以這樣的態度看待自然界,好象它的存在隻是為了我們的目的。

必須指出,內心世界和人際關係有顯著區別。我們一直在大量論述自我,而沒有涉及人們之間以及或大或小的團體內部的關係。我論述過的那個一般人類的歸屬性需要,包括對於社會生活、相互依賴、親屬、夥伴關係和兄弟情誼的需要。在辛那儂、依薩倫型(兩種以促進心理健康和改善人際關係為宗旨的群眾性學術組織)教育、嗜酒者互戒協會、訓練組和交朋友小組,以及許多更小的經由兄弟情誼的自助組中,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最基本的方麵,我們是社會的動物。當然,最終,堅強的人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超越團體。然而,必須認清,這種力量也是依靠他的團體才在他身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