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盡量去和她做朋友,逮住機會就做思想工作,可怎麼說也沒用,道理她都聽不進去。問她為什麼不學,她說‘不為什麼,就是不想學’。女兒都這麼大了,我們不可能,也不想整天監督著她學,可她根本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
“有時候早晨去學校的時候,她總是磨蹭再三,拖拖拉拉的,似乎是很不願意去學校。”
從婷娟的表現來看,她犯了厭學症。厭學症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
上學是不是真的那麼令人討厭呢?隨便問問身邊的孩子,你會發現有不少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厭學情緒,其中包括一些優等生。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們那麼討厭上學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厭學心理是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厭惡,從而萌發出的一種逃避心態。而且,大多數孩子的厭學情緒與他們是否聰明、學習是否優異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對孩子的學習和成績都會有負麵影響,有的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有關教育專家總結指出,孩子產生厭學的原因主要來自家長、孩子和學校三方麵。
迫於望女成鳳的殷切心情,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不堪重負,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當這些負擔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會對父母的這種做法不能理解,甚至會產生反感,她就會從對父母的這種做法的厭煩發展到討厭學習、討厭上學。
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因此會感覺前途渺茫,從而產生厭學的現象。還有一些孩子,由於學習基礎較差,盡管學習十分努力,但是卻總是拿不到好成績,又長時間受到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從學習中無法滿足成功的願望,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嚐到的隻是失敗感和乏味感,逐漸形成學習無價值、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等觀念,又反饋到學習行為上。如此惡性循環,很快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地方,和老師、同學的關係,將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有的老師在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支配下,可能對孩子說了些過頭的話,或做了一些過激的行為,從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會因反感老師產生厭學情緒。此外,與同學關係處得不好,也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快樂地走進課堂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期待。
孩子厭學可能隻是一時的,也可能是一直持續的。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家長和老師應該責無旁貸地與孩子共同麵對問題,而不能一味地責備孩子。
首先,家長和老師要能夠放下“架子”,坦誠、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找出孩子厭學的原因所在。針對原因,與孩子共同協商解決辦法。
第二,孩子厭學,主要是由於她無法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家長和老師要不斷發現孩子的優點,稍有進步就及時進行鼓勵,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讓孩子有成就感和愉悅感。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地喜歡上學習。
第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不斷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當發現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後,一定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等方式,避免孩子的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心理上的厭煩情緒。
第四,幫孩子同老師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孩子十分看重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中的地位,這也直接影響到她對學習的態度。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夥伴們交往的能力,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並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基本知識,以改進孩子心理上對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
第五,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減少孩子對包括學習在內的生活上的抵觸情緒。要驅除孩子的厭學情緒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但隻要你用心地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方法,相信孩子不久便可以快樂地走進課堂。
隻要教育方法得當,每個女孩都可能成為完美女孩
不可否認,要想成為社會的精英,需要一些機遇。但是,機遇並沒有人本身的能力重要,就連意識到機遇、抓住時機的頭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那麼,人的能力的差別從何時產生呢?
有人認為,孩子從出生就有了優劣之分,隻有本身優秀的人才能生出優秀的女兒,一般的家庭也隻能養育一般的孩子。
但事實上,遺傳對女孩智力的影響,遠不如它對孩子身高、體重和外表的影響那樣明顯。幾乎絕大部分健康的兒童,在智力上都是差不多的,即使存在天賦上的差異,經過不同的教育,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結果。
以教育理念聞名的老威特有一個經典的運算例證:
如果很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為100的天才,那麼普通孩子的天賦大概隻有50,低智商的孩子大概在10以下了。
要是孩子都接受相同的教育,那麼他們所具備的天賦優劣就決定其命運。但是,目前孩子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有60的天賦的孩子,結果也許隻能發揮出30;而如果對孩子進行可以發揮其天賦80~90的有效教育,就算生下來天賦隻有50的孩子,也能比天賦有80的孩子優秀。
其實這筆賬我們都會算,天賦的優劣是一回事,能否激發孩子的天賦是另外一回事。父母要做的,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女孩,盡可能地激發她們的潛能,培養她們的學習能力和處世方式,將她們培養出完美女孩。
正如一顆種子,給它細心的照料和任它在野外自生自滅,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適當的陽光、水分和養料,可以激發它本身的潛能,使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而如果落在懸崖峭壁間,櫛風沐雨,能夠發芽就已經是萬幸。
孩子身上巨大的潛能和各種各樣的特質,等待著父母去為她創造條件來施展。不同的父母教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深淺,而是父母的教養方法有優劣。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請他們分別談談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事情。
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一位政壇名流,一封來自服刑的囚犯,他們都談到小時候家長給他們分蘋果的故事。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寫道:記得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異。
她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想要哪個。
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要那個最大的。
媽媽聽後,很不愉快,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此時,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非常高興,她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而那位政界人士的故事卻是: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誰都想要這個蘋果,那麼,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誰修剪得又快又整潔,誰就有權得到它!”
結果,我贏到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母親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裏,隻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可能從中學會說第一句謊話,也可能學會做一個靠誠實努力爭第一的人,關鍵就在於家長以何種方式來暗示孩子。有的人會說,“孔融讓梨”不一直是我們文化中的美談嗎?但是,孔融的自願讓梨,與在家長暗示下的說謊,實在有著天壤之別。
怎樣讓孩子看到光明的一麵而不是種下犯罪的幼苗呢?
首先,家長要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如果要讓孩子懂得勞動和付出,無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堅持讓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小小的獎勵,也要讓孩子體驗到付出以後的榮耀和快樂。
其次,也要適時地點穿自己的教育意圖。雖然我們不主張父母在孩子麵前“邀功”,但是必要的指導還是不能少的。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都還有限,也許她在勞動以後,會覺得父母不愛她,對她斤斤計較,這時如果不說出自己的良苦用心、訴孩子勞動是幸福的,也是光榮的,教育的意義就被誤解了。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靈的成長過程,智力隻是心靈成長中的一個環節,它依附著心靈的成長。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感覺孩子的成長規律,遵照這個規律來為她及時地提供成長的條件,讓她自然地成長起來。
父母要堅信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像對待陌生人一樣尊重她,像對待客人一樣耐心地等待她自己慢慢開啟智慧的大腦。
在樹立了這個信念之後,父母接下來的工作就變得明朗了:在孩子需要鼓勵的時候送上誠摯的鼓勵和讚美;在孩子徘徊不前的時候耐心地等待她做出自己的決定。
這一點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家長需要克服自己表達愛的衝動,一定要慢下來,尊重女孩自己的成長步伐,找到適合女孩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