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教育藝術篇:智慧父母要領悟的教育之道3-2(1 / 3)

第三篇 教育藝術篇:智慧父母要領悟的教育之道3-2

教女孩聰明勇敢地說“不”

家長應該讓女孩明白,一個敢於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女孩,是一個懂得如何說“不”的人。隻有學會說“不”,才能把握住每一個機會去展現自己,去嚐試改變。

凱梅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她的姑媽來到她工作的城市看她。凱梅陪著姑媽在這個小城轉了轉,就到了吃飯的時間。

當時,凱梅身上隻有50元,這已是她所能拿出來招待對她很好的姑媽的全部資金。她很想找個小餐館隨便吃一點,可姑媽卻偏偏相中了一家很體麵的餐廳。凱梅沒辦法,隻得隨她走了進去。

倆人坐下來後,姑媽開始點菜,當她征詢凱梅意見時,凱梅隻是含混地說:“隨便,隨

便。”此時,她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裏緊緊抓著那僅有的50元錢。這錢顯然是不

夠的,怎麼辦?

可是姑媽似乎一點也沒注意到凱梅的不安,她不住地誇讚著這兒可口的飯菜,凱梅卻什

麼味道都沒吃出來。

最後的時刻終於來了,彬彬有禮的服務員拿來了賬單,徑直向凱梅走來,凱梅張開嘴,卻什麼也沒說出來。

姑媽溫和地笑了,她拿過賬單,把錢給了服務員,然後盯著凱梅說:“傻孩子,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一直在等你說不,可你為什麼不說呢?要知道,有些時候一定要勇敢堅決地把這個字說出來,這是最好的選擇。我這次來,就是想要讓你知道這個道理的。”

女孩的姑媽教給了女孩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改拒絕的時候要聰明勇敢地說“不”,盡管說“不”代表“拒絕”,但也代表“選擇”,一個人隻有通過不斷的選擇來形成自我,界定自己。

因此,當家長告訴女孩說“不”的時候,就等於說“是”,你“是”一個不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勇敢說“不”,這並不一定會給女孩帶來麻煩,反而是替女孩減輕壓力。如果一個人想活得自在一點,原則一點,就得勇敢地站出來說“不”。

家長還應該讓女孩記住,她不必為拒絕不正確的事情而內疚,因為那是她的權利,也是她走向成熟必上的一課。

有些女孩,容易對別人有過分的遷就而喪失自我,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她們學會選擇和拒絕。

在生活中,讓女孩懂得如何委婉地拒絕別人,委婉地說“不”,這樣她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自己有能力處理的事情。委婉地說“不”,既不會讓女孩自己為難,也能夠給別人多一個機會去尋找更適合幫忙的人。

讓女孩學會說“不”,無論是現在學習還是將來工作時,都能在繁複的俗事中將自己解脫出來,從而將精力、時間集中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

特別是處在青春裏的女孩子也要學會怎樣正確地拒絕別人。不僅僅學會拒絕別人的索求,更要學會拒絕別人的給予。

家長要讓女孩知道,人生的道路很漫長,坎坷之途誰都有。人,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站起來,越過這個坎,磨難將是女孩的一筆財富。

學會拒絕是一種自衛、自尊;學會拒絕是一種沉穩的表現;學會拒絕是一種意誌和信心的體現;學會拒絕是一種豁達,一種明智。學會拒絕,女孩才能活得真真實實、明明白白,才能活出一個真正完美的自己。

不要覺得女孩愛玩就是壞事

在創造快樂的家庭氣氛時,父母不要忘記一種重要的方式,那就是遊戲。遊戲是女孩成長中的“工作”,一個不懂遊戲的女孩,成長的步伐就會相對較緩。

遊戲不僅能夠啟發女孩的觀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還可以讓家長借此了解女孩的想法、互動模式是否正確安全,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遊戲可以讓女孩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體驗到快樂。

愛玩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曾因為玩耍而闖下大禍、小禍,遭到大人的嗬斥與責罰。如果你因為女孩天生俱來的“本事”而大傷腦筋或感到麻煩,甚至擔憂她因此而玩物喪誌時,家長極有可能弄錯方向了。

上天既然賦予每個孩子玩耍的本能,自然有其用意。動物在玩耍的過程中練就捕食、逃生的本領,女孩也會在玩耍中探索世界、學習成長。

女孩借由玩耍,碰觸對她而言是陌生且充滿各種可能的人、事、物;也借由玩耍,反複嚐試和練習。遊戲的世界在大人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對女孩來說,從中卻有許多不同的發現和挑戰。

豐富的生活和遊戲,不僅可以鍛煉一個女孩的思維,而且在遊戲中,很多時候會提高學習效率。每一個女孩都喜歡遊戲,遊戲中的她們是快樂、靈性的。

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女孩放鬆心情,很好地吸收知識,健康發展。除了避免傷害,家長能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與女孩積極地互動,有意識地引導女孩體驗親情、友誼、智慧等。而這就需要父母重視遊戲。

媽媽,我用積木搭出了一座城堡!”如果這時父母忽視了女孩的自信心與創造力,那將給女孩今後的發展留下陰影,讓她覺得缺少信心、缺少關愛。

其實,隻要仔細觀察,大人就會發現,遊戲對女孩來說,不隻是遊戲,而且是學習和思考的一個過程。如果大人也願意和女孩一起享受這個過程,不僅有益於親子互動,而且有益於孩子的情感及其動手能力的提高。

遊戲,除了交流感情,還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培養女孩的健康心理。遊戲的功能不在於讓女孩知道多少知識,那是課堂上應該完成的事情,家庭遊戲的重要作用在於,讓女孩有眾多的情感體驗:快樂、幸福、激動、緊張、恐懼、同情、寬容等,也就是在模擬的世界中成長,逐漸塑造出豐富、成熟的不同情感特點。

三歲的貝貝喜歡自己玩,她常玩的遊戲包括扮家家酒、打扮洋娃娃、學媽媽出門去上班等。

貝貝的媽媽一開始很高興孩子會自己玩耍,不會打擾大人。但有一次媽媽仔細觀察貝貝的遊戲模式,赫然發現她反複模仿和演練的竟是媽媽的日常活動:買菜、做飯、梳妝打扮、電話聊天、匆匆忙忙出門去上班等,甚至會邊穿衣服邊拿東西,嘴巴裏還會忙不迭地喊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貝貝再見!要乖……要聽話……”

想要讓女孩有更多的情感體驗,就需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一起活動。家長可以在家中模仿幼兒園的教學模式,設置一些特殊的“遊戲角落”,布置玩具。

玩具不一定要有多精巧多高科技,家中安全的廢棄物也完全可以利用起來,比如大紙箱、舊布、壞掉的門把,都可以變成女孩的寶貝,在女孩的遊戲中變身成各種各樣的角色,創造出各種不可思議的效果來。

例如紙箱變城堡、火車;舊布變雲彩、巫婆鬥篷;門把變喇叭、假鼻子……女孩的想象力一旦被開啟,往往連大人也望塵莫及。

在玩的過程中,不但女孩的動手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她對感情的理解也會越來越豐富、深刻。

鬆開手中捆綁女孩的線

女孩固然喜歡黏著父母,因為她天生就渴望被了解,被親近。

但女孩同樣是渴望自由的,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孩子更不喜歡大人打擾屬於她自己的那片清幽的小天地,她們總有那麼多“不能說的秘密”是隻需要一個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獨自享受。

據調查顯示,不少家長承認自己在女兒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警察,稍微寬鬆一點的,也是“裁判”和“嚴師”;有些家長到了與女兒“同進同出”的地步,盯住女兒的一舉一動。

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真是費盡心機,可他們更多的時候並沒有急到點子上,甚至往往更像“太平洋上的警察”,對孩子管得太多、太細,把屬於孩子自己的空間擠占得滿當當的。

某中學15歲的初三女孩小蘭,因為對父母一直把她當作小孩子、限製她的自由感到特別煩惱。

她說,父母就像看勞改犯一樣管著她,有時比看管勞改犯還要緊。

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為她安排的。她感覺到自己像一個玩具,毫無自由可言,連每天吃什麼、穿什麼、看多長時間書、做多長時間功課、練多長時間古箏、看多長時間電視、幾點上床、幾點起床,甚至連她日記中寫的什麼內容,父母都要幹預……

尤其讓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學校就在家對門,父母還要堅持每天接送她,這讓她在同學麵前很沒有麵子,感覺自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囚徒……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們“望女成鳳”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與之相對應的是父母對孩子將來的規劃越來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嚴加管理,時時刻刻地看管、監視和提防,這使得父母自己耗盡時間、心機和精力。“囚禁”女兒的同時,父母也失去了自由。

在應試教育環境裏,一切以考試為中心,許多父母幾乎從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為孩子設計好了將來的人生道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隻能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不能有“非分”之想。

女孩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女孩茁壯成長,就一定要給她們活動的自由,而不讓她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

父母管孩子,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則是父母的失職,這是常理。但確實有些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多、管得不當而適得其反。

許多時候,家長對孩子過度管教,會扼殺孩子本來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

冷靜地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呢?對孩子做一切事情都不放心,隻有自己幫她料理好才會安心;認為隻要孩子“聽話”就好,乖寶寶是好孩子;嚴格管理孩子的飲食起居、學習計劃以及社會交往等活動;經常幹涉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張地為孩子作主。是的,沒錯,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容易犯這樣的錯。然而,結果卻與願望不相符。