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子裏的鳥兒——孩子感歎:好沒自由!
父母這隻鳥籠也慨歎:活著真累啊!被喂養慣了的動物接受放養時,通常自己不會捕食。
生存法則告訴我們:動物如果學不會自己捕食的話,就有可能餓死。孩子也是同樣。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沒有在社會獨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顧及到他們,他們就隻能被社會淘汰。
心理學家貝克說得好:“對子女督促過嚴的父母,也許可以逼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也會使子女有不安、依賴、膽怯、敢怒不敢言、不愛做勞心工作,以及不喜歡參加有創造性的活動等缺點。比較起來,這種教養方法是得不償失的。”這番話很值得父母的深思。
然而,孩子是天生熱愛自由的,他們對自由的渴望不亞於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有位詩人說得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她們會努力地為自己爭取自由,對父母給她們設計的人生道路開始抵製。
當然,這樣的行動會導致父母的不滿,並進一步處處限製她們。一場自由與反自由的鬥爭由此拉開序幕。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孫雲曉曾說過:“中國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醞釀著孩子的悲劇命運,爭分奪秒地製造著孩子的成長苦難。實際上,我們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戰,用自己的奮鬥來擊毀自己的目標。”父母限製孩子的自由,實際上是在製造孩子和自己的距離,在某些時候會導致“控製”和“反控製”的鬥爭愈演愈烈。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不需要刻意約束孩子,把孩子管得越緊,孩子的壓力就會越大。家長應起到幫助孩子、開導孩子、鼓勵孩子的作用,過分地施加壓力,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父母應克製自己的想法和衝動,隻有真正把屬於孩子的空間還給她們,讓她們從單一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她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讓女孩成為自己的主人,她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對此,父母一定要給女孩足夠的自由,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少管或不管,讓她們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同時,避免她們因這些小事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拒絕接受所有的要求,包括合理的要求。
父母可以適當地讓孩子選擇夥伴與之交往、控製自己總要幹涉孩子的念頭、一定要時刻信任孩子、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放開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己說出她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鼓勵她向不知道的地方前進,鼓勵他發現自己的“新大陸”。
隻有這樣,父母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生活的強者。成長與成才其實都需要要順其自然,讓女孩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地達到她應該到達的位置。
用溝通代替對女孩的命令
在我們的周圍,總會看到這樣的現象:
“去,給我回家寫作業去!”
“不準說話,趕緊吃飯!”
“今天必須去輔導班聽課……”
在父母教育女孩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孩子是發展中的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和鮮明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圍世界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處於主體地位,是學習的主人,家長應培養富有創造性和主動精神的孩子,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提高和成長。
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勵孩子、誘導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強迫責令,以成人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動,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應慎用,絕對不能濫用。
對此,女孩家長在與女孩的溝通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呢?
這就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要學會溝通的藝術,當你的孩子“倔脾氣”上來時,不要一味地責罵,學會與孩子交朋友,因為在孩子麵前我們不僅僅是父母,還是孩子的朋友。
家長應該設法巧妙地從與孩子的對抗中解脫出來,不應該繼續與孩子抗衡下去,孩子緩過了頂牛情緒,心平氣和之下,情緒良好之時,也會接受意見,改正錯誤。
如果家長的命令不合適,應該作自我批評,這樣會使孩子心服口服,因為平等的親子關係,會給雙方以好的感受。如果不來個緩解過程,既傷了心、又傷了身體,大家情緒不好,甚至造成成人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仔細分析一下,孩子不願意聽從家長命令的原因,不外乎這幾種:
一、當孩子玩得開心之時,家長硬性命令孩子去洗臉,孩子不去,成人便強硬拖著孩子去洗,孩子很委屈,有時還大哭大嚷。其實,隻要好言相勸,或能使孩子快快洗了臉又來玩,或稍等片刻再去洗,讓孩子再玩得開心一些,這樣反而更好。
二、當孩子用手抓飯吃,媽媽打了孩子的手,孩子哭了,正在哭得喘不過氣來之時,爸爸命令孩子“不要哭,閉上嘴!”孩子怎能一下子憋住這口氣呢?縱然成人是一番好心去教子,但實際上起了摧殘心靈、摧殘健康的副作用,這種命令是孩子不能執行,聽從不了,也不應該聽從的。
三、有時一些可聽從、可不聽從的命令搞多了,反而會強化孩子不聽從命令的習慣。
家長在命令孩子時,應該注意不多用、不濫用“命令”,一旦運用便要求孩子認真執行,鼓勵肯定孩子執行命令的優點。如果孩子突然命令爸爸不要在電視機前抽煙,而應到廚房去
“命令”要下在孩子有可能接受、有時間準備、又能嚐試成功的點子上。盡可能讓孩子會樂意去執行,而且會完成得挺好。當命令執行不好的時候,要幫助孩子檢查原因,改正錯誤,並鼓勵孩子下次完成好。
家長也可以嚐試著把自己在工作單位執行命令的情況,編成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啟發孩子學習和模仿。
家長隻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切忌忽視溝通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地命令,這樣有的放矢、持之以恒,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對家長而言,和孩子交流溝通絕對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它關係到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和諧關係,關係到對孩子求知欲的培養以及對其人格的尊重。但是遺憾的是:現代家庭教育中,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總是被忽視。
父母應該重視與女孩的溝通,這樣才能走進她的內心世界,知道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才能更切合實際地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與孩子溝通就應該向對待大人那樣對待孩子的提問。
這個時候,父母首先應意識到不能馬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問題,而要盡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大人采用有邏輯性的、科學的回答方式,是想讓孩子能正確認識問題。但是在孩子看來,無論對其作什麼樣的回答,都不能全部消除其疑問,因此,大人就沒有必要一定堅持回答的正確性。
同時,很多人會問,如何用溝通代替命令,跟孩子成功的溝通呢?
教育專家給我們的建議如下:
第一,成功的家庭溝通,應該注意以下因素:理解、關懷、接納、依賴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孩子雙方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關懷不但存在於內心,更要切實付諸行動;接納要求考慮到每個人的個性,懂得欣賞人們身上的優點;依賴是要做到既信任別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別是孩子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
第二,要建立一種積極健康的家庭溝通交流關係,應該改變父母是決策人,孩子是接受者這樣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懂得進行角色交換,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對他表述的願望予以積極的辯解。
當女孩能夠參與討論家裏的通常是成年人的問題時,她方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麵可以調動孩子的主動性,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孩子的才幹,另一方麵可以得到有關自己教育的反饋信息。
綜上,父母與女孩通過溝通,父母最後讓女孩明白的是“理解、信任、承諾、準時”等觀念的重要。
通過溝通,最容易讓女孩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也最容易讓女孩養成理解他人的習慣。隻有這樣,女孩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優秀人才。
當女孩說不想上學的時候不要硬強迫她
“唉,我家女兒一到上學時間,就說自己的身體不舒服不願意去上學……”
“一提醒女兒去上學,她就說頭疼!”
有不少家長在反映同一樣問題,那就是女孩的“厭學症”。其實,厭學的孩子大多數是從“上學不順”的情況開始的。這裏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
婷娟今年上初中三年級了,馬上麵臨著畢業考試,這學期,父母對她管教得嚴厲了一點兒,尤其是學習方麵。但是,父母發現,婷娟似乎是越來越不愛學習了,成績也開始直線下降。父母著急上火,但婷娟自己卻像個沒事兒人似的整天優哉遊哉的。
一次,婷娟的父母跟老師訴苦:“以前放學回家還知道看書、做作業,可一上初三就連作業都不做了,書也不看了。要麼看電視,要麼就坐在電腦前,不是上網就是打遊戲,反正就不看書做作業。你說她兩句吧,她就‘嗯’、‘啊’,說一會兒就去,可過半個小時你再看,她還在那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