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教育藝術篇:智慧父母要領悟的教育之道4-1(3 / 3)

程君現在正是好動的年紀,要讓她安靜下來,除非把她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寓學於樂。不考慮孩子的興趣,盲目地將孩子送進培訓班,並不能解決問題。

送孩子上培訓班是如今的家長為孩子安排課餘生活的首選。的確,很多孩子從班上學到了知識,但孩子的心靈卻沒有因此而變得成熟豐盈,到頭來心靈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空間。

許多家長將培養孩子的重點放在增長知識上,為了讓孩子學習,家長們不惜節衣縮食,盡一切力量來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

父母純粹的愛是什麼?其實非常簡單,如果你真的想要孩子成長和學習,就給她空間,讓她朝著健康、能幹和情緒穩定的方向發展,這才是愛的真正意味。

但是父母現在的情況是,以管教和約束為方式來養育子女,這與愛的本意背道而馳。

薇薇今年高考,成績還不錯,可以挑一所重點大學。

這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她整個暑假都過得不開心。原來,一家人在填報專業上發生了很大的分歧:薇薇想學自己感興趣的教育學,但是父母總覺得新聞專業更適合女兒,他們希望她成為一名記者,於是堅決主張薇薇報新聞專業。

“這是你的人生大事,爸爸媽媽有經驗,你就聽我們的,我們絕對不會害你。”媽媽開導薇薇。

“正是因為這是我的人生大事,我才一定要堅持學自己喜歡的專業。你們總是說我沒有經驗,但是你們給我鍛煉的機會了嗎?從小到大,哪一次不是你們決定的,這一次我絕對不讓步!”

最終,薇薇還是沒能拗過家長,雙方各做讓步之後,薇薇報了一所離家最遠的大學的新聞專業。

薇薇的反問值得家長深思。很多時候,家長都是因為“為了孩子好”這個想法,剝奪了孩子成長應有的空間,讓孩子在父母設計的世界裏成長。

給孩子一個成長的自由空間,是現代教育家們共同呼籲的一項理念,其中就有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將“自由教育”列入自己的基本理念,稱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法”。

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張的,讓孩子擁有自由,首先是讓他們領悟到紀律和秩序的重要性。怎樣讓孩子區別好壞,唯有說教顯然是達不到目的的。

從一些小事情上就讓她自己去做決定,並讓她承擔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帶來的各種結果,久而久之,即使孩子在麵對選擇大學專業這樣的問題時,你也可以放心地說:“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決定就好了。”

對孩子管教過嚴,就像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女孩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女孩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女孩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她拘泥於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製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女孩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女孩健康順利地成長。

家長不要忽略女孩每時每刻都在傳遞的請求信息

“媽媽,我今天想和你一起睡。”5歲的女孩請求。

“怎麼,你的床不舒服?我不是剛給你換的床單嗎?再說,你已經是個大姑娘了,和大人一起睡覺不是懂事的做法。”孩子聽完,歎了一口氣就回去了。

孩子的請求每時每刻都在傳遞信息,但是像上麵這樣,家長自我推理一番,就把孩子打發了的做法在家庭裏最為常見。

孩子的任何選擇都是有理由的,隻可惜很少有家長願意聆聽她的想法,有的父母即使聽了,也沒有進一步思考孩子的內心想法。

比如,一個長期單獨睡覺的女孩突然想和父母一起睡覺,也許是感到害怕,也許是感到不被重視,這些心理的情緒和信號,需要父母來解讀。

可是繁忙焦躁的家長們為什麼不思考一下既便宜又有效的內在影響呢?

也許自己曾經經曆的清貧童年,父母不想再讓孩子經曆;用財富來衡量一切的社會標尺,也逐漸走進家庭。家長越來越傾向用金錢來衡量愛的深度,買的東西越貴就越顯得真心,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的滿足成了父母應對教育的救贖良方。

小艾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他們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對小艾也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繁忙的工作常常讓父母留下小艾獨自一人在家,為了消除小艾的孤獨感,父母給小艾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光是寵物玩具,小艾就有好幾十個。

獨自一人在家的時候,小艾最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

她一會兒扮成醫生給各種玩具看病,一會兒又成為英語老師給它們上課。她還喜歡扮演爸爸媽媽,教育小玩具們要懂道理。但是,當爸爸媽媽回來以後,小艾就變得安靜了,或者一個人在房間裏不出來。

其實,小艾以前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講每天發生的事情,但是爸爸一回家就馬上打開電視,看自己喜歡的新聞和足球;媽媽下班也直接進廚房,然後是洗衣、打掃,沒有人聽她講話。

漸漸地,小艾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聊天了。

當孩子不願意和家長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時候,父母喜歡失職了。小艾並不是天生內向的孩子,隻是因為沒有人有時間聽她講話,因此她慢慢就變得孤僻了,父母精挑細選的各種玩具不但沒有幫她趕走孤獨,反而將孤獨的種子種在了孩子的心中。

那麼,什麼樣的愛才是父母應該給女孩的真正的愛?如果隻是玩具,那在沒有玩具之前,古人怎樣養育孩子成長?

經過多年的經驗,教育學家告訴家長,父母最不能偷懶的事情就是傾聽和陪伴。

比起過去,今天任何一個家庭能夠給孩子的物質條件都算得上優厚,然而傾聽的時間和精力卻在下降。父母在養育女孩上的精力投入,越來越集中於能提供怎樣的物質條件——是否能讓孩子住得寬敞、讀最好的學校、吃穿最好的,而不是孩子是否感受到愛和尊重,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也漸漸被忽略。

今天的繁忙生活已經讓人們感到不安和浮躁,在社會中如此,在家中也在所難免。然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地傾聽和陪伴。讓腳步慢下來,所有的溝通和進步,都必須以愛的名義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