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是北方大國,擅長騎兵作戰。而眾所周知,騎兵無論是在行軍速度,爆發力還是戰鬥力上都遠勝於步兵。而蜀國為劉備一手建立,於北方流離輾轉之後在荊州安家,後來入蜀所帶一幹家底都是荊州軍,後又得蜀漢軍隊,劉備卒後,此基礎上諸葛亮又編製南中軍。但是蜀國始終都是以步兵為主,在前期關羽可以用荊州水軍取得優勢。但是等到東吳偷襲荊州之後,蜀國與曹魏作戰再無水軍優勢,便隻好竭盡心機彌補步兵之劣。
《先主傳》載“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阪。長阪一戰,劉備仁義之心,率領十餘萬百姓避難。而曹魏數千精騎淫威之下,劉備軍隊自顧不暇,再加上一群百姓在旁邊礙手礙腳,導致士兵行動不便,曹魏虎豹騎大肆衝鋒使得劉備軍潰敗。劉備隻好率領數十騎兵逃亡,丟妻棄兒,狼狽不堪。
而後劉備從孫權處借調周瑜程普三萬水軍,指揮五萬孫劉聯軍於赤壁大敗曹操。再後來荊州戰場劉備定四郡,圍江陵,迅速平定荊州,這是利用水軍之利,和北方軍隊不適江南作戰之顧。
之後劉備集團與曹魏先後在漢中,襄樊來了兩次大碰撞,都是以劉備勝利告終。劉備早年在北方顛沛流離,屢戰屢敗,而今突然翻身,公雞變鳳凰,把昔日威風凜凜的曹丞相打得狼狽不堪,其中自有其原因。
一) 運用地利
代表人物:關羽,張飛,黃忠
漢中之戰前期,劉備軍團是頻頻吃虧的。《先主傳》載“分遣將軍吳蘭、雷同等入武都,皆為曹公所沒。”吳蘭雷同吃癟之後,陳式又為徐晃所破。《徐晃傳》載:“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征破之。”漢中戰事頻頻不利,後勤也逐漸吃緊。如此情景,眼見昔日兵敗長阪之景不免再次上演。劉備隻好打上兩張王牌,張飛、黃忠。
蜀中軍隊疲敝已久,絕非曹操精銳騎兵對手。荊州軍實力稍強,但拿來對付夏侯淵,張合徐晃等一套豪華陣容還稍嫌不足。此前南郡雖勝,那是劉備周瑜合兩家之力,圍攻曹仁孤軍,尚且一年不下,周郎落個箭殤,順便附送曹仁“天人”稱號一個。此回曹魏漢中一戰盡出精銳,單論數量也決不在蜀漢之下,倘若不想出一個克製之法,以此前麵對曹魏鐵騎的表現這回也是必敗無疑。而回想以前魏蜀交戰,赤壁逞水軍之利,南郡倚數量之優,此番皆不可取。唯獨南郡之戰中的一個插曲值得一觀——二爺絕北道。
《李通傳》載“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通道得病薨,時年四十二。”此番曹魏為救南郡曹仁,派出李通外加一幹“諸將”,末了曹仁卻沒得到一股援軍。劉備大軍屯在南郡,關羽所領無非一支偏師,竟然將曹魏一幹援軍拒之門外,一直到李通掛掉,曹仁退走,此番結果,對於曹劉交戰,不是後無來者,卻已經是前無古人。除了二爺太過生猛之外,筆者大膽猜測,此番蜀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地利。首先“絕北道”,必須是斷絕,隔絕。也就是說,關羽要把曹魏援軍到達南郡的道路封死。那麼兵力所限,關羽不可能把所有道路堵死,他必須選一條通往南郡獨一無二的道路,而且這個道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夠窄。因為隻有道路較窄,關羽才有足夠的把握擋住曹魏的援軍。而我們再看一下李通傳中的記載“(通)下馬拔鹿角入圍”。連主帥李通都親自下馬,可見曹魏的騎兵在這場戰爭中完全沒有施展開,否則的話,二爺再怎麼生猛,又怎能堵住北道使得曹魏沒有一支軍隊通過。可見絕北道一戰,關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地利,這才得以困住曹魏騎兵,封堵北道一直到南郡會戰結束。
而劉備打漢中之戰,雖然關羽不在跟前,但是絕北道一戰卻絕對值得借鑒。在吳蘭覆滅之前,張飛就曾經利用地利大破張合。《張飛傳》載“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這一戰張飛可算利用地利到達了極致。他自知如果硬拚,自己的軍隊無法擋住騎兵。但是他選擇了一條狹小的山路,這條山路狹小到“前後不得相救”的程度。甚至在張合兵敗以後,逃跑的方式竟然是丟棄馬匹,徒步下山。可見在這條狹窄山道上,馬匹對於士兵來說完全是一個累贅,張飛最大程度的利用地利限製了張合騎兵的發揮,至此,蜀漢已經基本掌握了對抗曹魏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地利。
劉備乘勝追擊,派遣黃忠與夏侯淵展開了決戰。《黃忠傳》載“淵眾甚精,忠摧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穀,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黃忠傳側重於描寫黃忠的個人秀,因此沒有記載這場戰爭的地形。但其實從其它史料可以知道,這一場仗黃忠也是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