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紀挑戰:水資源危機現狀與應對(1 / 1)

世紀挑戰:水資源危機現狀與應對

人才與知識

作者:王浩

作為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的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目前,嚴峻的水資源危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不能回避的世紀挑戰。

我國水資源危機的現狀

洪澇災害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江大河已發生了5次較大規模的洪水,僅1998年長江和鬆花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經濟損失就高達2460億元,占GDP的4%。水資源短缺危機。全國正常年份缺水約500億立方米,海河、黃河、遼河流域,西北和東部沿海城市缺水嚴重。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旱災高發,南方多雨地區季節性幹旱也日趨嚴重。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問題的城市有400多個。水環境汙染危機。我國河流水質III類以上斷麵接近總數的40%,海、遼、淮三河尤為突出(超過60%)。汙染主要是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水功能區的達標率偏低,償還曆史欠賬還需時日。再看地下水。55%的監測點處於較差、極差水平。再看海洋。由於內陸帶來的汙染,近海情況也不好,不足二類海水麵積占總麵積的37.2%。複合型的汙染特征突出。國外工業化道路走了200年,它是一個時期出現一個主要的汙染問題,然後加以解決。而中國則是30年走過了國外200年的工業化道路,所以國外不同時期的問題在中國30年裏一起都出現了,如重金屬問題、氮磷營養物問題、持久性有毒有害有機物問題和二次汙染問題等。

我國水危機的應對之策

加速完成“四個轉變”。從我國水環境的形勢和演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已進入水環境調控的關鍵時期,亟待推進傳統模式的全方位轉型,具體來說就是完成“四個轉變”: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水量管理向水量、水質聯合管理轉變,陸域管理向陸、海一體化管理轉變,常規管理向常規與應急綜合管理轉變。實現降低水汙染風險、確保水環境安全、建設生態文明三大目標。

確立“五維”調控目標。針對缺水、水汙染、生態退化等問題,對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和伴生過程演變機理進行揭示,對它的規律進行認知,對它的過程進行模擬。在模擬的基礎上,依據國家目標進行綜合調控,調控目標是“五維”的:“資源維”,就是讓資源可再生可循環;“經濟維”,就是用水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社會維”,解決用水要公平,在不同的用水目標之間,代級之間,當代和後代之間、上下遊之間、左右岸之間用水要公平;“生態維”,就是要修複受損生態係統;“環境維”,就是要保持水質良好。

加快水資源安全保障體係建設。一是建設節水型社會。主要包括四個方麵:建設以總量控製與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係;建設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係;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係;建設公眾自覺節水的社會行為規範體係。二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管理重點就是三條紅線:一條是針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取水環節,製定了開發利用的控製紅線;一條是針對用水環節,製定了用水效率的控製紅線;一條是針對排水環節,製定了水功能區限製納汙紅線。三是完善水資源管理法規的政策體係。建立國家水資源管理信息係統;建立監控統計和評估考核體係;建設國家水網工程,對全國水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包括南水北調工程、省級層麵的工程、區域層麵的工程。已規劃的主要調水工程有17項,調水總規模將近每年600億立方米。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