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統治階層貪腐是甲午戰爭重要敗因(2 / 3)

慶典既然是國家頭等大事,就不隻是慈禧個人的事。根據長期在中國經營的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日記記載:“清政府為資軍餉起見,扣發自王公以下文武大小官員年俸三成,八旗、綠、步各營兵丁月餉亦扣發三成。各省鹽稅加倍征收;各省之養廉銀亦減少三成,各送交戶部以助軍餉雲。”事實上,這是借軍餉為名,大肆盤剝全國軍民。日記又記載:“自前年以來,每省裁撤兵員十分之一,以餉銀修繕圓明園。又因明年為皇太後六十誕辰,擬效乾隆之盛時舉行慶典,內外大小官吏以至兵卒,均獻年俸之二成五,以營此賀典。”宗方小太郎批評說:“政府之措施日益陷於因循支絀,對民心之向背甚不留意,恬然粉飾太平。” “諂諛百出,醜狀實不忍見”。朝廷對臣工的剝削最後都會轉移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民間痛苦日益加劇。

“恬然粉飾太平”——日本間諜的批評是很深刻的,可惜那班帝後、大臣們隻知道歌舞升平,哪管他前線戰敗、死人。

賣官鬻爵、貪汙橫行成官場常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賣官鬻爵、貪汙橫行,是那時官場的正常現象。當時,有幾個當官的不是為了發財?據阿英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所載史料,有人揭露,當時的政治,就是壞於貪汙。不管當什麼官,不管官位怎麼來的(或由考試,或由薦舉,或由捐納等),一旦得了官位,就不問社會風俗,不問人民良莠,要問的是這個官位所得幾何。官缺有優有劣,其收入多至數十萬,少則數萬數千,官位極低的如佐貳小缺,也有數百千,這豈是光靠年俸和養廉銀所得?如果把當時的22行省加起來,每年進入當官的荷包就不止千萬。這些不是國庫的羨餘,就是民生的血肉。揭露何其深刻。

宗方小太郎在《中國大勢之傾向》中記載:“中國為四千年來之古國,文物製度燦然具備。但其歲入與土廣人眾相比較則又甚少,不過97749643兩及米5234346石而已。據實際調查,自人民征集者為表麵數額之四倍。且定額以外之收入,一錢不入國庫,均為地方官吏所私有。該國曆來賄賂之風盛行,地方官肆意刮削民眾膏血,逞其私欲。”這個記載說,中國廣土眾民,一年財政收入隻有9000多萬兩,的確不多,表明稅收負擔不重,但是正稅以外的各種盤剝,超過表麵數額的4倍。而且這些錢,一文也進不了國庫,全部為地方官吏私吞。賄賂風行,全部來自民脂民膏,都是為了滿足私欲。宗方的觀察,與上述《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所揭露的情況,如出一轍。

最近有人挖掘史料,發現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臨陣脫逃、被處死的濟遠艦管帶(相當於艦長)方伯謙,戰前經營房產,在劉公島有房產28套,在煙台、青島、福州等地還有房產。據記載,他還把小老婆接到劉公島居住。英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方伯謙兄弟在戰後代替其出售土地房產的契約顯示,共出售土地38畝,房屋113間,原價4.4萬兩,售出價4千兩。

根據學者研究,方伯謙官俸1296兩,船俸1944兩,兩項合計每年3240兩白銀。購房產銀4.4萬兩相當於正式年俸的13.6倍。購置那麼多房產的銀兩顯然來路不明。根據經慈禧太後審閱同意公布的《北洋海軍章程》,明確規定北洋水師提督(相當於北洋海軍司令)可以在劉公島上建辦公處所和公館(住家),其他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濟遠艦管帶相當於總兵,隻能住在艦上,不能建衙門和公館。很明顯,方伯謙在劉公島建房違反海軍章程。這樣一個在劉公島有大量房產的海軍管帶,能夠在戰場上流血犧牲嗎?他的臨陣脫逃,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