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權變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於頑固和落伍。頑固和落伍並非隻是口頭上的譏笑,而是生存機會上的威脅。
——費孝通(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社會活動家)
世事無常,並非事事都有章可循。不為常理所限,不為善惡虛名束縛,方能得大成功。規則是人定的,也就可以由人來打破。
權變者,權宜機變者也。領導者管理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管理無常法,管理之法貴權變。權變,具體地說就是領導者應該因人製宜、因時製宜、因地製宜,靈活的而不是固定的,多變的而不是單一的,既能權衡輕重,又能隨機應變地運用管理方法。也就是說,領導者應依據環境的自變數與管理方法的因變數之間的函數關係來確定一種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清華教授認為,管理過程是一個開放的係統。有效而成功的管理必定是從實際出發、隨機製宜、善於變通的管理。在管理活動中善於變通的領導者,具有在動態和不確定的環境中解決問題和應付任何挑戰的能力,是對管理方法和藝術運用得最巧妙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北宋年間,將軍狄青領兵南征。因為主和派散播謠言,致使軍中眾多思想迷信的官兵篤信此次南征“凶多吉少,難操勝券”,一時軍心渙散。
一天黃昏,狄青冒雨巡視時路經一座古廟,見冒雨進香占卜者不少,便進廟詢問。廟中和尚說,都說這座廟神佛靈驗,有求必應,所以進香者終年不絕。
狄青聽罷,心中頓生妙計。次日,他率領眾將士入廟拜佛,虔誠地供香跪拜後,便對將士們說:“本帥當眾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說畢,他請廟祝捧出百枚銅錢,然後當眾合掌祈禱:“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獲全勝,百枚銅錢當盡數字麵朝上!”說畢將所有銅錢都擲了出去,竟果如其言,盡數字麵朝上。將士們無不驚喜萬分,奔走相告,一時士氣大振。
狄青當即下令不準再動銅錢,以免冒犯神靈,違者軍法從事,同時令心腹將士取來百枚長釘,把銅錢牢釘在地,然後對全軍說道:“此戰必勝,這是上天助我!等到班師之日,再來感謝神靈取錢吧!”
宋軍士氣高昂,將士無不奮勇當先,直把安南入侵者殺得潰不成軍,乖乖送上降書順表。
宋軍班師回朝,狄青高興地帶領一班將士到古廟謝神還願,拔釘取錢時,一位偏將忽然驚呼:“奇怪,奇怪!這百枚銅錢怎麼兩麵盡是字?”
狄青哈哈大笑:“此舉其實是本帥借神佛之靈,鼓舞士氣罷了!”眾人恍然大悟。
目的是最大的利益,所有的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當規則阻礙目的的實現時,就要打破規則,尋找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而不是拘泥於形式。
進行權變,就要適應組織係統的變化。一個組織係統也像有機體一樣,具有生命周期,有產生就有消亡,有成長就有衰退。隨著歲月的流逝,組織係統的因素、結構力量和結構方式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權變的用人者應根據這種組織係統的易變性,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用人風格和方式。
領導者的管理方式在於靈活,變或不變都運籌於帷幄之中。要達到權術運用的最佳狀況,高明的領導者應靈活地運用權術,審時度勢,全盤掌握,合理控製,進退兩宜,因對象而變,因環境而異。
為什麼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那是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要求行為主體也因時製宜,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比如勞動者從奴隸社會的“會說話的工具”到今日作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的角色、地位的轉變,也帶來了人才管理體製從泰羅製向彈性製,行為理論從X理論向Z理論的轉變。
此一時彼一時,管理風格也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不能“一刀切”。因為沒有哪一種領導風格是“最好”的,它們都是時勢和天性的產物,不過可以通過後來的調整來進行磨合互補。
【清華領導課筆記】
常規之下無捷徑。在規則之下,人們往往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時,如果打破這種思維定式,不按規則出牌,就會占得上風。領導者的用人方式在於靈活,變或不變都運籌於帷幄之中,審時度勢,全盤掌握,合理控製,進退兩宜,因對象而變,因環境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