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正視命運,不加抗拒地生活
獨處是為了內在的整合
在那一往情深的日子裏,誰能說得清什麼是甜什麼是苦,隻知道確定了就義無反顧,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詩人汪國真。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夠麵對孤獨,不選擇逃避,那麼,孤獨就會轉化成獨處。獨處是為了確立自己內心世界,始終如一地生活。如果日常生活被外部世界所淹沒,就會暫時與內心世界分離,而我們必須使內心世界複歸於現實的日常生活。
忙碌的生活過久了,我們偶爾也會想,如果可以擺脫掉工作,獨自一人,不受幹擾地做自己的事,沒有義務、隻有寧靜,一切將有多美妙?
可是,真正有了這樣的時間,我們反而會因為害怕孤單而早早回到忙碌的環境中。我們會忘記也會原諒一切,發自內心地想念有事做的生活。
很少有人體會到獨處的意義。周國平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點出了獨處的意義,即可以讓我們“記住回家的路”。他指出所謂“記住回家的路”有兩層意思。
“其一,人活在世上,總要到社會上去做事的。如果說這是一種走出家門,那麼,回家便是回到每個人的自我,回到個人的內心生活。一個人倘若隻有外在生活,沒有內心生活,他最多隻是活得熱鬧或者忙碌罷了,絕不可能活得充實。其二,如果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那麼,隻要活著,我們就總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鄉愁使我們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終極,靈魂的永恒故鄉。總括起來,“記住回家的路”就是:記住從社會回到自我的路,記住從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當然不能不活在社會上和世界中,但是,時時記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會的紛爭和世界的喧囂中沉淪。”
獨處是為了我們內在的整合,記得回家的路,保持清醒,不在紛爭的世界中沉沒。往往世界上最強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他們能在孤獨中完成使命。單獨生活需要極大的智慧,我們也需要通過獨處來挖掘生活的真理。
暖規則:獨處是為了確立自己內心世界,始終如一地生活。
思考死亡是一場有意義的徒勞
死亡使一個偉大的聲音沉寂之後,他生前平淡無奇的話,都成了至理名言。——美國作家白朗寧。
就像兒童恐懼黑暗,人對死的恐懼,也是由於聽信了太多的鬼怪傳說。親友的悲慟、葬禮的儀式等把死亡襯托得十分可怕。我們既不談自己的死,也不當麵提及別人的死,隻有小孩子會肆無忌憚地相互開著玩笑,一般的人往往避而不談。
關於思考死亡的重要,蔣勳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話:
“死亡是生命本質的孤獨,無法克服的宿命。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過,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死亡。他有一篇很精彩的小說《牆》,寫人在麵對死亡時的反應。他一直在探討死亡,死亡是這麼真實。莊子也談死亡,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凝視一個骷髏,最後他就枕著骷髏睡覺。睡著之後,骷髏就會對他說話,告訴他當年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是莊子迷人的地方,他會與死亡對話。相反的,孔子好不容易有個特立獨行的學生,問他死亡是什麼?馬上就挨罵了‘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怎麼可能不問死亡呢?死亡是生命裏如此重要的事情。”
一隻飄搖的生命之舟,從時空的長河中緩緩駛來。舟中有一個剛剛誕生的生命,他不會說、不會笑、不會跳、不會鬧,也不會思考,他隻是沉睡著,遠處傳來一個聲音:“你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剛誕生的小生命重複道:“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生命之舟在時空的長河中默默前行。忽然,又傳來一個聲音:“等一等!我們想與你一同旅行,請載我們同去!”隨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隻見痛苦與歡樂、愛與恨、善與惡、得與失、成功與失敗、聰明與愚鈍,手拉著手遊向生命之舟。痛苦從左邊上了船,歡樂從右邊上了船;愛從左邊上了船,恨從右邊上了船……
待這些人生的伴侶們進到了船艙,這隻飄搖的生命之舟頓時沉重了許多,艙中的氣氛頓時活躍了,哭聲和笑聲接連從舟中傳出來。忽然,又一個喊聲傳來:“等一等,等一等,還有我們。”眾人尋聲望去,隻見清醒與糊塗、路人與朋友雙雙攜手遊來。
清醒從左邊上了船,糊塗卻遲遲不肯上去。路人從左邊上了船,朋友也遲遲不肯上去。“喂!怎麼回事?朋友!糊塗!你們快上來呀!”一個聲音招呼著他們。“不!除非糊塗先上去,我才會上去!否則,生命是容不下我的!”朋友說。“不!我也不想上去,我知道我是不受歡迎的!”糊塗說。“請上船吧,糊塗!你知道你在我的一生中多麼重要嗎?我要得到朋友,首先要得到你,我要成就一番事業,沒有你是萬萬不行的。”船中的生命呼喚著。
於是,糊塗猶猶豫豫地上了船,朋友緊跟著也上去了。飄搖的生命之舟,在時空長河中滿載著前行。這時,後麵又傳來了呼喚聲:“等一等我,別忘了我!我一直在追隨著你哪!”這是死亡的呼喊。在死亡的追趕下,生命之舟一路向前。顯然它不肯為死亡停駐,不知是裝作沒有聽見死亡的呼喊,還是不願聽見死亡的聲音,但無論如何,死亡依然緊緊地跟在它的後麵,寸步不離。
人是走向死的存在,死亡在生的掩蓋之下正在不斷地流淌著,可以說,不能解決死的問題,也就不能確立生的基點。沒有死的醒悟,就沒有生的意義,也就不能過上充實的生活。
死是不可替代的,死亡啟示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生命隻屬於自己,你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做回自己並守護自己的自由。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選擇了生活與成長,也就選擇了麵對死亡。把死亡當成“最忠實的朋友”,也許這聽上去有些可怕,卻可以豐富心靈,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性和現實。在死亡的指引下,我們會清醒地意識到,人生短暫,愛的時間有限,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