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教育藝術篇:智慧父母要領悟的教育之道4-2(2 / 3)

女孩不聽話時,反複勸說無效,就用女孩喜愛的食物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讓女孩去買東西的剩餘錢隨便給自己支配。

有一位苦惱的媽媽曾說:“我的女兒上初一,為了能讓她好好學習,我們家製定了一個獎勵製度:平時小考90分以上,獎10元;前10名,(獎)50元;進入前5名,(獎)100元;開始還真管用,她一回家就看書、溫習功課。可時間一長,孩子明顯出現厭倦學習的情緒。我們隻好加碼(錢),但後來效果不大……真是愁死了!”

還有一位家長許諾女兒,考得好就帶她去肯德基。可是去了5次後,孩子說什麼也不去了,對學習也不再熱心。

家長用錢來獎勵女孩各方麵的進步,會使女孩產生金錢是萬能的錯誤認識,甚至對金錢產生盲目的崇拜,最終是弊大於利。

所以家長經常用金錢獎勵女孩,最終的結果隻能危害女孩。

這些物質獎勵看上去很湊效,其實,歸根到底,物質獎勵對女孩來說隻是一種刺激,而精神獎勵則是促進女孩努力進取的終極動力。

物質獎勵無形中讓孩子養成嬌奢習氣,不愛惜物品,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甚至養成“高消費”的習慣和攀比心理,這些都將成為培養女孩樸素、關心他人等優秀品質的巨大障礙。

女孩的成長離不開物質獎勵,更離不開精神獎勵,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保證身心的和諧發展。

可以說,目前進行的加強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了來自社會各個方麵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但在這事關百年大計的工作中,隻有學校和社會的參與是不夠的,家長才是這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家長目前在家庭教育方麵存在許多誤區,例如,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輕精神等,這些誤區都不利於孩子良好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親子關係不是商業交易,這種教育孩子用金錢換取親子間互助與關懷的方法,最終會導致孩子們想要零花錢時就要求“爸爸,我給你捶捶肩吧”的這種強賣行為,尤其對於家務,切忌用金錢承包的做法。

此外,有些父母還喜歡用金錢來獎勵孩子的努力學習,它使孩子漸漸忘記了學習真正的樂趣,使孩子們認為為全家掙錢的父親很偉大,而鄙視每日忙於家務的母親。

實際上,這種濫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的方法,很難收到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在獎勵的問題上,恰如其分的物質獎勵是必要的,但隻有和精神獎勵結合起來,才會真正促進女孩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物質獎勵對女孩隻是一種刺激,而精神獎勵才是促進女孩努力進取的動力。因此千萬別因女孩一時取得了好成績,家長頭腦一熱就濫用物質刺激,這樣極易導致女孩不重視學習的精神所得,或使女孩學習動機不純,誤導女孩的學習動機。

理性的家長會用金錢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基本條件,而不是讓孩子在揮霍金錢中消磨意誌,自毀前程。

獎勵女孩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否則易造成“為錢而怎麼做”、“為父母而怎麼做”的心態。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職員努力工作,就不要給予職員太多的物質獎勵,而要讓職員認為他自己勤奮、上進,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家公司;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學習,建立良好品質,也不能用金錢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的事。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一種表揚形式,應該以物質獎勵為輔,精神獎勵為主,兩種獎勵同時結合使用,才能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在女孩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著力於精神的,有益於心靈的,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功利行為,更重要的是要給女孩精神上的獎勵。

不要和女孩一樣任性

任性似乎是女孩子的天性,若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小嘴一撅,就哭個不停,生氣的父母實在受不了,竟也學著和孩子一起任性起來,拉她,扯她,罵她,打她,卻也不會心平氣和地和她談上一談,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是善意的,如果父母也學著任性,那就不應該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他指出,隨著生理發育,幼兒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但是卻不能像成人那樣對這些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孩子隻會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她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而家長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孩子參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實際上,這種情緒和興趣,正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方式。

5歲的蘇蘇看到鄰居小朋友的一輛遙控小汽車很好玩,回到家後,便向媽媽提出了要求:“媽媽,我要小汽車。”

“好,”蘇蘇媽滿口答應下來,“明天去買,今天商店關門了。”

“不,我要小汽車,我現在就要。”蘇蘇坐到地上,哭叫起來。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蘇蘇媽急了,一把拉起蘇蘇,“都答應你了,你還想怎樣。”

然而,蘇蘇卻一直沒有安靜下來。

她反反複複地重複著那句話:我要小汽車。

這件事情從表麵看來是蘇蘇太任性,在無理取鬧。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她看到那個小汽車上有個小燈在一閃一閃的,她很想知道那個小燈為什麼會閃亮,這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需求。當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和滿足時,蘇蘇隻能以哭鬧來表示抗議。

處於獨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親力親為,想弄個透徹,這原本是好事。但是,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於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的心理需求。

麵對這種情況,家長切不可簡單地以孩子任性來對待。隻要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並認同這種需求,給以足夠的重視。

例如,上文中的蘇蘇媽媽,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輛小汽車,聊聊車上的小紅燈,並對明天和孩子一同買、玩小汽車進行想像。相信解決孩子的任性並非難事。

一般孩子產生任性的原因隻要有兩個:

首先,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不高,不善於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隻考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由於活動能力比三歲前大有進步,於是在活動中追求自主,力圖表達自己的意誌,因此,常常不肯按照家長的意圖來辦事。

另外,如今的父母大多過於寵愛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直到家長讓步為止,漸漸地,孩子發現了,隻要自己堅持,家長就會讓步,自己的要求就會滿足,於是就養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性是兒童意誌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

但是,孩子的任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良教育方式的結果。有些家長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孩子現在還小,有點小性子也沒有關係,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會好了。

還有一些家長,則以自己的任性來對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聽,我非要你聽不可;還有一些家長,每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就互相推諉,爸爸說是媽媽慣的,媽媽說是爸爸寵的。於是,孩子不是出現狂躁、鬱悶等異常情緒,就是毫無顧忌地張揚任性。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誌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孩子,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認為: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隻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