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與領導智慧
人才與知識
作者:胡月星
依法行政、依法治國,一個依靠法律,第二個依靠領導。領導智慧,也是政治智慧,如果政治人物離開了領導智慧,也就沒有領導力。政府治理中“剛的東西”很重要,但是還要有柔的東西,要有領導智慧,剛柔要結合。
中國曆史文化中有關領導智慧的思想觀點很多,初步歸納起來,體現在尚道、厚德、崇法、公正、養氣、選賢、誠信、勤政等各個方麵。
尚道。《道德經》裏從前到後都強調的是如何把“道”和“德”的問題解決好。“道”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規律法則;二是道路方向。政府治理這個“道”在哪裏?“道”從規律當中來,從曆史發展演變的規律法則當中來。政府治理還要把目標方向搞明白,規矩在哪裏立清楚。尚道還要循道。政府治理要遵循天道,關注地道,更要重視人道。天道就是要把自然規律、發展的邏輯搞明白,政府治理有許多方麵要注意順其道而為之。“地道”強調有始有終,治理總得有個有頭有尾有結果。“人道”就要強調修身和睦,敬業樂群,大家相親相愛。努力做到天道順、地道圓、人道合,政府治理才能達到理想狀態。尚道還要悟道。悟道的根本在於崇尚和諧,貴在善治。和諧就要善治,多從和諧社會上著眼,多從民生保障著眼。要虛懷若穀,上善若水。在治理當中要強調為而不爭、順其自然,減少與民爭利,不要人為地製造社會矛盾。
厚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養育萬物能夠生長莊稼,是因為土壤深厚肥料足。君子有了德行,如同地裏有了肥料,就能夠委以大任。立德之本,莫上乎正心,立德的本在哪?先從正心開始,心不正能量不足。有的官員正心不夠,心的熱度不夠,心就軟弱無力。領導的道德境界,就是內外兼修。內修自己的道德心,外修自己的行為。內心世界充實,道德修養高,就是個很好的領導。《群書治要》講治國“六德”。一是寬厚。胸懷要寬廣,包容度高。二是誠信。不能弄虛作假,信口雌黃,表麵一套背後一套。三是仁慈。要有仁慈關愛之心。四是恩惠。《孟子·盡心上》講到“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這個“澤加於民”就是恩惠。有了地位、權力和經濟實力,要為社會辦好事。五是權威。有權力沒有威信那就是權術,權力加上威信才等於權威。六是謀略。要有謀有略有眼光,善謀會斷。《群書治要》講“行有四儀”。就是“誌動不忘仁,智用不忘義,力事不忘忠,口言不忘信”。“誌動不忘仁”教導我們幹事情對得起良心;“智用不忘義”就是維護公眾道義;“力事不忘忠”,就是忠誠於事業追求;“口言不忘信”,就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有的人信口開河,口是心非,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一個假話掩蓋另外一個假話,怎麼擁有誠信?《弟子規》說得好,“行高者,名自高。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勢是權勢、地位,用勢服人大家心裏未必服氣,隻有把道理講透講明白,以理服人,聽著才舒服。
崇法。崇法,就是崇尚法律地位,要有敬畏法律之心。隻有崇尚法律權威,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呂氏春秋·察今》說過“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這個“悖”就是混亂的意思。法律也要與時俱進,死守僵化教條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政府治理的特征是法治精神。領導要率先垂範,自覺遵守法律製度。法律有三苦:一是製定法律者藐視法律,法律自尊受到傷害。二是維護法律者踐踏法律,知法犯法,根本沒把法律當回事,肆意踐踏法律。三是運用法律者曲解法律。歪曲真相,曲解條文,斷章取義,唯好惡取舍。許多冤假錯案的出現都與製定者藐視法律,維護法律者踐踏法律以及執法者曲解法律有扯不開的關係。
公正。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包括三點:一是公道,二是公心,三是公平。離開了公道就失去公心,沒有公心就沒有公平。《群書治要》裏講到,治天下有四術:忠愛、無私、用賢、度量。忠愛誰呢?一是組織,二是百姓。無私,強調的是無私心雜念,無私則剛。用賢就是用好人,選用賢良之才。“四術”中的度量就是講辦事的規矩,不能缺斤少兩,搞弄虛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