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階層貪腐是甲午戰爭重要敗因
人才與知識
作者:張海鵬
今年是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5月8日在山東煙台交換批準書。條約包括割台灣、賠巨款、開口岸、任由日本人在華設廠等條款。甲午戰爭對中國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起了決定性作用,是中國和遠東地區永遠的痛!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曆史教訓值得反複思考。中日兩國社會製度、發展階段不同,是評估戰爭勝敗的基礎性因素。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國雖有洋務運動,但與日本不在一個發展階段上,成果也不能與明治維新相比較;清政府缺乏對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清醒判斷,在國家安全上未能未雨綢繆;清王朝政治腐朽,體製內耗嚴重,領導力量薄弱,日本卻組成舉國一致的戰爭體製,形成“集中目標,討伐中國”態勢;戰端一開,清政府驚慌失措,把國家安全寄托在列強調停上,沒有做戰爭準備;晚清軍事體製落後,難以指揮調動、形成合力,在軍事戰略上消極防禦,步步退讓;日本在作戰指揮上,總是下先手棋,且不留後路;國際環境總體對清政府不利。這些失敗因素,大體上已經形成共識。
還有一個未能深入探討的原因,就是清朝統治集團的貪腐。為什麼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在1888年成軍後就不再從事建設?為什麼海軍的一些艦船臨陣脫逃?為什麼陸戰戰場臨敵的將軍們見敵就逃,不能為保衛國家英勇作戰?這都與政治腐敗有關。而除去政治製度腐敗之外,就是官員貪腐,首先是最高統治集團貪腐。
慈禧太後:走貪腐道路的當權派
掌握朝政實權的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是統治集團貪腐的典型。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後六十壽誕,她要仿效乾隆皇帝,大做慶典,把祝壽當作國家頭等大事,並指定首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一批官僚專門籌備。為此,清廷在前一年就成立慶典處,專事籌辦。戶部奏報,耗費在慶典上的賬麵經費是541萬兩,撥給前線的軍費卻隻有250萬兩。世鐸等阿諛逢迎、大事鋪張,指派地方文武大員來京祝壽,命令各省派道、府、縣先期到京城布置景點。慈禧準備生日那天在頤和園接受百官祝賀,然後回宮。自西直門外關廂到西華門,沿路搭蓋戲台、經壇,陳設景物,爭奇鬥巧。慈禧特撥內帑銀1000萬兩,另外戶部請準156萬兩,作為舉辦慶典經費。中央及地方文武官員捐獻的120餘萬兩和民間“報效”不在其內。
當時戰端已開。慈禧擔心延誤做壽,支持李鴻章主張,但求從速對日妥協。翁同龢等乘機攻擊李鴻章,反對妥協乞和。這樣,帝黨、後黨,主戰、主和就連到了一起。形式上是帝黨主戰,後黨主和,兩派對立。但是哪一派也沒有拿出對付日本侵略的辦法來。
大典期間,正當大連灣、旅順戰事緊張,慈禧卻在頤和園聽戲三天,諸大臣陪同,視國家大事及前線戰事如兒戲。
生日受賀在頤和園舉行。修繕頤和園成為慶典大事,耗費甚巨。根據近年學者考證,頤和園工程經費總計814萬餘兩,出自海軍衙門經費735萬餘兩,出自總理衙門經費77萬兩,其中屬於挪用海軍衙門經費的有705萬餘兩。
慶典經費加上頤和園工程,共耗費1300多萬兩(賬麵上),這兩項耗費實屬不當使用。如果能拿出其中一半用在北洋艦隊建設上,用在軍事費用上,甲午戰爭結局可能就不會那樣慘了。事實上,北洋艦隊自1888年成軍以後,就沒有再在海軍建設上花錢。海軍軍費捉襟見肘,彈藥嚴重不足。
在中國擔任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R.Hart),曾深深卷入中國政務。他在黃海大海戰半個月前寫信給中國海關駐倫敦代表金登幹說:“北洋水師的克虜伯火炮沒有炮彈,阿姆斯脫郎的火炮又無火藥。馮·漢納根(北洋海軍聘請的洋顧問)……需要有足夠打一場幾個鍾頭之久的大海戰的炮彈,現在還沒有到手。”據《泰晤士報》駐東京記者布林克萊(Brinkley)報道,日本在戰前儲存的彈藥“比在一次對華戰爭中可能耗去的還要多”。可見軍事準備兩相徑庭,不可比擬。單從這點看,戰爭失敗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