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規則: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很重要,但我們對死亡的了解卻微不足道,所以,思考死亡是一場有意義的徒勞。
注釋生命,正視對死亡的恐懼
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黎巴嫩作家紀伯倫。
“我們對死亡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我們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們擁有的東西;我們害怕失去妻子或丈夫、孩子或朋友;我們害怕失去我們學習和積累的事物。如果我們能夠看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不會害怕死亡了,不是嗎?
“所以我們發明了死亡和來世的理論。事實上,死亡就是結束,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麵對這個事實。由於我們不想離開熟知的事物,因此對已知事物的執著在我們心中製造了恐懼,而並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的恐懼。因為未知的世界不是已知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但是這個充滿已知事物的心智卻告訴自己說:‘我要結束了。’所以死亡才令人那麼恐懼。
“但是如果你能活在每一個刹那而不去擔憂未來,如果你能不考慮明天而活(這並不代表今朝有酒今朝醉),如果你能察覺你的心是如何被已知的事物占據,然後把這些知見丟開,把它完全丟開,你會發現驚人的事情開始產生。”這是克裏希那穆提關於正視死亡的一段論述。
有一個人每天他都要去醫院門口看訃告,看看誰又被貼出來了。然後,他記下逝者的名字,將訃告抄寫在小本子上。醫院,是通往死亡的平台,隔三差五,總有人要離開這個世界。有時,一天會送走好幾個。
看見他抄寫訃告,人們就把他當成一個很怪異的人,誤以為他有收藏癖,專門收藏訃告。
人們哪裏知道,他是個身患絕症的人,死神已經向他招手了,他幾乎可以聽見黃泉路上的潺潺流水聲了。
他不想死,每一個有生命的人,都不想死。他也曾經自暴自棄,想一頭撞死在牆上。死亡的方法有許多種,也許是出於膽怯,他沒有選擇自盡,而是硬撐著活下來了。活一天算一天吧——他這麼想。這是個很簡單的想法,有時,簡單勝於複雜。簡單,可以讓人看見另一道風景。
忽然有一天,他在醫院門口看見了訃告。過去,他從未留意過醫院門口的訃告。而這一次,訃告磁石般地將他吸引了。訃告上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道閃電劃過腦際,燃亮了他心中的那片死海。
於是,他每天都到醫院門口看訃告,看誰又被貼出來了。一個又一個名字,有些是他很熟悉的:熟悉他們的音容笑貌,熟悉他們的家庭子女。於是,他開始一筆一畫地抄寫訃告。日積月累,他抄寫了厚厚的一個本子。有這麼多人,在前麵走了,自己對死亡,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訃告上那些沉痛的詞語感染著他,燃燒著他。燃燒過後,他的內心反倒平靜下來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名字真的被加上了黑框,真的被寫到訃告上了,應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醫院門口,人們腳步匆匆,誰會在意一粒灰塵融入大海呢?生來死去,醫院不過是一條現實中的通道。
閑下來的時候,他開始整理那些訃告了。他將每一條訃告整理成文辭精美的散文。他歌頌死者,超度死亡,心裏沒有一絲倦怠和雜念。
他有一個樸實的想法,寫夠99個人,然後就停筆,將第100個的位置留給自己。雖然,他不知道,有誰會把他當做第100個逝者來寫,但他相信,會有人來做這件事情。他的心真的很平靜,有99個人,在另一個世界等著自己,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第100個死亡的人,他希望是自己。
死亡,對他來說,已經無所謂了,真的無所謂了。隻要上帝來召喚,說去就去了。
可是,上帝一直沒有露麵。
後來,有一天,他打算給自己寫的那些文章編號,排查一下自己的寫作數量。讓他吃驚的是,他寫的文章早已經超過100篇了。也就是說,他神不知鬼不覺地與死亡擦肩而過!
第100個逝者,不是自己!
他喜出望外!他淚流滿麵!
醫生不相信這個奇跡,醫生說:“如果真是這樣,我直接給每個絕症患者開具《死亡通知書》好了,讓患者與死神零距離接觸!”
他沒有和醫生爭辯,每天,他依然跑到醫院門口,抄寫訃告,然後,回家整理成文章。
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懼怕死亡到歌頌死亡、讚美死亡,是因為他看清了死亡並不可怕。在伊壁鳩魯看來,任何恐懼都是因不了解對象的奧秘而產生的。所以,人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訓練自己的理性,學會謹慎地推理,明辨原因,這是使人的心靈得到安頓的最好辦法。
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將使我們對生命有盡頭這件事愉快起來。我們達到這一點認識,並非靠給生命增加無窮時間,而是通過消除對不朽的欲望。隻有這樣,人們才不會對死亡心存恐懼。
暖規則:生命是一場謎題,找不到答案,就要正視對死亡的恐懼。
命運是一種選擇,並不脫離本性
正像一個年輕的老婆不願意摟抱那年老的丈夫一樣,幸運女神也不摟抱那遲疑不決、懶惰、相信命運的懦夫。——印度詩人泰戈爾。
在西方哲學中,命運是一個永遠無法逾越的命題,在整個宗教發展史中,上帝一直主導著一切,命運則是超越自然的“神的意誌”。而中國哲學則認為,命運不過是“自然的天道”,這在《易經》中有鮮明的體現,“《易》與天地準,與時偕行”,要求人們在行事時,要遵從天道,“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魯迅先生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也可以用於我們的人生。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連續不斷的選擇構成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歌德在他的巨作《浮士德》中塑造了敢於選擇自己命運的浮士德的形象。追求知識,他滿腹經綸,卻於事無補;追求愛情,愛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禮法扼殺;政治追求,為封建王朝服務,卻因愛上海倫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藝術,追求古典美,也以幻滅告終;社會理想追求,圍海造地,建造人間樂園,卻在呐喊中倒地而死。明明是魔鬼梅菲斯特贏了,但為什麼死後的浮士德被天使接走了?因為浮士德最後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