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注重成長的修養(4)(3 / 3)

悲觀者對不幸的這種習慣性的消極反應方式,反映了錯誤的和不合邏輯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帶來許多的情緒問題,其中包括抑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用正確的信念代替錯誤的信念,以確立新的思考和反應模式。例如,悲觀者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解釋風格”,學會像樂觀者那樣去思考和感覺,“解釋風格”是悲觀者習慣性地向他們自己解釋事情為什麼發生的方式。你的解釋風格反映了你對自己和世界的基本信念——它體現了你的生活哲學。你是一個可尊敬的、有價值的人,還是一個一錢不值的人?你能完善你自己並提高你生活的質量,還是你對有意義的改變無能為力?你的解釋風格反映了“你心目中的世界”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隨著你對自己不斷地重複音信——這也反映了你的解釋風格——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你就會建立塑造你人格的思考和感覺的模式。

例如,假定你剛知道兩周後你將失去你的工作,你對就業的前景感到很渺茫,每個人麵對此種情況都會有這種心理體驗。雖然同樣的事情可能既會降臨到悲觀者的頭上,也會降臨到樂觀者的頭上,但他們對此所作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從中反映了他們不同的解釋風格。

讓我們來作一個比較:

(1)個人化:正如這些陳述所反映的,悲觀者傾向於指責降臨在他們身上的不幸,從而導致削弱自尊心,他們的結論是他們毫無價值,才能平庸,不值得人們去愛。相反,樂觀者清楚地看到了外部的環境在其不幸中的作用,他們能夠客觀地評價他們自己的力量和失敗,樂觀地麵向未來,更好地完善自己,這樣使他們的自尊心比那些不斷責備自己的人更強。

當好事來臨時,情況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悲觀者習慣地把榮譽和讚揚送給外部的環境和人們,而樂觀者則傾向於認為這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自己應受到讚揚。

(2)永久:正如上麵所陳述的所表現的,悲觀者傾向於把不幸看成是永久的、一係列消極的事情,它們總要發生,並毀滅他們的幸福。相反,樂觀者則傾向於把不幸看成是暫時的,把消極的事情看成是他們能克服和戰勝的暫時的挫折。從積極的事情來看情況也恰恰是相反的:悲觀者傾向於把成功和幸福看成是暫時的,而樂觀者則堅信這樣的成功和幸福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3)滲透:最後,正如上述陳述所反映的,悲觀者認為,不幸的事情會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所有方麵,表明他們的生活是一場失敗。相反,樂觀者認為,消極的事情是特定的和孤立的,與生活的其它方麵沒有什麼聯係。在積極的事情方麵,兩者恰恰也是相反的:悲觀者認為他們的成功僅限於那一件事上,而樂觀者則把成功看成是他們生活獲得全麵成功的標誌。

在生活的每個方麵——學習、工作、運動、健康,甚至是長壽——樂觀者都比悲觀者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就像才能和動機在取得成功方麵是非常重要的一樣,樂觀可以被看成是繼才能和動機之後第三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你麵對逆境時,不能給自己說泄氣的話,這是很重要的樂觀技能,它能使你學會一係列新的認識的技能和態度,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重塑你對世界的看法。這種新的看法會使你獲得解放,給你進行真正的自由選擇的力量,這種選擇能反映你最真實的和真正的自我。當你學會了這些積極的思考技能時,你也能把它們傳授給你的孩子和你生活中其他的人。

你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你努力要實現的幸福生活是什麼?

幸福生活不像美德、滿足、離世或愉快一樣是一種固定的狀態;也不是像得到調整、實行和實現這類的目標狀態;也不像是驅動力或減少緊張那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相反,幸福生活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

但是,是什麼方向呢?根據羅傑斯的觀點,“構成幸福生活的方向是當心理自由能指向任何方向時,由全部的有機體所選擇的東西”。換句話說,幸福生活的核心就是通過真正的自由選擇來創造你自己,把自己從外部的和內在的強製力中解放出來。當你過著這樣的生活時,你就可以在你生活的每個方麵都發揮出你的潛能,就能夠完全地向你自己敞開心扉,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體驗自己內心的力量。你就不僅能較清楚地意識到像恐懼、失望和痛苦等這樣的情感,並坦然地接受它們,而且也能體驗到勇氣、體貼和尊敬這樣的情感。你就能完全基於自己的體驗生活,而不是通過防禦和否認而把它們都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