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增長分化 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人才與知識
作者:張運成
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疲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謂之“平庸增長”(3.3%)。整體低迷下,增長分化的態勢尤為明顯,實力消長悄然演變,預示世界經濟格局正迎來新一輪重塑。
全球經濟在曆經多年低位運行後,2014年增長分化明顯加劇,中美明顯領跑全球經濟增長,發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及兩大陣營內部均出現增長分化。首先,美國、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表現不俗,明顯領跑各國經濟。中國經濟換擋減速,2014年增長7.4%,為25年來最低,但仍屬較高增長;美國經濟則調擋加速,2014年全年增長2.4%,好過IMF之前預測的2.2%。2013年,中、美經濟總量分別是9.5萬億和16.8萬億美元,2014年分別達到10.3萬億、17.4萬億美元,中國GDP規模已達美國的60%,較2004年占15.6%大幅增長。美、中如此大經濟體量同時在增速上突出是世界經濟少有的新態勢,而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與“車廂”的差距漸大是暫時現象還是趨勢性變化,2015年將是一個重要觀察窗口。
其次,發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延續增長分化。2014年發達、新興經濟體分別增長1.8%、4.4%,較2013年分別增加0.5%和減少0.3%。從增速上看,發達國家仍遠不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但從增速變化看,呈現出發達經濟體增長率總體向2%收斂、新興經濟整體從6%離散的新態勢。
第三,發達經濟體政策、增長均現明顯分化。美國經濟增勢較好;英國、加拿大2014年增長率分別達到可觀的2.6%、2.4%;歐、日則可能麵臨“停滯風險”,歐元區經濟數據經過多次修正後,勉強避免零增長,2014年僅增長0.8%。日本經濟因上調消費稅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安倍經濟學”推動的增勢正在逆轉,二季度經濟下挫6.8%,2014年僅增0.1%,經濟不振可能延續。美、歐、日經濟走勢上的分化,與各自經濟貨幣政策刺激的時機、幅度、手法不同相關,短期內歐日與美差距或將進一步拉大。
第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分化嚴重。中、印保持平穩或較高增長,2014年印度增長5.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分化比發達國家更為明顯。從區域看,最高的亞洲新興市場可達6.5%,最低的如獨聯體預計僅為0.9%。金磚五國的其他國家,受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影響經濟急劇下滑,巴西經濟增速由2013年的2.5%急降至2014年的0.1%;南非因大宗商品價格下滑致經濟走低,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地位已被尼日利亞取代;因石油價格暴跌與地緣政治風險疊加壓製增長,俄羅斯經濟2014年僅增0.6%。
今年1月,IMF、世行最新預測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分別為3.5%和3%。各國經濟增長分化將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麵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麵臨動蕩抑或迎來機遇,沉悶低迷還是創新突破,2015年尤需關注中、美兩大經濟體走勢。
一是中、美對世界經濟穩定與增長將發揮更為重要和決定性作用,但將呈現出不同的影響途徑和方式。據IMF測算,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約27.8%,是貢獻最大的國家,美國次於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15.3%。美國經濟迅速轉暖甚至重新崛起很可能轉變整個世界的經濟格局;中國則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區域經濟一體化等領域不斷推出新倡議,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一帶一路”整體推進,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到金磚銀行,正努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格局。
2014年,美國通過收縮與後退、中國通過開放與進取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至少在國際資本市場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伴隨美國結束量寬,全球資本回流美國,呈現“收水”之勢,此為“聚變”。如高盛數據顯示,2014年流入美股的外資占比達16%,這一比例創有記錄69年來新高。相比之下,2014年,中國基本成為淨資本輸出國,呈現向全球“放水”勢頭,是為“裂變”。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中國大幅超過美國,正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上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