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注重成長的修養(2)(1 / 3)

傳統的科學哲學作為道德上中立、價值上中立、脫離價值的哲學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是極端危險的。它不僅是非道德的;也可能是反道德的。它可能把我們置於極危險的境地。所以,科學隻能來自人和人的激情與利益中產生,這也是波蘭尼所說的。科學自身應該是一部倫理學法規,如布羅諾夫斯基所說的,因為,假如你承認真理的固有價值,那麼,所有各種後果都能由於我們自己為這一固有價值服務而產生。

再附加一條作為第三個論點:科學能尋求價值,並能在人性自身中揭示這些價值。

實際上,科學已經這樣做了,至少已達到一定水平,這一說法似乎有了一些道理,盡管還沒有適當的和最後的證實。

現在已經可以利用技術找出什麼東西是對人種有益的,即什麼是人的內在價值。幾種不同的操作曾被用來指明這些在人性內部建成的價值是什麼。這既是就生存價值的意義說的,也是就成長價值的意義說的。成長價值指能使人更健康,更聰明,更有德性,更幸福,更完滿實現自身潛能的那些價值。

人們都知道這些所謂的生物學家研究工作方案的可能性,他們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一項是研究心理健康和軀體健康之間的反饋。大多數精神病學家和許多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現在已經開始設想幾乎所有疾病,甚至無一例外,都能稱為心身疾病或機體疾病。

那就是說,假如一個人追索任何軀體病的起因達到足夠的深遠程度,他將不可名狀地發現心理內部的、個人內部的和社會性的變量也成為有關的決定因素,但這絕不是要使肺結核或骨折弄得神乎其神。通過它可以發現,貧困也是一個影響肺結核研究結果的因素。無獨有偶,鄧巴爾在研究關於骨折的醫療效果時,也驚奇地發現其中有心理因素在內。

作為這一研究的一個結果,我們現在對於易出事故的個性已經非常有經驗了,於是,甚至一次骨折也是心身的和“社會軀體的”,假如我們可以仿造後一個詞的話。

所有這些都在說,甚至傳統的生物學家或醫師或醫學研究者,在力求減輕人類痛苦、苦難、疾病時,最好也能對他所研究的疾患采取更多的整體論看法,比他以前更注意心理的和社會的決定因素。例如,今天已有足夠的論據指出,進攻癌症的富有成果的廣闊係譜也應該包括所說的“心身因素”。

換一種說法,精神病學療法能去除疾病,使其心理健康,並可以使生活得以延長且質量更高。

不僅低級需要的剝奪可能引起疾病——在傳統意義上稱為“缺失症”的疾病,而且這對於超越性病態的那些問題也適用,這裏指的是已被稱之為精神的、哲學的或存在主義的那些不適或失調,這些也可能不得不稱為缺失症。

簡單地說,某些人類疾病和缺失症可由從屬關係、愛、尊敬、安全和保障等基本需要的不同滿足而引發。總體來看,這可以稱為神經症和精神病。然而,基本需要滿足的人和自我實現的人,具有真、善、美、公正、秩序、法律觀念、統一性等超越性動機的人,也可能在超越性動機的水平上受到剝奪。缺乏超越性動機的滿足,或缺乏這些價值,能引起一般的和特殊的超越性病態。它們同壞血病、糙皮病、愛的饑餓等一樣,都歸屬於一個連續係統。

此外,傳統上證明需要的方式,如對維生素、礦物質、基本的氨基酸等等需要的證明,一直是首先正視某一不知起因的疾病,然後再尋找病源。也就是說,假如某物的被剝奪能引起疾病,它就被認為是一種需要。本著最終目的相同的原則,基本需要和超越需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生物性需要,也就是說它們的不適應引起肌體的不適。

這一論據已經充分證明,這些需要是和人類機體自己的基本結構有關聯的,有某種遺傳基礎蘊含在內,雖然這可能是很微弱的。但是它也使我們堅信不疑,終有一天生物化學的、神經學的、內分泌學的基質或軀體裝置的發現能在生物學水平上說明這些需要和這些不適。

優化人性使之豐滿

存在的特征也就是存在的價值,可以類比為人性豐滿者的特征,存在的特征體現在存在的價值上,就如同一切理想心理治療(道家的不幹預)的長遠目標;理想人本主義教育的長遠目標;某些類型的宗教的長遠目標和表現;理想的良好社會和理想的良好環境的特征。

真:誠實,真實,坦率,本份,豐富,本質,應該,美,善良,潔淨和未摻假的完全。

善:性本善,形態勻稱,活潑,單純,廣泛,完整,完善,完全,獨一無二,誠實。

完整:統一,整合,傾向單一,相互聯結,單純,組織,結構,秩序,不分離,協同,同法則和相結合的傾向。

二歧超越:承認,堅決,二歧,兩極,矛盾,矛盾的整合或超越,協同,即對立轉化為統一,敵對者轉化為相互合作或相互鼓勵的夥伴。

活潑:過程,生機盎然,自發,自我調整,充分運轉,改變著又保持原樣,表現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