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存在競合關係,競爭層麵,在自貿安排設計、未來規則調整上,美打壓新興經濟體崛起意圖明顯;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力圖通過亞投行機製、金磚機製以及區域自貿協定等維護自身利益。合作層麵,二十國集團持續推動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並致力於改革國際經濟治理體係,中、美仍在共同推動氣候談判和APEC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美經濟雖然領跑,但還未達到世界各國都將因此受益的程度,特別是美國決策層自行其是還可能產生副作用,而兩國經濟也不是“孤島”,世界經濟整體環境變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反過來將對中、美經濟增長形成製約。
二是由美元可能加息引發的資產重新定價和全球資本流動將對新興經濟體產生最大外部衝擊。美國經濟轉好必然導致全球資本回流,極易引發資本流出國家出現金融動蕩,其中經濟增速放緩國家出現金融、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偏高。二十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日本資產泡沫破滅都和美國貨幣政策的轉向緊密相關。目前美元加息預期正在升溫,新興國家已經出現明顯的資本外流跡象,美聯儲下一步的貨幣政策已成世界各國關注焦點,對業已疲軟的世界經濟構成的挑戰不可低估。
美元一旦時隔近十年後首次加息,將直接導致全球資產重新定價,進而引發資本流動。曆史經驗表明,一些高度依賴大宗商品和能源出口的國家,反複承受了資本外逃、貨幣貶值、物價高漲等風險,可能誘發新的經濟和金融危機。
三是世界經濟也在累積新力量、新勢能,拐角處或會榮景乍到。關於清潔能源、生物技術、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是否能夠達到全麵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尚無定論,但一些國家已著手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可能悄然而至做準備,力爭搶占先機和製高點。美國將重振、發展高端製造業作為近年最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2010年,總統奧巴馬簽署了《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2011年,美正式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旨在加快搶占21世紀先進製造業製高點。2012年,進一步推出“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通過積極政策鼓勵製造企業回歸美國本土。製造業最為發達的德國正力推“工業4.0”運動,旨在實現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促使工業領域的設備、生產與係統以網絡化的形式向互聯網邁進,將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將成為改寫世界經濟內涵、版圖和秩序的新能量,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希望和前景所在。為應對新科技產業革命,爭奪國際產業競爭話語權,中國既不能等,也不能慢,唯有迎頭趕上。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意在行穩;而新常態的本質是表明經濟發展需要新引擎、新動力,需要提高增長質量和實現可持續性增長,意在致遠。兩年來,就在外界擔憂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際,中國經濟新藍圖已破繭而出,頂層設計和改革預期不斷清晰,今年兩會期間相關政策密集出台,顯示保持經濟合理運行區間的“彈藥”充足。
對今年中國經濟走勢,世界銀行稱,中國擁有足夠的政策緩衝應對增速下滑;國際投行瑞銀認為,中國推進改革的速度超出大多數人預期,今年將集中推進有利於促增長和擴內需的改革,未來數年將全力推進結構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經濟能在中長期獲益;彙豐銀行分析,中國將繼續以簡政放權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香港《信報》指,《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顯示推動產業變革將為長期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新動力;國外輿論普遍認為,“一帶一路”正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將帶動貿易、金融等領域釋放出新的開放紅利,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並給沿線國家提供更多貿易機會,也將對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積極貢獻。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