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互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 / 3)

第九章互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第二節哪些朋友與你互補

性格不同的朋友是互補者

任何人都不是完整的,他的朋友是他的其餘部分。

——弗斯特

性格也可以互相“傳染”

相互熟識的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久了,性格會變得相像,這是因為性格可以互相“傳染”的緣故。

章懷是個溫和、木訥、隨和的男孩子,念書的時候,班上的同學無論男女都很喜歡他。

畢業、服役、就業、結婚,章懷和很多男孩子並沒什麼不同。可是參加同學會時,很多同學發現章懷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話多了,而且話中常帶批判,批判社會人物,也批判在座同學的話語,充滿了尖酸之氣。

為什麼會這樣?很多同學感到不解。

又過了一年,章懷帶著太太參加同學會,同學們才發現,章懷夫妻倆的談話,語調幾乎完全一樣。

同學們這才恍然大悟:章懷的尖酸和好批判並不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之所以有如此的改變,是受到他太太的影響!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基本上是互相鬥爭,也互相適應的。就性格來說,不同性格的人對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價值評判,在一事之是非未明之前,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此事,於是會產生辯論、爭執;若事仍未能明,則會發生一種現象——性格較強勢的人會影響較弱勢的人,使之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性格相對弱勢的人也會因為對方的無形壓力而無力繼續堅持,於是采取一種妥協的姿態。在工作場合、會議場合,這種情形很常見。雖然這並不代表性格強勢的人的主張都是對的,卻說明了性格弱勢的人在性格強勢的人麵前一種自然的反應,這種反應,其實也就是人在強弱對峙中自我調適,以求得“生存”的本能。

這就是強勢性格“吞食”弱勢性格,改造弱勢性格!

性格不同的朋友是互補者

正由於性格可以互相傳染,所以性格不同的朋友可以成為互補者。

比如異性朋友之間就是這樣,各有自己的長處,又有自己的短處。異性朋友互相交往,往往可以取長補短,使自己辦事更完滿,考慮問題更周密。但是在交往中雙方都要冷靜,保持理智的互補。

李雪是文科班的女班長,她要強、上進,但處理事情總是思前慮後,難以迅速決斷。班裏有個男同學馮班是生活委員,爽快、果敢、雷厲風行,在許多關鍵時刻,常常為她解決疑難。但是他常常因毛躁而招致一些抱怨,而女班長的細心謹慎又彌補了他的缺憾。

這兩位同學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配合的互補關係,這種互補關係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就可以幫助人們取得事業的成功。

1953年3月7日,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裏克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終於將他們想像中的美麗無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

DNA結構的發現是科學史上最傳奇的“章節”之一,沃森和克裏克也因此打造了科學合作史上的“完美雙璧”。

盡管沃森和克裏克是相異的一對,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之間默契的配合,他倆正像DNA鏈中的互補堿基一樣。

他們的性格並不相同,沃森的發散思維獨步天下,經常能有異想天開的創舉,對他來講,沒有思維和科學的框架,天馬行空一樣,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而克裏克正好相反,以嚴謹的邏輯推理著稱,沒有用嚴密的推理得出的結論,是不會被他認可的。

但是,他們確實是互補的一對。沃森的突發奇想,經過克裏克的嚴密論證,造就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問世。假設他們分開來研究,就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

可見,“性格互補”也可以成為事業進步的一種助力。能擁有一位性格不同的互補者朋友,是一件幸運的事。

交往也要因“性格”而異

我們應該看到,互補者朋友與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麵,自然有許多地方跟自己不一樣。當我們看到了別人與自己不同之處以後,不要覺得這也不順眼,那也看不慣,更不要討厭和嫌棄朋友。

我們要承認差別。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會強求對方處處和自己一樣,就可能接納相互間性格上的差別。

首先,我們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

性格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不同,我們要學會在不同之中發現共同之處。比如,你若是一個性格平和的人,你給小M提意見,可能言辭不那麼激烈,語氣也比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個性格剛直而倔強的同事,他給小M提意見,可能單刀直入,語言尖銳,甚至可能轉而批評你,說你給別人提意見轉彎抹角,是鈍刀子割肉。這時候,如果你隻看到那個直率的同事開展批評的態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樣,覺得他太魯莽,太不講情麵,你可能就會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來。如果你除了看到你們兩人提意見時的方式不同以外,還看到他和你也一樣,也是出於一片好心,真心幫助同事,這樣,你可能就不會覺得他粗魯無情,而覺得他有難得的古道熱腸,同時也不會計較他對你的批評。我們要是多看別人和自己之間的共同點,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其次,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別人。

我們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你如果對一個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離。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時代,家庭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和經曆、遭遇有關。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性格時,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這樣,你可能就會理解他、包容他、幫助他,慢慢地,你們相互間就會增進了解,甚至還可能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